投稿

敦煌历史研究新成果《敦煌通史》出版

来源/ 中国甘肃网 作者/ 时间/2023-08-16 20:24:09

中国甘肃网8月16日讯 (记者 亢兆宁)“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敦煌通史”项目、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敦煌河西碑铭与河西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七卷本《敦煌通史》于日前出版。《敦煌通史》是由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教授主编,魏迎春、李军副主编,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

《敦煌通史》分为两汉卷、魏晋北朝卷、隋及唐前期卷、吐蕃卷、晚唐归义军卷、五代宋初归义军、西夏元明清卷等七卷。具体分工为:郑炳林、司豪强承担两汉卷,杜海承担魏晋北朝卷和五代宋初归义军两卷,吴炯炯承担隋及唐前期卷,陈继宏承担吐蕃卷,李军承担晚唐归义军卷,陈光文承担西夏元明清卷。其中各卷完成人除李军任职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司豪强还在攻读博士学位外,其他人都在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工作。

《敦煌通史·两汉卷》由兰州大学郑炳林教授与其博士生司豪强合著。作为七卷本《敦煌通史》的第一卷,本书与过去讲究面面俱到侧重通识普及性质的通史写作风格有所不同,它整体上是以时间发展为脉络,以历史事件为专题展开研究。全书共分为九章,系统的介绍了秦汉时期敦煌的历史。其中前四章介绍西汉时期敦煌郡历史,主要围绕敦煌早期历史、敦煌郡与两关设置、移民实边以及对西域、匈奴、南羌等周边势力的经营等方面展开研究;第五章介绍两汉之交敦煌郡的历史变迁,主要从地缘格局变化角度,揭示了敦煌郡及河西地区在西汉末至东汉初之间所经历的复杂多变的区域局势变迁,并细致考察了以窦融为首河西五郡势力归顺东汉政府的历史进程。后四章介绍东汉时期敦煌郡历史,主要围绕河西地区在东汉时期的战略定位变迁、敦煌郡职官问题、东汉经敦煌对西域的经营等方面进行考察。《敦煌通史·两汉卷》是目前学界研究两汉时期敦煌历史的第一部系统性的专著,它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所研究问题涉及政治、军事、民族、职官、对外关系等多个研究方向,并注重利用悬泉汉简、马圈湾汉简以及敦煌文献等出土资料进行两汉敦煌历史的研究。但诚如本书“前言”作者郑炳林教授所言,本书“远远称不上是两汉敦煌历史研究的终结,而只能说是开了一个头”,事实也的确如此。在郑炳林教授及其团队之后的持续研究中,书中的部分观点还在不断的得到修正、补充和完善,但这并不影响本书成为两汉敦煌历史研究从宏观转向微观、从空泛转向具体的一次积极有益的尝试,故其学术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

《敦煌通史·魏晋北朝卷》对魏晋北朝时期敦煌历史作了整体性的研究。全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概述了魏晋北朝时期河西走廊的历史脉络,第二章对魏晋北朝敦煌建置沿革进行了完整梳理,第三章对魏晋北朝敦煌家族的历史作了系统、贯通性的研究,第四章论述了敦煌地区民族交融的历史基础和魏晋北朝时期敦煌民族融合的进程,第五章尝试运用有限的材料管窥魏晋北朝敦煌经济的概况,第六章对魏晋北朝时期敦煌文化作了概述。正史、敦煌文献、碑志文献等中皆有关于魏晋北朝敦煌历史的记载,尤其是敦煌家族历史,不仅在相关文献中保存下来,还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敦煌家族在汉宋之间持续发展,与敦煌乃至西北历史有密切关联。魏晋北朝敦煌家族历史上承两汉、下启隋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敦煌家族重视其社会声望、强调其源自中原的历史根基,通过历代敦煌文士的努力,敦煌各个家族形成了系统的祖先书写,展现出连绵不绝、累代仕宦的历史面貌。敦煌地处丝绸之路文明交汇地带,中古时期敦煌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丰富多彩,魏晋北朝时期敦煌的民族融合也为隋唐敦煌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敦煌通史·魏晋北朝卷》综合运用碑志文献、敦煌文献、传世文献等史料,对魏晋北朝敦煌历史进行了多视角的观察,尝试从虚实相间的历史书写中还原敦煌家族的原貌,绘制魏晋北朝敦煌家族历史的完整图景。总体上看,《敦煌通史·魏晋北朝卷》是拓展敦煌学研究新领域的一种尝试,相关内容体现出敦煌这一华夏文明重镇在中古时期的独特价值与意义。

