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且看“陇草”干云势——记甘肃农业大学草种创新与草地利用教师团队

来源/ 中国甘肃网-甘肃农民报 作者/ 时间/2023-10-09 10:14:03

原标题:且看“陇草”干云势

——记甘肃农业大学草种创新与草地利用教师团队

通讯员 马绮徽

说起甘肃农业大学草学学科发展史,几乎可以浓缩为一部新中国草学学科历史:1950年在西北率先开始草原科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1972年成立我国高校第一个草原系,1984年建立我国第一个草原学博士学位授权点,1992年建立我国第一所草业学院,2007年草业科学本科专业获批为教育部第一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9年草业科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获批全国首个草坪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

这部厚重的发展史凝结了一批批前仆后继的优秀科研工作者的心血,他们充当“育婴师”,投入毕生精力研究小小草种。进入新时代,以师尚礼为带头人的草种创新与草地利用教师团队继续深耕一线,在雪域高原、大漠戈壁播撒科技强国的种子;他们在三尺讲台厚植立德树人情怀,培育草业英才。

  潜心科研,小牧草做大文章

甘肃地跨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有天然草原1790万公顷,占全国草地面积4.6%。天然草原分布空间跨度大,过渡性明显,区系复杂,生态脆弱。全国18个草原类型中甘肃占15个,号称草原博物馆。

草对牧民来说是命根子,对草业科研人员来说更是安身立命、富民强国的选择。与自然灾害竞争,“虫口夺粮”,草业人为了民生和生态一往无前,矢志不渝。

近40年来,师尚礼及团队长期扎根黄河流域及祁连山区生态保护区一线,发现了世界珍稀苜蓿资源——根茎型野生紫花苜蓿、扁蓿豆属新变种天祝扁蓿豆,发现了苜蓿种子内生根瘤菌及其传代固氮现象,研发出苜蓿与根瘤菌两类生物共生育种新技术,将固氮效率提高230%,极大提升苜蓿草地对天然氮素的利用率。其出版的专著《苜蓿根瘤菌种质创新与共生育种》,更是填补了该领域国际研究空白。

为破解甘南草原家畜营养不足和实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师尚礼选育出抗寒能力超强的紫花苜蓿新品种,使苜蓿越冬率由32%左右提高到87%以上,将苜蓿种植区扩展至海拔3千米以上的高寒带,实现产业化的同时有效解决了高寒区家畜蛋白营养匮乏问题。

  胸怀大爱,为国为民显担当

夏河县桑科镇,美丽的藏族姑娘加羊吉不仅是当地羊吉畜牧专业合作社的骨干,还是“新时代牧民讲习员”,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了当地脱贫攻坚典型人物。帮助她实现蜕变的,正是师尚礼和他的团队成员。

西部生态脆弱,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需要和农牧民增收致富的现实要求,团队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让科技铺就致富产业。多年来,将科技推广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扶贫扶智,授人以渔,让普通牧民鼓钱袋,富脑袋。

破解牧草产业发展瓶颈、促进牧草产业技术升级,加强专家学者与草业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推动草畜一体化发展……师尚礼团队在做好本职工作,服务“三农”的同时,用自己钻研的成果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团队全方位开展校企合作,转让企业牧草新品种9个、专利10件、技术5项,累计推广甘农系列牧草新品种500多万亩。

  “寸草”真情,初心续写新篇章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国之大计。师尚礼致力于培养知农爱农,敏于求知、勤于实践的草学人才,这也是学校教师的育人初心。今年已经6次去通渭县进行燕麦筛选实验的雷琴是甘肃农业大学草学专业的学生,如今在做的研究是“青贮饲料”测试燕麦发酵品质。“科学研究不是空中楼阁,接地气的科研工作会让农牧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师尚礼的这句话给了她投身科研信心和决心。

雪域高原四十载,科教育人三千名,青春奉献在草原,默默无闻守站人——这是甘肃农业大学天祝高山草原试验站站长徐长林对自己工作的总结,更是团队科研精神的生动体现。

1956年,在祁连山乌鞘岭南侧,马牙雪山北坡的天祝藏族自治县抓喜秀龙草原上,我国草原学家任继周院士选址建立起我国首座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半个多世纪以来,甘肃农业大学的3600多名本科生在试验站参加了野外教学实习,有100多名研究生在站上完成毕业论文的野外试验。1978年,徐长林从甘肃农业大学草原系本科专业毕业后就来到站上工作,一待就是40多年。

  如今,甘肃草原生态逐步改善,草产业兴旺发展势头强劲。师尚礼团队践行着“草-畜-人”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理念,为筑牢我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勾勒绿色发展的甘肃画卷,奉献着自己的“寸草”真心。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