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中甘特稿】十年蜕变 元古堆化茧成蝶

来源/ 中国甘肃网 作者/ 时间/2023-09-18 17:40:08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程健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专程到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并作出“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的重要指示。

彼时,元古堆村“深居”黄土高原上“苦甲天下”的大山深处,鲜为人知。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到访,元古堆村走进大众视野,步入“新时代”。

带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乘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政策春风,怀着感恩奋进的热切情怀,元古堆村全体村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团结奋进、誓拔穷根,用10年时间,将一个穷苦的山村,变成了“村美”“民富”“产业强”的新时代新农村。

10年奋斗史,波澜壮阔。但村庄的蜕变,还得从点滴说起……

村美,秀丽山村引客来

初秋时节,来到元古堆村,村口偌大的停车场最为引人注目。村门口,一位穿着红马甲的工作人员引导所有车辆进入停车场。而村内,旅游观光车载着各地游客来来往往。

踩着平坦的柏油马路进村,两侧树木葱郁、鲜花盛开,崭新的房屋错落有致,潺潺溪水穿村而过,党建广场、休闲公园、百亩花海、民俗客栈、松林鹿苑、萌宠乐园……初来乍到的人们一定不曾想过,曾经,这里房屋破旧、道路坑洼,是一块做梦都想逃出去的穷山僻壤。

之前的千百年里,这里的一切都是村民们难以逾越的羁绊: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受困于山,走不出大山的村民们,只能默忍着贫穷与苦难。

而今,每一个山头、每一条道路、每一座房屋、每一颗植被,却成为外边人向往的秀丽风景。

2013年2月3日,是元古堆村所有人难以忘怀的日子。那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这里,自此,元古堆村开启了新的纪元。

路通了,平坦的马路贯穿南北,直通县城。水来了,甘甜的自来水进院入厨,取用便捷。房有了,崭新的房屋平地而起,家家移居。网到了,高速的互联网接通四方,畅游世界……

随着脱贫攻坚取得伟大胜利,元古堆村的基础设施大幅提升,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3A级景区的标签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们到此一游,昔日的“丑小鸭”摇身一变成为今天的“白天鹅”。

而今,元古堆村并未停止“变美”的节奏,自去年5月以来,元古堆村斥资5000余万元,瞄准4A级景区再一次对环境提升改造,致力于将村子建设成为康养旅居胜地。

负责项目实施的北京农道乡建集团运营总经理李强告诉记者,一年来,除了对村内道路、墙体、景观带等基础设施进行提升外,还对民房、闲置房屋进行了改造,打造了党建广场、文化戏台、景观河道等,从村头至村尾,全方位进行了提升改造。

同时,正在打造乡村集市、烧烤营地、时空钥等网红打卡点,并积极申报4A级景区,让元古堆村真正成为旅游胜地,使旅游业成为又一支柱产业,从而提高村民和村集体的收入。

李强还告诉记者,自今年5月1日新提升打造的景区运营以来,公司旅游收入超50万元,预计明年将达到300余万元。他说:“等到整个项目完工,我们对村民旅游管理等工作培训结束后,将全面移交给村集体运营。”

2016年,元古堆村荣膺第二届绚丽甘肃·甘肃省十大美丽乡村荣誉称号。2020年,获得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优秀示范村荣誉称号。同年,元古堆景区被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21年,又被评为第三届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如今的元古堆村,年接待游客超31万人次。

看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元古堆村党支部书记、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董建新笑着说:“以前从没觉得我们村子美,现在看,是真的美……”

民富,昔日穷壤变富土

谈起村子10年巨变,改变是不变的话题。

回想昔日,董建新布满笑容的脸颊逐渐僵硬了起来。他说:“那时候穷啊,该怎么形容呢……”

“光棍”多!“光棍”户占全村的近六分之一。这是一个董建新不愿意提及的话题,但他认为,也是最能反映村子变化的指标。

在董建新的记忆里,村里的大龄青年一直很多,大多数男子都是通过定“娃娃亲”才实现的婚姻。他也不例外。

“我上初二的时候,家里给我定了这门亲事。长大后,结了婚。那时候,要是20岁之前结不了婚,之后就很难娶到媳妇。”董建新说,2013年之前,村里40岁以下没结婚的男子很多,而今,40岁以下没结婚的可能只有一个。他说,“这个人常年在外,我们不太清楚他的婚姻情况。其他人,都结婚了。”

造成“光棍”多的原因,就是穷。

元古堆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469户1882人。2012年底,元古堆村的人均年收入仅为1400多元,贫穷与艰苦的生活,让年轻人纷纷逃离了村子,周边村落的女子更不愿嫁到这里与穷苦作伴。

而2022年年底,元古堆村全村人均年收入为14000余元,10年翻了10倍。随着村民收入节节升高,不止周边的女子愿意嫁到这里,用董建新的说话:“我们村的小伙都取到了北京、河南籍的媳妇了……”

