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写匾额
■ 编修《安氏宗谱》
□ 李缠兵 李雁彬
安维峻(1854—1925年),字小陆,号晓峰,晚号槃阿道人,甘肃秦安县西川镇神明川人,清代著名谏官。光绪六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1893年任福建道监察御史。安维峻性情耿直,不阿权贵,中日甲午之战前夕,支持光绪皇帝为首的主战派,连续上疏,最著名的是《请诛李鸿章疏》。安维峻因此上疏声震京都,却因言获罪,被革职发派张家口军台效力。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冬,46岁的安维峻结束了5年的流放生涯,遇赦召还。次年3月,他回到了秦安。作为清廷忠臣的安维峻无法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失望归来后,隐居老家柏崖,自号槃阿道人,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
急公好义
安维峻兴趣广泛,对天文地理和水利农耕之学无不钻研,在退隐家乡时,他还组织当地农民治理葫芦河道,兴修水利工程,引水灌田,使葫芦河和西小河沿岸的数千顷农田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
据神明川耆老回忆,安维峻与陆鸿逵有旧交,陆鸿逵将安维峻以老师待之,非常尊重,陆鸿逵曾带领军队途经秦安,顺道看望安维峻,看到其在田间劳作,慨叹道:“老夫子竟沦落如此!”于是拿出钱粮周济。安维峻对陆鸿逵说:“既然你来了,就顺便为秦安做一件好事吧!”陆鸿逵问啥事,安维峻说:“你看葫芦河水势很大,往来行人以摆渡过河,多有不便,就帮秦安在葫芦河上修一座便桥吧。”陆鸿逵慨然应允,不数日,一座便桥就修成了。从此,秦安人结束了摆渡过河的历史。
著述立言
晚年的安维峻对家乡的文化事业尤为热心,诸如志书编纂、古籍整理、经典研究、碑文撰写、书法创作等均有成就。仕途失意的他,在文化中终于找到自己灵魂的归宿。1908年兰州设立通志局,安维峻被聘为《甘肃新通志》总纂,1910年夏,《通志》修成,共105卷,80册,300余万言,现已成为研究甘肃历史的珍贵参考文献。《通志》完成后,安维峻在陕甘总督升允引荐下,被宣统起用为内阁侍读。但此时清政府大势已去,形势复杂,安维峻无法面对,因而上任不久随即辞去职位。在京师诸友苦苦挽留下,安维峻被京师大学堂延请为总教习,其间他正本清源、复兴儒学,著述《四书讲义》4卷,实现一个旧式文人的夙愿。
1911年9月,时值辛亥革命前夕,清廷大厦将倾、人心慌乱,安维峻在数次呈礼部代奏兴儒学、维国本的奏疏之后,知道时局已无可挽回,怅然辞职离开京师大学堂,取道北口,绕河套由宁夏入甘肃回归故里。归途参与了董福祥部队,对抗革命军,但无力回天。失望之后正式归隐柏崖,杜门谢客,不再过问天下大事。
又过了一年,安维峻大儿子因病而逝,老年失子,让他倍加伤感,心境灰暗的安维峻深居简出,闲暇时以读书自娱,农忙时则亲自到田间躬耕督促农务。民国政府曾经聘请安维峻纂修清史,但他以年老多病而决然推辞。
在生命的最后十多年中,安维峻完成了《安氏宗谱》的编修,编纂刻印了平生所作诗文《望云山房诗集》3卷、《望云山房文集》3卷、《诗文杂集》1卷、历年所作奏章《谏垣存稿》4卷和《四书讲义》4卷。同时整理秦安先贤胡缵宗《鸟鼠山人集》,补刻缺版,存之于县内文社以永惠士林。晚年热衷于《诗经》研究,对“二南”“国风”有独到的心得和见解,达到超越前人的境界。这时候他萌生了为《诗经》《孟子》作注的念头,但天不假年,心愿未了。1925年,安维峻在家乡去世,享年72岁。
安维峻对家乡的文物古迹格外珍惜,曾为县内各处庙宇寺院书写匾额楹联、竖碑立石,留下许多丰富而珍贵的文物。安维峻善于书法,他独创的鹅头挑小楷为县内文士尤为钟爱,民间留有大量安维峻书法墨迹。安维峻与晚清大多名士文人及达官贵人都有书信往来,这些珍贵的资料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大多已毁,但有部分仍然在民间收藏。
安维峻是晚清政治舞台上一缕清新的空气,始终保持了一位士大夫高洁的品质,他是历史的亮点,也是秦安人引以为荣的骄傲。2011年,故乡秦安举办了安维峻诞辰157周年纪念活动,随后,家乡神明川的民众自发为其建了“陇上铁汉”安维峻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