《敦煌通史·隋及唐前期卷》由兰州大学吴炯炯教授编著。全书时间断限基本为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至唐肃宗至德元载(公元756年),共分为正文五章、附录三章,以专题形式,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对隋及唐前期的敦煌历史做贯通性、总结性的叙述与梳理。第一章《隋及唐前期敦煌的政区沿革》分为两部分,以传世史料为基础,梳理隋及唐前期敦煌地区政区沿革,包括辖区的变迁与沿革,并探讨敦煌地区实行的乡里制。第二章《隋及唐前期敦煌的经济社会》分为五部分,以各类敦煌文书为主要史料,讨论隋及唐前期敦煌地区的人口数量、社会阶层、户籍管理制度、土地制度、赋税徭役情况以及此时期敦煌地区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基本情况。第三章《隋及唐前期敦煌地区的地理》分为两部分,交通地理部分介绍隋及唐前期敦煌地区沟通外界的主要道路:瓜沙道、西域南道、大海道、大碛道、矟竿道、莫贺延碛道、南山道。军事地理部分介绍了隋及唐前期在敦煌地区设置的军事机构和军事设施,主要有唐前期在敦煌地区设置的折冲府;唐前期在沙州设立的豆卢军以及瓜沙二州所辖西关、龙勒、子亭、悬泉、雍归、新乡等六镇。第四章《隋及唐前期敦煌的宗教》分为三部分,主要利用敦煌文献、传世史籍与石窟题记等进行研究,展现隋及唐前期敦煌地区佛教、道教欣欣向荣、包容并蓄、相互融合的时代特征以及三夷教等在敦煌地区传播与发展的情况。第五章《隋及唐前期敦煌的世家大族》分为三部分,首先,对隋及唐前期敦煌家族情况进行总体介绍;其次,对敦煌文献P.2625《敦煌民族志》及该文书的相关研究状况进行介绍;最后,利用敦煌文献中的姓氏书文献、碑铭赞文献等,结合莫高窟现存的碑刻,介绍了隋及唐前期敦煌地区的李氏、张氏、翟氏、索氏、阴氏、氾氏、令狐氏、宋氏等数个绵延数百年的家族,展现这些共同生活在敦煌历史舞台的世家大族,对这一时期的敦煌乃至河西地区产生的重要影响。附录一《隋及唐前期敦煌郡守刺史考》,以时代先后为顺序,在岑仲勉《隋书州郡牧守编年表》、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相关内容的基础上,以编年形式考订隋及唐前期敦煌地区郡守刺史,希望能为研究敦煌地方史提供帮助。附录二《武周〈阎泰墓志〉考证》,以西安出土《大周故尚方监丞阎府君(泰) 墓志铭并序》为中心,结合敦煌藏经洞所出唐代宫廷写经中与阎泰(字玄道)相关的题记,考证阎泰的世系、仕宦履历、家族沉浮等问题。此文将敦煌文献、传世史籍与新出石刻史料结合,乃是一次拓展敦煌学研究广度的新尝试。附录三《隋及唐前期(581-756)敦煌文献编年简编》,将隋及唐前期且已公布、发表或介绍的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尽可能地予以搜罗,按隋及唐前期的年号进行排序,并列出收藏编号或收藏机构、写卷名称以及写卷年代,为学界了解此时期敦煌文献的基本情况提供了方便。

