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家川圪垯川遗址出土的鸳鸯玉权杖首
■ 大地湾博物馆藏鸳鸯玉材质齐家文化玉斧
■ 镇远县博物馆藏鸳鸯玉材质齐家文化玉斧
□ 裴应东
武山盛产美玉,素有“陇上玉器乡”之美誉。尤其鸳鸯、山丹邱家峡一带,有“众山皆藏玉”之称。据明万历《宁远县志》载:“县北二十里有桃花峡,中有溪流……峡石似玉,名峡石蕴玉。”清康熙《宁远县志》“峡石蕴玉”列为武山八景之一。
鸳鸯玉学名“蛇纹岩”,天水市武山县城西渭河以北的盘龙山蕴藏大量黑绿色蛇纹岩矿,因其最早发现于鸳鸯镇邱家峡北山,故名鸳鸯玉。武山鸳鸯玉在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开发利用。鸳鸯玉产地靠近渭河上游西段,秦安大地湾位于渭河上游地区的葫芦河支流清水河,两地相距百里左右。大地湾出土的23件玉器标本中,有7件透闪石玉、9件蛇纹石玉,还有3件是玉石原料,其中第二期(距今6500—5900年)出土蛇纹石玉料,第四期出土一块透闪石玉料。这表明距今5500年至4900年间,甘肃葫芦河流域先民已经采用透闪石玉料资源,与此同时或稍后的陕西高陵杨官寨先民、河南灵宝西坡仰韶文化先民,还只有蛇纹石和方解石的材料。
鸳鸯玉的物理特征比较明显,相比于五花八门的各地地方玉料较容易辨识。在2012年调研静宁县博物馆时,该馆展出年代最早的两件玉器——齐家文化玉钺和玉斧,表面呈现为墨色,当属鸳鸯玉籽料中的深色调者。2015年第五次玉帛之路(草原玉石之路)考察在宁夏固原博物馆举办,其中展出的两件新石器时代玉凿,一件是1986年宁夏隆德县沙塘乡页河子遗址出土的,另一件是1987年从固原县征集而来的,两者的颜色非常类似,按照博物馆图册说明,都是“墨绿色玉质”,表现出典型的鸳鸯玉特色。此外,宁夏固原博物馆馆藏1988年隆德县凤岭乡出土的一件大玉璧(直径18.2厘米),从外表看也像是采用鸳鸯玉料加工的。
鸳鸯玉在武山县城西渭河以北盘龙山有大量分布,探明储量达3.24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二位。主要由氧化镁、二氧化硅、氧化钙等组成,呈墨绿、翠绿、橄榄绿、荧光淡绿等多种颜色,其斑斓的色彩,隐含天然纹理,恰似龙蛇舞动、云霓缭绕、典雅壮观、纹样奇妙,似蛇纹、若瀑布,又如漫天云霞分外绚丽。鸳鸯玉雕产品晶莹剔透、质地优良、纹理天然,工艺精巧美观、新颖大方,风格独特细腻,造型生动优美。制作成各式各样的杯盘器皿薄如蛋壳,或小巧玲珑,或变幻旖旎。其庄重优雅的自然纹理成为玉雕工艺品、高级家具配套镶嵌和高级板材的理想材料。其质地细腻坚韧,抗压、抗风化,可琢磨性极好,是各种高档玉器工艺品的最佳原料。
齐家文化玉器乃是我国史前玉器文化中一支极具影响力的独立文化系统,它以独特的文化面貌,成为齐家文化丰富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齐家文化是因1924年在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发现而得名。齐家文化距今3500年至4200年左右,其分布十分广泛,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境内的黄河沿岸及其支流、陕西西北部、内蒙古西部和宁夏部分地区。武山县处于齐家文化范围的中心区域,境内众多的齐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齐家文化玉器,这些玉器材质中有不少是原产于武山的鸳鸯玉。
武山大坪头遗址,位于城关镇与洛门镇交界的渭河以北二级台地上,1956年秋至1957年春,甘肃省博物馆郭德勇等专家在渭河上游考古调查时发现了该遗址。2003年公布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东邻鲁班沟、西至盐沟、北界平原村、南抵城咀公路,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500米,保护面积50万平方米。遗址南临渭水、北依大山、背风向阳、地势开阔,宜于原始先民繁衍生息,文化层厚1—3米。遗址断崖、沟渠、田埂,可见灰层、灰坑、白灰地面、红烧土等文化遗迹,采集到石、陶、骨等标本,其中陶器和石器数量较多。依据这些遗物,甘肃省博物馆专家认定包含仰韶文化、齐家文化两个发展阶段,但最主要的遗迹遗物都具有齐家文化特征。大坪头遗址出土的齐家文化玉器主要有:玉璧、玉璜、玉圭、玉琮等,这些玉器承载了齐家先民的精神文化信仰,是我国古代玉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和文化艺术价值。
对齐家文化玉器玉料来源的追溯,在早期的认识中,受殷墟玉器玉料来源的影响,单一地认为齐家文化玉器的玉料当来源于昆仑山脉。但据韩建业教授观点,齐家文化早期在甘肃东南部发展,以天水师赵村七期遗存为代表。这个遗址位于渭河边,距离武山鸳鸯玉矿非常近。随着齐家文化中期向河西走廊及其以东的甘肃大部、青海东缘和宁夏南部拓展,近些年来以马衔山玉矿、马鬃山玉矿及敦煌旱峡玉矿为代表的玉矿资源被发现和开采利用。尤其是甘肃境内发现的马鬃山玉矿、马衔山玉矿、武山鸳鸯玉矿等多处玉矿资源,彻底解决了齐家文化玉器玉质差异较大的问题,得出了齐家文化玉器玉料以就地取材为主,有极少量玉料出自昆仑山脉的结论。
