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当数字出版与“数字新城”相遇 让我们乘“数”而上触摸未来!
数字化浪潮滚滚而来,推动整个社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演进,加速迈向数字社会这一全新的社会形态。
9月20日至24日,主题为“数智赋能 联结未来”的第十三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在敦煌举办,这正是近年来敦煌市抢抓机遇,坚持创新引领、数字驱动,聚焦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方向,乘 " 数 " 而上,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不断融合的生动体现。
当数字出版遇到“数字新城”
第十三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汇聚了数字出版全门类、全产业链及各种创新形态,一批全国数字出版业具有代表性的新技术、新模式、新成果集中亮相,成为引领和推动数字出版业发展的风向标和助推器。与传统出版业相比,数字出版打破了传统出版流程的束缚,其在出版内容和传播方式上的呈现也更为多元。相较以印刷、发行为主的传统出版生产,数博会带来了更多展现前沿数字技术和创新理念的不同看点。但相同的是,几乎每个展位都有和敦煌相关题材的呈现。
随处可见的敦煌元素展现出敦煌IP在数字出版这一新兴产业中无可比拟的影响力。
在数博会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展区,《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有声书让许多人停下了脚步。该书是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的唯一自传,展现了她的志业与爱情、困境与坚守。有声书则通过声音的力量和真挚的情感,更直观地传递出植根敦煌大地的“莫高精神”。
“我们希望所录制的有声书一定是传递精品内容,有价值、能打动人,让人有获得感。我们不论从声音的录制还是文本的选择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展区工作人员曹思远说。
据不完全统计,至2022年,我国有声读物用户达6.7亿人。除了有声书、数据库,网络文学、网络游戏及元宇宙、VR、AR等最新沉浸式阅读产品和技术也纷纷与敦煌元素结合,潮流元素和技术的加持,让“数字新城”新上加新。
“数字技术赋能敦煌传统文化,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更好地被广大年轻人接受,被世界各地的年轻人热爱。”曹思远说。
快速发展的同时,版权纠纷等问题日益凸显,致力于打造“文创之都”的敦煌也同样面临着类似的问题。针对这一现状和数字出版业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数博会上的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专题展给出了具有指导性和前瞻性的解决方案。
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专题展涵盖了出版业前沿技术、行业标准、融合创新、版权保护等多项课题和领域。比如有声读物的行业标准,就对有声读物录制流程、录制与发布、平台的技术和服务以及评测的流程、指标、条件等提出了规范要求。这一标准的行业使用覆盖率现在达到了80%,依照这一标准制作的有声读物数量逾1.2万个。
数字加持 让敦煌文化为世界共享
从事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多年的甘肃政法大学教授、俄罗斯学者普隆金娜·奥莉娅参加了9月20日开幕的第十三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
“数字技术在保护文化方面显现出无可替代的优势。”奥莉娅说,“比如说敦煌研究院,早就开始数字化方面的探索,并积累了很多经验,成效也十分显著。利用数字技术,敦煌研究院让全世界都能感受敦煌莫高窟的雕塑和壁画,为世界各地研究敦煌艺术的学者提供了很大便利。”
在数博会广西展区,古籍数字化板块呈现了数字赋能文化的最新成果。
在2021年度国家古籍数字化专项资助项目的扶持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开发了“敦煌遗书数据库”,整合国家图书馆馆藏敦煌遗书、部分已整理的英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敦煌遗书等资源,入库22862个条目,文字量超过4800万个,图片量超过16万幅,并提供了多入口的检索、特色统计、对照阅读等功能,向全世界敦煌学专家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功能强大、资源丰富、专业性强的数据库平台。
“通过古籍的数字化,通过数据库这样一项工程,能够让我们厚重的历史、珍贵的文献发挥更大的作用,也为传统文化的宣传贡献更大的力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汤文辉说。
敦煌研究院敦煌学信息中心副主任夏生平说,找到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的高清数字资源,搭建平台,让专家和学者以及更多的人可以共享,这正是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项目的意义。
“技术是文化的骨架,没有技术就没有文化的进步。”参加数博会的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王晓光说,武汉大学成立了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是2021年获批的教育部文科首批重点实验室中唯一做文化遗产智能计算的。
“我们很早就参与了‘数字敦煌’。我们把敦煌壁画做了标注,用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建模技术,对洞窟进行建模,叫做海外博物馆中的中国。”王晓光说,数字内容代表着未来的方向,尤其在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和传播方面。
此外,数博会上的各参展单位还聚焦敦煌文化研究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国际中文学习和数字出版国际合作等热点,展出了版权贸易服务、数字化汉语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等方面的数字化成果。
2022年,敦煌研究院打造的敦煌保护虚拟工程“数字敦煌”入选世界互联网大会“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精品案例”。
“在全球200多个案例中,我们是唯一入选的文博单位。”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说。
目前,“数字敦煌”已采集290个洞窟,采集面积2.6万平方米,全景漫游节目制作洞窟172个,石窟空间结构扫描洞窟206个,彩塑三维重建44身,数字化扫描历史档案底片42134张,并为新疆、西藏等9省区市近20处文物保护单位提供了数字化技术支撑。2022年,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上线,来自莫高窟等石窟遗址及藏经洞文献的21类壁画专题、首批6500余份高清数字资源档案向全球开放。
一个个标志性节点、一项项关键成果,书写着敦煌数字化建设的不凡历程。
汤文辉说:“在数字的时代,未来敦煌的价值,会通过数字、通过互联网,得到更好的展示和发扬。”
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向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致贺信时指出:“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共同担起为人类谋进步的历史责任,激发数字经济活力,增强数字政府效能,优化数字社会环境,构建数字合作格局,筑牢数字安全屏障,让数字文明造福各国人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而敦煌,正响应号召乘“数”而上,加快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推动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日常生活、经济发展,“数字新城”渐丰的羽翼向人们昭示,未来已来!(酒泉融媒记者 陈柳 张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