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快看】 让敦煌文化光彩熠熠深入人心

来源/ 中国文物报 作者/ 时间/2023-08-30 21:29:06

原标题:让敦煌文化光彩熠熠深入人心

敦煌莫高窟,需“仰望”才得见瑰宝。

“仰望”是对莫高精神的敬仰,也是对敦煌文化的仰慕。历经近80载的坚守耕耘,敦煌研究院从建院之初18人发展到近1300人。一批批年轻人来到敦煌、留在大漠,在老一辈精神的感召下,在代代夯实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兢兢业业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落到实处,让“保护、研究、弘扬”环环相扣,带来千年敦煌新气象。

莫高窟

赏敦煌,多样性

专程到敦煌莫高窟的游客多是“慕名而来要亲眼看看石窟绝迹”,而迎接他们的莫高窟讲解员就是引领大家走近千年敦煌的良师益友。“游客会提前想好问题问我们,也会在参观过程中有新发现并与我们分享交流,尤其这几年,游客与我们在敦煌文化方面的共鸣、共情越来越多,有的游客因壁画的千年之美而感动落泪,那一瞬间,我深受鼓舞,觉得自己的工作非常有意义。”讲解员李亚萍谈到此处眼含幸福的笑意。

曾经有人问:“洞窟里的壁画有的地方颜色没了,有的都变黑了,不补色吗?”“不补的,该什么样子就什么样子。”“那该如何让大家看到壁画在千百年前的样貌?”遇到类似问题,他们会告诉游客“不必担心”,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专家通过多光谱分析技术,能科学准确地把肉眼已经看不到的画面还原再现,在不接触不造成壁画磨损的前提下,达到“补色”目的,让精美绝伦的壁画传世留存……“敦煌研究院特别注重对讲解员的培养,定期请科研、考古等专家为我们开课讲座,我们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成长’的一代人,更要努力把敦煌故事讲好讲精彩。”讲解员宁家禾说,“敦煌研究院的学术成果在不断更新,我们也会及时将新知宣讲出去,常讲常新是我们的工作常态。为每一位游客讲解好每一次,更是我们根本的职责所在!”

多光谱分析技术

身临其境或者相约云端,赏敦煌,如今有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选择。从戈壁上建起第一个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开始,“数字敦煌”的枝叶就逐渐散开,“文物的数字化极具专业特性。首先要用到现在高新技术发展的一些成果,但要转化做出文物的数字化还要进行很多探索。”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元林说,通过技术攻关,敦煌研究院加大了数字资源的开放共享,以支持全社会对敦煌文化的进一步研究、欣赏的更多需求。在疫情期间推出“云游敦煌”和今年发布的“数字藏经洞”等产品,兼具实用性和趣味性,让人爱不释手。同时,“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等持续通过高技术手段,实现敦煌文化艺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共享,对于潜心研究敦煌文化的人好消息不断。

现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二期即将主体封顶,计划明年7月起对外开放,主要服务于应急参观游客,大家通过沉浸式的、最新的展示方式,在短时间内了解莫高窟的前世今生,做好参观前的背景知识科普,同时也能弥补一些遗憾,让观众爱上眼前的敦煌,主动探寻未知的敦煌,并且告诉更多人“不虚此行”。

观众参观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

究竟有多少人喜欢敦煌呢?几年来,敦煌莫高窟的游客数量峰值线从凸出的三角形变成了平缓的梯形,显示出参观旺季在逐渐拉长。据介绍,今年的游客比2019年增加30%以上,进入旺季时间比2019年要早一个月。在严格控制游客承载量的同时,敦煌研究院积极探索游客参观模式,推出莫高窟虚拟体验“飞天专线”和“敦煌建筑专线”,联合敦煌市启动“敦煌文化研学季活动”。组织开展“莫高学堂”“敦煌文化驿站”“文化遗产六进”等研学游和公益活动300余场次,“敦煌仙子和她的朋友们”动画短视频等连续三年荣获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新媒体)十大推介项目……敦煌“火起来”,正是因为多种渠道的创新,把数十年精心研究的最真实、最全面的文物价值展现出来,被大众广泛传播。

