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敦煌文化体现的丝绸之路精神
范鹏
敦煌文化是指4—14世纪在敦煌出现的,以佛教石窟艺术为主要表现形式,以中原儒家文化为思想根基,渗透着多种文明因素的融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现象,是多种文明长期交流交融、综合创新的人类文明成果,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和丝绸之路精神的集中体现。2013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我们有责任把丝绸之路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2014年6月5日,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丝绸之路精神的科学内涵:“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深入挖掘丝绸之路精神在敦煌文化中丰富多彩的体现,不仅有助于全面深入研究敦煌文化,而且有利于抓好“一带一路”最大机遇,高水平办好丝绸之路(敦煌)文化博览会,以文化赋能推动甘肃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敦煌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这些中古时代创造的文化成果、文明遗存有大量发现于1900年的保存着7—11世纪在敦煌出现过的珍贵历史文献与文物作为其思想资源与内容佐证。敦煌文化虽然是以佛教艺术的方式呈现给世人的,但经过深入研究可以发现:敦煌文化的内容其实非常丰富多彩,并不是佛教文化占绝对统治地位,它是多种文明并存相通的多元文化综合体,“通而不统”是敦煌文化的基本特性和根本精神。敦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度重视中外文化交往、交流、交融而又善于综合创新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开放包容的杰出代表,是佛教中国化民间化而有所创新的重要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了联通中外、开阔视野、保存珍贵史料艺术真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首先,“通而不统”的敦煌文化体现了丝绸之路的和平合作精神。所谓“通而不统”是“和而不同”的中国文化立场在敦煌的一种特殊体现,就是在“多样性统一”的前提下,多种文明和谐相处却没有一种文明高度强制统一、统领的状态。敦煌文化的各种构成元素是相容、相通、相融的,是十分典型的多元文化综合体和多种文明融合创新的产物,可以说敦煌文化的精神就是“和而不同”特别是“通而不统”。而这正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精神的生动体现。这一精神非常适合当今世界文明演进,自觉推进人类文明向着“通而不统”的发展方向,将为创造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提供良好的文化生态,有利于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其次, 敦煌众多的文化符号体现了丝绸之路的开放包容精神。敦煌文化中有许多文化符号深刻地反映着其多元并存不断创新的文化价值取向。例如,西魏第285窟(开凿于538-539年)的文化符号就奇妙地反映了敦煌文化的开放胸襟与创新冲动。这里仅举例式提出几个可解读的符号初步探讨。一是在285窟中佛教文化最显著的符号是“显密并列”,密教是印度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之后的第三个阶段,主张身密(手印)、语密(咒语)、意密(观想)三密相应行,以求得出世的果报,密教把一切借助语言文字明显表达佛教思想信仰的教派统称为显教。285窟在正面西壁画出了早期密教形象。早期密教形象与大量显教形象的并列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哲学解释学价值,至少可以说明佛教的表达与修行是多样化的,密教推崇的手印成为在洞窟形象中解读佛教思想最直接的方法,也是信仰者之间意会式相互交流最简单明了的途径。这一符号体现出当时印度佛教与中国佛教的交流融合是非常及时的,因为密教当时在印度也刚刚萌发,如此迅速地来到中国充分反映了我国对异域文明的开放态度与包容胸怀。二是中国文化元素符号最为显著的就是伏羲女娲,最典型要算是“规矩并行”了。《孟子》有言:“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285窟的伏羲女娲分别手持规与矩,这一文化符号表明中国人很早就形成的规矩意识得到了初步中国化的佛教的认可与重视,中国印度都视其为人类共同生存交往的自律规范与合作前提。三是285窟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文化符号“莲荃并用”。在敦煌壁画中主尊佛说法一般都是坐在莲花宝座上的,但285窟壁画中出现了坐在一种叫“荃蹄”坐具上的形象,南北两壁说法图中均有这一流行于魏晋之际的坐具为主尊佛所使用,说到这一坐具,总会使人联想到《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联系到当时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这一对文化符号的解释就更有哲学的味道了。可见,开放包容的敦煌文化在佛教的外表下对中国文化的接受是多么深刻与细致。
最后,敦煌文化的综合创新成果生动地反映着丝绸之路的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综合创新是敦煌文化最重要的特点和优势,仔细观察敦煌壁画,可以发现从飞天的演变到众多的经变画,从印度犍陀罗艺术风格到中国盛唐的“曹衣出水”,整个洞窟处处都有创新,这种创新不仅来源于尊重文明多样性,更重要的是依靠打通文明多样性的艺术实践。当今时代不仅是技术上“大智移云点扫微”的时代,而且还是精神上互联相通的时代。我们需要和世界上各个地方、各种文明、各色人等实现多方面联通沟通,但与此同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种文明希望“通”了以后被某一个国家、某一种文明、某一种思想一统天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和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差异性,现在的世界需要的就是造就敦煌文化综合创新的“通而不统”的文化精神。以“和而不同”的原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画出最大同心圆,以“通而不统”的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则可能在各种文明之间取长补短、促进人类共同进步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而不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特别是“通而不统”的敦煌精神是这一主张深厚的历史底蕴之一,是消解文明冲突、促进文明融合的一剂对症良药,需要我们深入挖掘、深入研究、深入阐释,以达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者为甘肃敦煌哲学学会会长、兰州大学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