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三代“敦煌守护神”获得莫高窟保护“杰出贡献奖”“保护传承非遗文化是我们的共同责任”
樊锦诗画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论坛7日在甘肃省敦煌市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论坛上为敦煌研究院、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颁发了杰出贡献奖。该论坛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是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活动之一。
与会学者表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非遗保护者“择一事,终一生”
本届文博会举办13场论坛,大咖云集,名家齐聚。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论坛邀请了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50多位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专家、学者、传承人、政府官员。有决策者、制定者、执行者、传承者,每个环节都是非遗传承必经站点的“港湾”,是此岸到达彼岸的见证者、坚守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纪念《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通过五十周年之际,为表彰敦煌研究院、樊锦诗等在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莫高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特为他们颁发杰出贡献奖。
“择一事,终一生”。简简单单六个字,樊锦诗、常书鸿、段文杰三代敦煌守护者用心血去书写。因为他们深知,他们是什么样,敦煌就是什么样。带着无限的敬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区域办事处代表夏泽翰先生为樊锦诗、常书鸿、段文杰颁发莫高窟保护“杰出贡献奖”。樊锦诗先生、常书鸿先生之外孙崔冬晖、段文杰先生之子段兼善捧着奖牌的那一刻,又是一个未来可期的感人瞬间。
非遗是无可取代的“奢侈品”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郝庆军表示,“中国非遗保护二十年,大致分前十年和后十年两个单元。前十年是中国非遗保护四梁八柱建设时期,后十年是中国非遗保护系统性发展和结构性调整的时期。”在政策引导、体制助力和制度推动“三辆马车”的驱动下,非遗一改“博物馆化”“玻璃罩化”“古物陈列室化”的“高冷范”,在一个个“彭南科”“李意纯”和“李子柒”们的手中焕发出无与伦比的活力,成为国人心中无可取代的“奢侈品”。
甘肃非遗既有响当当的文创产品,又有顶呱呱的非遗主题旅游线路,还有121家省级及以上非遗工坊,非遗经济风生水起。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何效祖坦言,“我们愿意分享甘肃文化遗产保护、世行贷款文化传承创新项目建设的经验做法,推动文化交流互鉴、跨区域携手发展,倡议共同深入挖掘古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内涵,在非遗保护、非遗展演、非遗创意创新等方面开展合作。”
世界银行文化遗产与可持续旅游项目国际协调员、甘肃世行贷款文化传承创新项目经理艾哈迈德·艾威达对“创意经济”十分看好,“地方政府可以帮助利用文化和创意资产与资源(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作为实现长期发展和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加速器。”
要提高传承人的传承能力
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艺术化的呈现,总是能调动中国人内心最深处的共鸣。国际友人亦如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区域办事处代表夏泽翰的话非常暖心,“作为这一遗产的守护者,我们有责任确保它不仅在现代社会中存活,而且能够茁壮成长。”
非遗要传承,就要建立项目“造血机制”。对这个所有人都期待的长远目标,中国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十分确定,“非遗项目要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靠传承人的文化情怀坚守,另一方面也要提高传承人的传承能力,非遗保护要因项目、因地、因时施策。”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郝庆军对非遗发展提出了设想,“下一步,我建议中国非遗保护在政策引领方面可向三个方向努力:一是向内走,练好内功,把非遗保护体制机制的四梁八柱建设得更科学、更高效;二是向边上走,对中国边疆地区的9省45地级市136个县的非遗保护倾斜力量,加强扶持;三是继续向外走,同世界各国非遗保护加强交流,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贡献,提供经验。”
说非遗不如看非遗,有人半生守候,有人呵护有加,当敦煌古乐悠悠奏响、花儿对唱朴实无华、环县皮影亦真亦幻时,参会嘉宾来回奔波的疲倦顿时一扫而空。这就是每个人心中的非遗,那个无可取代的“奢侈品”真实的模样。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高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