《敦煌通史·吐蕃卷》由兰州大学陈继宏博士编著,内容聚焦于公元786年至848年吐蕃统治敦煌的历史。吐蕃统治敦煌虽然只有60余年,但其文化影响在敦煌乃至河西地区长久存在,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归义军时代。同时,这也是古代各族人民交流融合、共同缔造中国历史的一段重要篇章,自有其研究旨趣和现实意义。本书正是由此出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立足汉、藏文史籍以及出土汉、藏文文献,对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社会政治、经济主要方面所作的一次较为系统全面的梳理。全书共分为七个部分,包含绪论及正文六章。其中,绪论部分从出土文献、传统史籍、考古材料三个层面简要介绍了学界对相关资料的整理释读情况,并围绕本书所涉专题全面综述了前人研究成果。第一章“吐蕃统治敦煌始末”从安史之乱后的唐蕃情势、吐蕃对河西的蚕食等方面着手,铺陈了吐蕃占领敦煌的历史背景,勾勒了敦煌从陷落到收复的历史脉络。第二章“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行政建制”详细阐述了吐蕃在敦煌实行的部落制,从统治初期对世俗民众和宗教人口分而治之设立乡部落、僧尼部落、道门亲表部落,到中期重新编制户籍设立行人部落、丝绵部落,及至后期设立阿骨萨、悉董萨、悉宁宗等更具军事性质的部落,展现了吐蕃统治方式的不断完善以及敦煌民众对新的管理模式的日渐适应。第三章“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职官体系与军事组织”自上而下梳理了吐蕃统治敦煌的一整套军政机构,重点罗列了敦煌当地的蕃官、汉官体系,兼及吐蕃时期敦煌的基层军事组织tshar。第四章“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经济制度”详述了这一时期敦煌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及赋税劳役制度。第五章“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农牧业”介绍了这一时期敦煌农业、畜牧业的恢复发展情况。第六章“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手工业”从金属铸造业、纺织印染业、粮食加工业、造纸业等手工行业的发展及官府对工匠的管理等方面一窥这一时期敦煌的手工业面貌。

《敦煌通史·晚唐归义军卷》由西北大学李军教授编著。作为晚唐五代宋初活跃于西北地区的政治力量,归义军政权近200年的历史发展进程,长期以来都是敦煌学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因此该书不仅是《敦煌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进入新世纪后归义军史研究的又一力作。随着20世纪初敦煌文献的发现及陆续刊布,罗振玉、向达、姜亮夫等先生对归义军节度使世系等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其后,中外学术界涌现出一大批关于归义军政治史、历史地理、民族关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高水平论著。其中,以藤枝晃、土肥义和、荣新江、郑炳林等先生的成果最具代表性,奠定了归义军史纵深研究的坚实基础。进入21世纪以后,敦煌学研究进入转型期。《敦煌通史·晚唐归义军卷》在承继传统议题及方法的同时,从新范式出发再度探索归义军史,指出唐政府的河陇经略、中央政府与归义军的互动、甘州回鹘等政权的崛起都曾经极大地影响晚唐时期敦煌的历史走向,促进了归义军研究的深化。从关注的历史时段看,《敦煌通史·晚唐归义军卷》所关注历史事件主要发生在大中二年(848)至天祐四年(907)之间。一方面,由于敦煌文献的时代主要集中在晚唐五代宋初,所以研究晚唐时期的归义军历史,有相对充足的文献支撑。另一方面,晚唐时期包括沙州在内的河西政局曾发生过剧烈的变动,对其后的历史发展影响深远,研究的学术价值比较高。从涉及的学术话题看,《敦煌通史·晚唐归义军卷》关注到了晚唐政府的西北经略与中央及西北政局的互动关系、归义军与晚唐中央政府关系的演进、归义军辖区的变迁、晚唐归义军的政治史、归义军河西属州的政治变动等诸多话题。相关的学术问题,涉及政治史、民族史、制度史、疆域变迁史等多个研究方向。具体而言,《敦煌通史·晚唐归义军卷》的特点和价值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在研究视角上,兼顾归义军内部历史演进和外部政治环境两个方面,避免偏颇;其二,在史料运用上,充分利用敦煌文献、石刻碑铭以及传世谱牒,拓展了归义军史研究的史料来源;其三,在研究方法上,既有对史料的细致辨析及对史源的关照,更有从长时段、多维度观察历史问题的自觉。总的来看,《敦煌通史·归义军卷》立体化地呈现出包括归义军在内的中国广大西北地区在晚唐之际的复杂图景,进一步拓展了归义军史的研究领域和史料来源,为转型时期的敦煌学奠定了新的研究基础。