作为前些年“外逃”的村民之一,当时全社(60多户)的第一名大学生苟怀文在外打拼了多年后,选择了回乡。

记者见到苟怀文时,他正在村口的游客服务中心整理旗帜。曾经,他是一名文质彬彬的大学生,是全社的骄傲。而今,被晒的黝黑又瘦小的他与戴着的那副近视眼镜格格不入。

“我上的是师范学校,大学毕业后,家里人希望我能来家乡当老师,但我果断选择了南下。”苟怀文说,从小就立志要逃出村子的他,恨不得离这里越远越好。

在南方的大都市,苟怀文凭着朴实、吃苦、好学与耐劳,轻轻松松就实现了月收入过万。

回想起15年前毅然南下打拼,苟怀文并不后悔。但他没想到的是,家乡的命运在2013年发生了变化,也让他渐渐有了回乡的渴望。

“前两年,父亲生病了,回来的欲望就更加强烈了。”苟怀文说,最终,他下定决心辞掉工作,回到了元古堆村,并在村旅游公司担任了后勤一职。

苟怀文告诉记者,村里给他们家的新房子交由北京农道改成了民宿,一年分红5000元。而他又把2003年时全社最好的老房子拆了,新建了一院四合院,其中两间房也做成了民宿,今年已经住上了游客。

“现在有房有车,媳妇还在花海那摆摊,一年也有一万多的收入。总的来说,他家的年收入在五六万元以上,过个小日子,足够了。”苟怀文说,下一步,他打算在四合院隔壁建个农家乐,“我媳妇在全村乡厨大赛上得了第一名,开个农家乐,她做厨师,刚刚好。”

在董建新看来,元古堆村这个曾经的贫瘠山村,已然成为了一片富饶的土地,如今,生活在这里人们,人人腰包鼓了起来、家家账户富了起来。

对于村民变富,董建新这样形容:“10年前,家境好的一年也就穿冬夏两套衣服,家境穷的一套衣服缝缝补补穿几年。而今,随季而换,几百元一件的衣服想买就买,衣服好像变结实了,穿不烂了……”

业强,产业融合前景广

从10年前全村人均年收入的1400多元到如今的14000多元,10年翻10倍的成绩令人惊叹。

但在董建新看来,今年这个数据还得剧增。

“2018年,我们村率先实现了脱贫目标。2022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3884.25元,较2012年的920元增长了15倍,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0万元,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华丽蝶变。”董建新告诉记者,之所以取得这一骄人成绩,根源在于农业产业的调整与布局。

曾经,元古堆村5500多亩耕地以村民填饱肚子为主,种植小麦、蚕豆、土豆、油菜等作物。而今,1000亩中药材、1500亩百合、500亩土豆等经济作物让村民的收入得到了大幅提升。

“以前,村民手头没钱,种植百合、中药材等投入太大,风险也高,没人敢种。即便种了,因为交通不便,没人来村里收购,也卖不出去。”董建新说,“就拿百合来说,种植一亩要投入5000元,3年后才能收获,一旦没有好价格,损失惨重。”

2013年,随着每户5万元贴息贷款的政策到来,元古堆的村民们有了勇气和底气,并在党委政府和村集体的引导下,开始大面积种植百合、中药材等经济作物。

这些年来,百合的价格一直稳定在4到8元每斤,每亩地的收入在1到3万元左右。而今年,百合的价格暴涨至25元一斤,村里种植了百合的农户,户户收入5万元以上。

“5万元以上的属于正常,10万元以上的多达100多户,最多的一户卖了80多万元。”董建新说,前不久,他的3亩百合刚丰收,6300多斤卖了15万余元。

而于2015年脱贫的建档立卡户张云财,靠着5万元贴息贷款种植10亩百合以来,一步步壮大,今年仅百合收入就高达50万元。

董建新告诉记者,自2013年以来,元古堆村按照农业优先、农旅赋能的产业发展定位,以乡村旅游为牵引,做大种植、养殖、加工、旅游、光源、劳务、电子商务“七大产业”,并按照“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五位一体”发展思路,形成了“资源开发、产业发展、村村联建、村企联营、品牌带动”5种村集体经济增收模式。

同时,每个产业由一家龙头企业带动,确保了产业稳定发展,未来可期。

随着七大产业的茁壮发展,元古堆村的集体经济收入稳步上升。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40万元,预计今年能达到100万元以上、2024年达到120万元、2025年达到150万元。

2013年12月,距离到访元古堆村10个月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10年转瞬,元古堆村的农业强了起来、农村美了起来、农民富了起来。

  可以说,10年蜕变,元古堆村实现了化茧成蝶。未来,元古堆村将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翩翩起舞、一路欢歌。(总策划:张振宇 监 制:亢兆宁 校 审:  屈杰文 狄东阳)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