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麦积山开除常住地粮碑》
□ 张萍 马千
在延绵的秦岭山脉最西端,矗立着一座与敦煌、云冈、龙门齐名的中国著名石窟寺、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的天水麦积山石窟,以精美的塑像闻名于世,被人们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在历史时空中,麦积山还隐藏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现藏于麦积山东崖入口处(现编168窟)《麦积山开除常住地粮碑》,为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所立。通高121厘米,宽70厘米,厚22厘米。碑首方形,正中竖列阴刻双钩篆书“大明”二字。碑面左右线刻二方连续草叶纹图案。姚隆远撰书。首行刻碑题。碑文楷书十八行,满行三十字,保存完好,字迹清晰。
此碑文讲述了隐藏在麦积山众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寺田的纷争、开凿年代、佛教的兴起,以及其优美的环境和人文精神等。
佛教兴起
鸠摩罗什是中国佛教史中一位著名僧人、佛学家、哲学家、汉语言学家,东晋时期后秦高僧。其父鸠摩罗炎出身天竺望族,后至龟兹,之后十余年间,罗什悉心从事译经和说法活动。据《出三藏记集》载,鸠摩罗什在弘始四年至十五年期间,译出经论35部,294卷。其中重要的有《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维摩经》《阿弥陀经》《首楞严三昧经》等。鸠摩罗什所译经典极为广泛,重点在般若系的大乘经典和龙树、提婆一系的中观派论书,内容信实、文字流畅,有些经典后世虽有新译,仍难以被取代,其经文几乎家有一本。其译本流传1600多年而不衰,家喻户晓,在中国译经和佛教传播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姚兴崇佛,又有鸠摩罗什协助,于是一时间四方高僧,或者被迎请,或者仰慕鸠摩罗什的声名,纷纷来到长安,关中地区的佛教达到鼎盛。由于前秦、后秦两代君主的大力提倡,逐渐改变了魏晋以来佛教信仰人数、阶层、民族的局限。
姚兴在位期间,内修政事、纳贤聚士,还崇尚儒学,后秦很快达到鼎盛高峰。当时北方战乱不断,人们生活在痛苦和恐惧之中,老百姓需要一种精神寄托;作为少数民族统治者,姚兴希望利用属于外来宗教的佛教教理的戒恶修善、六道轮回来安抚各族百姓,并借由来支持其政权。于是,这个承认众生平等,并且许诺给人们一个更幸福来世的宗教,很快就被帝王和老百姓普遍接受了。就是在这样一个对佛教极度热衷的皇帝主持下,距长安不远的麦积山石窟佛像也历经多年,终于建成。佛教信众们纷至沓来,瞻仰心目中的佛陀,在心灵上受到感动震撼之后,信仰上也有了皈依的实体,成为历代佛教活动的场所。宋代祝穆在《方舆胜览》中就有记载:“麦积山,后秦姚兴凿山而修,千崖万像,转崖为阁,乃秦州胜景。”
《麦积山开除常住地粮碑》文载:“姚秦至今一千三百余年,香火不绝。”可见姚秦时期,麦积山已经有佛教活动。又据《高僧传》记载,在十六国时期,麦积山已有大规模的佛事活动,名僧玄高“杖策西秦,隐居麦积山,山学百余人”。这些历史文献反映出,位于偏远山区且环境幽雅的麦积山,是一个修身养性、静心修炼的绝佳之地。因此从十六国后秦开始,在麦积山悬崖峭壁之上,就有开窟造像,随着佛教的不断发展与兴盛,到北朝时期达到了顶峰,延续到明清。麦积山石窟保留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不同时期洞窟221个,各种精美造像10632余身。但麦积山地处陇山林区,多雨潮湿,昼夜温差大,导致洞窟内壁画大面积脱落,仅存壁画千余平方米,能反映麦积山石窟洞窟内容及修造佛像的文字题记因为壁画脱落也所剩无几,给麦积山石窟的分期断代及洞窟内容的辨识,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由此碑所载,从明至今麦积山就有1600多年的历史,为麦积山石窟开窟造像提供了可靠依据。
麦积胜景
另碑文记:“……林壑幽峭,松桧隂(荫)森,有瀑布瀉(泻)出蒼(苍)崖之間(间),天然奇景也……”又:“麦積(积)屡∕产靈(灵)芝,聖(圣)燈(灯)貝(贝)光炤(照)耀林谷,洵一方名勝(胜),可舆五嶽(岳)竸(竟)高矣。”碑文描写了麦积山森林茂密,山崖陡峭险峻,有瀑布从其间飞出,一幅天然的奇景胜地。麦积山石窟地处小陇山林区,周围群山环抱,山势森林覆盖面大,约占70%,年降雨量为800—1000毫升,丰富的降雨为植被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奇山胜景天然而成。唐朝诗人杜甫、李师中等文人墨客聚集麦积山挥墨题咏,他们笔下的麦积山是圣灯照耀、龙兰出没、盛产灵芝,可与五岳相媲美的名胜之地。
