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9月9日电(记者贾钊、程楠)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是敦煌的符号。不过她平时深居简出,潜心研究学术,见一面着实不易。
6日至7日举办的敦煌文博会期间,樊锦诗受邀出席开幕式等多项活动,成为与会嘉宾“追星”的好机会。浩瀚苍穹中,也的确有一颗以她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樊锦诗(左一)与参会嘉宾合影。 新华社记者 程楠 摄
7日,在文博会项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论坛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为敦煌研究院和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三位先生颁发杰出贡献奖,表彰他们为莫高窟保护作出的贡献。一代代莫高窟人扎根奉献,已传为佳话。
樊锦诗如约到场,常书鸿外孙崔冬晖、段文杰之子段兼善也代表两位已故先生领奖。
论坛中场休息时,不少参会嘉宾和媒体记者抓住机会上前祝贺樊锦诗。樊锦诗起身准备离开时,恰好段兼善和崔冬晖来到身边邀请她合影。
樊锦诗在敦煌莫高窟(2015年9月29日摄)。 新华社发(孙志军 摄)
拍照时两人想让樊锦诗在中间,樊锦诗不同意,笑着说:“没有前辈,哪有后辈。”根据她的提议,按照三代人到敦煌工作的顺序站位。于是,合影中从左到右是崔冬晖、段兼善、樊锦诗。
合影足足持续了一分多钟,樊锦诗拄着拐,满眼笑意。
会议室外的走廊上,樊锦诗也走得颇为“艰难”。她应邀跟外籍记者合影,还遇到了拿着她的自述图书《我心归处是敦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人员。答应签名后,她停下来,仔细问过那位工作人员的名字,慢慢写上“某某女士存正”。樊锦诗不好意思地说,她其实看不清楚。
刚刚在会场为三人颁奖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文化部门主管杨碧幸专门走过来与樊锦诗交流。杨碧幸感谢樊锦诗作出的贡献,并称赞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的保护状况。
樊锦诗说,八十年前的莫高窟破败不堪。今天莫高窟保护的成就,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国内外学术机构和专家学者的关心帮助,更离不开几代人的接续奋斗。“我们要努力把莫高窟保护好,把莫高窟保护、研究和弘扬的关系处理好。”
告别之后,樊锦诗走了几步,想起有一点忘了说,请工作人员再去请一下杨碧幸。
等待期间,樊锦诗跟崔冬晖和段兼善聊了起来,邀请他们常来。樊锦诗委托崔冬晖向他母亲常沙娜表示致敬和祝贺,也希望她多保重。段兼善主动谈起了自己正在从事的工作,表示一定要将敦煌壁画推陈出新。
再次见到杨碧幸,樊锦诗回忆起自己1987年为莫高窟申遗填写申请表的经历,她说申遗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非常关心莫高窟,她想感谢该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长期以来对莫高窟的关注,感谢他们向外界介绍文保工作者在敦煌做的事情。
樊锦诗笑着说,刚才说着说着忘了,需要补充上感谢这一点。
杨碧幸说,我们也很荣幸能跟敦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