敦煌学,朝这看

发展多年,敦煌研究院已成为国内外最大的敦煌学研究实体,设有专门针对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的敦煌文献研究所,也有针对敦煌石窟内容进行全面系统考证的考古研究所,《敦煌研究》期刊还获得了中国新闻出版领域的最高奖“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是发表敦煌学最新研究成果重要的学术阵地。

“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有‘三个W’,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如何做),第一个‘W’现在基本上完成了90%,阐释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张元林说。近四年来,基于敦煌石窟及其藏经洞文物的多元价值,敦煌研究院开展了石窟艺术、石窟考古、敦煌文献、历史地理、民族宗教等多领域的深度研究,创立了以“客观临摹、整理临摹、复原临摹”为核心的壁画临摹方法,开创了多学科交叉的石窟考古报告编撰新范式,构建了敦煌石窟、敦煌艺术、敦煌文献并重的学术研究体系。举办“敦煌论坛”“麦积山雕塑论坛”“流失海外中国文物追索返还管理培训班”等,开展“敦煌读书班”“丝绸之路与敦煌学”等学术讲座200余场次。赴美国、英国、日本、印度、阿富汗等国家开展学术交流,与故宫博物院、中国丝绸博物馆、北京大学、兰州大学、香港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大英博物馆、俄罗斯科学院档案馆圣彼得堡分馆等30多家国内外文博机构和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持续推进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日本东洋哲学研究所等国内外机构的合作。

千年敦煌常看常新

作为为国内外学者提供图书资料和信息服务的学术型服务机构,敦煌研究院敦煌学信息中心充分发挥馆藏资源优势,支持丝绸之路与敦煌研究中心和佛学研究中心双平台发展,在研究敦煌石窟中与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等相关学科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负责敦煌学特色文献数字化采集并对敦煌学特色资源库及敦煌学主题词表研究、信息资源数据库平台做技术跟踪。在开放管理模式下,国内外专家学者被请到敦煌开展研究工作,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等,共同努力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 

守敦煌,促回归

“要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等高技术手段,推动流散海外的敦煌遗书等文物的数字化回归,”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讲话时强调。近年来,敦煌研究院持续推进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项目,在国家文物局和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编制完成项目实施方案。

去年8月,“敦煌遗书数据库”正式上线,这是全球敦煌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包括敦煌文献的基本信息、数字图像、全文录文和相关研究文献目录四部分,数据库同时提供汉、藏文文献的全文检索和图文对照浏览等。“国际敦煌学界现有的数据库是将资料照片原原本本地放上去,不做更多的内容解读,敦煌研究院发布的‘敦煌遗书数据库’则充分发挥了专家资源,对数据库里所有文字,尤其是现代人不认识的很多古字,进行辨识并翻译成大家能看懂的简体中文,同时对围绕着这篇文献所做的敦煌学研究成果,以及对它的标准释义都会在数据库里体现。这个数据库每年都在不断拓展。”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说:“目前,我们已经获得了法国国家图书馆对百年前被带走的那批文物相关方面的授权。”后续工作正有序进行。

莫高窟让世界认识敦煌

  数字化资源都在什么地方、大概是什么内容、在全球哪些博物馆里、哪些部分实现了数字化……虽然这几年受疫情影响,数字化回归进程受到一定限制,但敦煌研究院通过不懈努力已经把基础数据掌握清楚,从文字和信息资料上统计,现已基本获得了90%。但由于各国现有数字化资料多是黑白照片或清晰度不高的数字照片等,要进行统一标准的数字化处理,将是一个庞大工程。据了解,敦煌研究院已与英国取得联系,今年10月计划赴大英图书馆,加强原有数字资源,并准备在国内启动更便捷的共享平台建设,继续对流散于世界各地的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进行全面整理与收录,实现数字化回归,与全世界敦煌学者、爱好者共享,一起携手,讲好敦煌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