麦积山不仅山峰高耸、景色秀丽,还盛产灵芝。据《四川制置使司给田公据碑》载:“……圣朝大观元年,於绝顶阿育王塔傍地产灵芝草三十八本,丞□□(昨)同申州帅坐/□山图进产芝,蒙恩改瑞应寺。”另《秦州雄武军陇城县第六保瑞应寺再葬佛舍利碑》载:“崇宁/□□□顶产灵芝三十八本。”足见麦积山不仅是一个佛教圣地,而且山川秀丽,还是一个神奇灵山和风水宝地。
人文精神
明中期以后,礼佛饭僧、谈禅说佛也是士绅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正如著名历史学者陈垣先生所言:“万历而后,禅风浸盛,士夫无不谈禅,僧亦无不欲与士夫结纳。”这种社会风尚在秦州也不例外,麦积山作为当地最著名的山水名胜,受到众多在秦州做官或巡访此地官员的青睐。明中叶以来,前往麦积山参观游历,访幽寻古的官员明显增多。麦积山寺僧能信也接待了来自各地的名宦巨卿,文人墨客冯惟讷、甘茹、胡安等,与他们谈论佛理、弘扬佛法,并即兴赋诗数首,生动描绘麦积山石窟的险、峻、雄、奇,使之成为麦积山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
目前麦积山东崖壁面上还保留有数块明代嘉靖年间刻的诗碑,诗文多为五言诗,内容以讴歌麦积山优美自然风光,赞颂石窟寺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惊叹窟龛栈道的鬼斧神工,体会作者参禅悟道中的百味人生等为主。多数碑刻石材选料精细、质量上乘,碑面布局严谨、整齐协调,书法行草兼备、流畅洒脱,刀功沉稳峻厉、线条流畅,充分体现出明代碑刻艺术的造诣和水平,是研究和了解明代秦州石刻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这些诗文则出自冯惟讷、甘茹、胡安等。
冯惟讷(嘉靖六年曾任甘肃平凉知县,官至贵州按察司副使)字汝言,号少洲。明嘉靖戊戌年(公元1538年)进士,嘉靖三十九年至四十三年前后分巡陇右道,驻秦州,位至光禄正卿。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时任秦州知州的冯惟讷游麦积山时,题咏《游麦积山四首》并刻于东崖山崖。当时麦积山瑞应寺建筑具有一定规模,佛事活动比较昌盛。
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仲秋,任分巡陇右道佥事蜀都甘茹,陪同巡按陕西御史三晋韩君恩与边备副使金陵张祥巡游麦积山,并于麦积山第5窟留题记。
甘茹,字征甫,号泰谿,明四川富顺人。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三甲第二十名进士,授三原知县,迁刑部主事,官至山东按察司副使。好文学、善书法,著作居多,世间多珍藏。嘉靖四十二年前后,任分巡陇右道佥事。
胡安,曾授南京刑部主事,历任广西按察使、陕西苑马寺卿。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夏天,时任御史、累迁山东按察司副使的甘茹,与诗人苑马寺卿胡安重游麦积山。他们参佛朝圣、登高望远、心旷神怡,诗兴大发,相互赋诗唱和。甘茹赋诗六首,另有《小洞天》诗并序一篇。胡安也是一位学者,赋诗六首和之,并刻石碑一方刊于东崖门口崖壁之上。胡安是比甘茹早一科的进士,从他写的《游麦积次泰谿甘公韵》六首来看,两人之间关系密切。这组诗应是胡安前往秦州看望甘茹时,二人在游览麦积山石窟时合赋而成,其中一首诗中写道:“蜂房成户牖,斗绝复孤悬。颇胜楼观日,还期剑倚天。含恨非夙约,坐石亦前缘。无异匡庐上,晴峰散紫烟。”对麦积山鬼斧神工的窟龛栈道大加赞叹。
甘茹还榜书“小有洞天”四个大字,镌刻在麦积山石窟七佛阁(散花楼)通往牛儿堂之间的石隧道上方,“小有洞”因此而得名。洞虽小,钻过去之后,进入西崖,俯视连绵不断的山峦,尽收眼底、豁然开朗、气象万千,别有一番天地,“小有洞天”寓意非凡。是年,冯惟讷与甘茹又重刻庾信《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并序》。
由此可见,碑刻不仅记载麦积山开窟造像的年代,同时也反映出在明代士人视野中,它既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适宜参禅悟佛,又是休憩和欣赏自然风景的绝佳去处,成为古代秦州一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
(据《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