《敦煌通史·五代宋初归义军卷》由兰州大学杜海副教授编著。本卷主要分为六章,按时间顺序展开论述。曹议金取代张承奉执掌敦煌后,稳定了敦煌政权的内外形式,成为敦煌归义军节度使。曹氏归义军自曹议金至曹贤顺,一共经历了八任节度使的统治,曹议金是曹氏归义军政权的开创者,在政治军事上取得一系列建树,获得了中原王朝的册封,为此后敦煌政权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曹元德、曹元深时期,延续了其父曹议金的各项政策,敦煌政权趋于稳定和巩固。曹元忠时期,敦煌成为丝绸之路东西交通的重要枢纽,敦煌社会文化繁荣发展。曹延恭、曹延禄时期,曹氏家族内部矛盾加剧,归义军政权的衰亡亦与此有关。唐宋之际西北地区的政治形势复杂多变,曹氏家族采取了灵活的内外策略,为敦煌的稳步发展做出贡献。从西北地区历史演进的过程看,虽然中原王朝势力退出河西走廊,但是中原王朝治理模式仍旧影响深远,华夏制度、华夏文化在西北各个政权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敦煌政权成为西北地区中原王朝的代理人。由此亦可以管窥唐代以后中国历史的演进模式。总体上看,《敦煌通史·五代宋初归义军卷》对曹氏归义军时期的敦煌历史进行了微观、具体的研究,结合敦煌藏经洞文献绘制出五代宋初敦煌归义军历史的整体面貌。敦煌文献内涵丰富、保罗万象,曹氏归义军时期的敦煌历史亦是唐宋之际整个西北地区历史的缩影。

《敦煌通史·西夏元明清卷》由兰州大学陈光文副教授编著。该书共分四章:第一章西夏时期的敦煌,第二章蒙、元时期的敦煌,第三章明朝时期的敦煌,第四章清朝时期的敦煌,各章之下按照不同时期敦煌历史发展特点,分别设立行政建制、族属人口、经济构成、文化信仰等内容,展开对西夏元明清时期敦煌历史与社会的研究和呈现。《敦煌通史·西夏元明清卷》借助西夏学界的最新成果,结合敦煌地区西夏时期的题记、壁画等资料,对西夏在敦煌建立统治的历史过程、敦煌的行政体系与职官设置、族属构成与人口数量、经济构成、佛教信仰等进行了研究和呈现。在研究蒙元时期敦煌历史时,该书除搜集正史、碑刻资料外,还深入开掘敦煌石窟游人题记中的职官资料,对敦煌沙州路总管府和瓜州的行政体系和职官设置进行了较为完整的呈现。提出元代敦煌地区形成了沙州路总管府、属州瓜州与诸王共同组成的军政管理体系。同时,该书还结合《经世大典》等史籍及黑水城出土文书,对元代敦煌地区的驿站和交通进行了讨论。有关明朝时期的敦煌历史,学术界以往研究不多。该书利用《明实录》《明史》《肃镇华夷志》等史志以及敦煌石窟明代游人题记、黑水城文书等资料,对沙州卫、罕东左卫时期敦煌历史脉络和社会面貌进行了系统呈现。最后,研究清朝敦煌历史时,该书对清朝开发敦煌的历史背景、敦煌的行政建制、移民举措、农田水利、民众信仰等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西夏元明清时期,中国历史再度步入大一统王朝时代,政治中心东移北上,敦煌逐渐远离京畿地区;中原地区的对外交流窗口则逐渐由陆路转为海路,敦煌作为丝路枢纽和中西都会的地位不可避免的出现弱化。该书指出,尽管蒙、元时期敦煌处在中原河西与西域地区驿站体系的重要节点位置,东、西方旅行家和商人仍然常常选择等经常选择经由敦煌东来西去的道路。然而,由于蒙、元时期疆域的空前辽阔和中西交通路线的多元化,敦煌的枢纽作用相比于汉唐时期仍然有所下降。明朝时期的东西陆路通道尽管仍然经过关西地区,但却往往绕过敦煌,而是走从布隆吉直达哈密的道路。清代戍边或任职官员在前往新疆的过程中,也都走从安西直达哈密的道路,并不经过敦煌。因而,西夏元明清时期,敦煌作为“丝路明珠”的光环逐渐褪去,至清代最终成为僻居西北内陆的普通县城,尽管清代敦煌日渐兴复,但与汉唐时期的敦煌已不可同日而语。直到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数万件珍贵古文书重见天日,敦煌才再度为世人所瞩目。《敦煌通史·西夏元明清卷》构建的敦煌历史,历经西夏、元、明、清四个朝代,时间跨度近千年。由于这一时期敦煌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发展脉络较为接近,因而该书将西夏元明清这一较长时期的敦煌历史纳入一部书中进行呈现。《敦煌通史·西夏元明清卷》的出版,使“后敦煌”时代的敦煌历史较为完整和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补上了敦煌通史自宋初到清末的重要一环,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综上,《敦煌通史》的编纂历时十余年,旨在对秦汉至明清时期敦煌地区的历史进行贯通性、总结性的研究,系统呈现敦煌及丝绸之路东段的历史变迁。《敦煌通史》的出版,将为陆上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开展奠定深厚基础,对西北历史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