这一认识,对其他文化玉器玉料的来源问题探讨,亦有很大助益。现藏静宁县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齐家文化玉钺,武山县博物馆收藏出土于大坪头遗址的玉琮,均是齐家文化鸳鸯玉器代表性器物。另外,武山周边诸如定西市博物馆、陇西县博物馆、大地湾博物馆、安定区博物馆、甘谷县博物馆,以及镇远县博物馆也都藏有鸳鸯玉材质的齐家文化玉器。
春秋至秦汉时期,鸳鸯玉更被广泛加工使用。现在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陈列的秦始皇所用御碗、酒斛便都是和鸳鸯玉相类似的蛇纹岩雕琢而成。甘谷毛家坪遗址近年来考古发掘出土的玉玦,材质也都是鸳鸯玉。
河东之东的关中、中原,则在齐家文化时期出现了自甘肃向东的玉道。关中宝鸡西郊距今约5000年的福临堡遗址出土的两件墨绿色玉饰,均为蛇纹石质;长安沣西乡的玉斧、客省庄的玉铲,以及铜川市的三孔玉刀等仰韶遗址玉器,也是蛇纹石质;东秦岭距今约5300年的灵宝西坡墓地出土的14件玉器,其中13件为墨绿色、深绿色玉钺,也是蛇纹石质——它们都是来自武山的鸳鸯玉。至于蓝田玉,有人认为在古代位于西域,而非陕西蓝田;现在蓝田县发现的蓝田玉品种有墨玉、白玉、彩玉,主要矿物成分为蛇纹石化大理岩,属变质岩,与产于岩体中的酒泉玉、鸳鸯玉的成因及矿物成分完全不同。可见,约5000年前,甘肃的武山,当成为蛇纹石玉(鸳鸯玉)的源头,并形成了沿渭河向东经关中平原进入中原的玉道,不妨称为渭河玉道。
甘肃丰富的透闪石玉矿资源,为“玉石之路”的形成和齐家文化发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齐家文化时间跨度大约为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600年,已经进入铜石并用阶段,主要分布在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等4省区。自1924年发现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遗址后,已发现1500多处齐家文化遗址。其中,青海省境内450余处,宁夏境内10余处,而甘肃境内则有1000余处。20世纪50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对齐家文化遗址进行调查、发掘与研究,发掘了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永靖大何庄遗址、秦魏家遗址、张家嘴遗址、姬家川遗址,天水师赵村与西山坪遗址,武山傅家门遗址,青海乐都柳湾墓与民和喇家遗址等。
2016年7月26日至27日,由叶舒宪带队前往武山县探查因暴雨错过的鸳鸯玉矿。采样后指出,把鸳鸯玉的代表性标本与出土文物进行比对,则可以初步验证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常山下层文化和齐家文化的出土玉器中,哪些可能是用渭河玉石制作的,从而对“玉石之路”渭河道先于黄河道的新假说,提供实物证明的线索。如此,西玉东输的历史或可上推至近两千年,从齐家文化时期的距今4000年左右,上推到仰韶文化时期的距今6000多年。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深入研究甘肃玉矿、玉作坊与“玉石之路”的关系,研究汉代开辟丝绸之路之前,欧亚大陆各族群之间进行物质交换与文化传播的久远历史,观照文明互鉴、互相促进的漫长历程,对重新认识这条东西方文化交流大通道的内涵、价值,探析华夏文明的起源、发展、传承,助力玉文化产业和旅游发展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国际交流合作愈来愈密切的背景下,为科学地继承、弘扬、传播中国优秀文化遗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如今的武山鸳鸯玉雕,精巧美观,驰名海内外,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20多个大中城市,部分产品还打入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国际市场,且深受青睐。特别是鸳鸯玉雕“双龙杯”,还曾被国家领导人作为珍贵礼品,馈赠给前来我国访问的尼泊尔国王。
晶莹剔透、造型别致、生动优美的武山鸳鸯玉雕,2006年10月被列入天水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被评为全国最受欢迎的十大旅游产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