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秦州文庙:浸润古城天水的儒家文脉

来源/ 天水日报 作者/ 时间/2023-10-18 09:30:36

■ 戟门之前的孔子雕像

□ 刘小雷

天水,古称秦州,所以天水的孔庙又被称为“秦州文庙”。这座孔庙的恢弘气势,曾经是天水各县文庙之冠。

  典型的天水古建美感十足

在仿古的文玩、字画背后,我们看到了一座器宇轩昂的大殿隐隐露出飞檐,从旁边的小巷沿围墙迂回到正门,发现正是记者要寻找的秦州文庙。

与纪信祠里善男信女络绎于途、香烛烟气弥漫不同的是,秦州文庙却是一派静穆、清雅的感觉。

多年前,记者曾有幸拜谒了国宝级文物单位秦安文庙,对于“庙学制”的文庙布局已有所了解,文庙即孔庙,天下的孔庙大同小异,主要可以分为前庙后学、左庙右学、右庙左学等形式。

秦安文庙分前后院,前院落中的主建筑为崇圣祠。后院主体建筑为大成殿,两厢位于大成殿左右两侧两排长廊式的建筑,称为东、西庑,是供奉先贤先哲及儒家学派著名人物的地方。

那么,秦州文庙会是相同的形制吗?

在秦州文庙正门,记者首先看到了棂星门,往里看,一尊孔子的石雕栩栩如生,立于戟门之前,他双手抱胸、面容慈祥、目光深邃,仿佛穿透两千多年的时空,向人们传递着他博大精深的智慧和思想。

会心一笑。棂星门,这完全是文庙的标配式的牌楼。它居于整个文庙的中轴线上。古代传说棂星为天上文星,以此命名意味着孔子为天上星宿下凡,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皇帝祭天时,要先祭棂星。袁枚在《随园随笔》中说:“后人以汉灵星祈年,与孔庙无涉,又见门形为窗灵,遂改为棂。”在宋代,文庙修棂星门,象征祭孔如同尊天。

穿过棂星门,进入文庙院中,一棵国槐、两棵侧柏枝繁叶茂,散发着森森的清香。它们皆苍劲有力,如同老龙升腾。

唯一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文庙现存的规模已经很小了,古建也仅仅剩下戟门和大成殿两处。

所谓戟门,就是在门前树有戟一类的兵器,以表示这是官署,一般在古时州学所在地,同时也是学宫,即主管教育和考试的官署,所以在它的门前立戟,以示尊贵。

那座大成殿没有了诸多楼台亭阁的簇拥,如同一个帝王空自临朝,虽失势,但威严还在:坐北朝南,面阔五间,它的通长大约25米,进深五间,通宽近20米,重檐歇山顶,戟门面阔三间悬山顶……典型的天水古建,静静欣赏,美感十足。

  秦州文庙始建于元大德六年

秦州文庙其他的建筑为何没有保留下来呢?

按照清乾隆年间秦州知州费廷珍编修的《直隶秦州新志》载:“文庙在城内西南隅,上为大成殿,左为崇圣宫,台下东西两庑各九间,前为戟门,门外左名宦祠,右乡贤祠,中为泮池,前为棂星门,外东西二门相对,门外为‘德配天地’‘道贯古今’坊。相传元代大德六年教谕粱公弼始创。”

专家们考证,从元大德六年始建至1925年的600多年间,文庙先后维修了10次。20世纪50年代,文庙尚存大成殿、东西庑殿、戟门、西学宫、乡贤祠、名宦祠、崇圣宫、明伦堂、藏经阁等主体建筑。10年之后,拆除了文庙东面的名宦祠、崇圣宫、明伦堂、藏经阁等建筑。20世纪90年代初期,旧城改造拆除了文庙西面的西学宫、乡贤祠及老师的宿舍等附属建筑,新建文庙商场。2004年,维修文庙和整治周边环境时,拆除了文庙的东西庑殿和大成殿东侧的一栋附属建筑,以及戟门东边的一些古建筑。

《直隶秦州新志》下判语认定秦州文庙始建于元大德六年,就一定准确吗?

在文庙维修工程开始不久,施工方在落架大成殿的过程中,在大成殿东山墙内发现了两面铜镜。其中一面铜镜铸有纪年铭文:“承安三年上元日,陕西东运司官造,监造录事任(花押),提控运使高监造”;另一面铜镜无字无款,但铸有双鱼太极图纹饰。在山墙内放置两面铜镜,且有明确纪年和陕西东运司监造的文字内容,可以推测这两面铜镜可能是在承安三年修建文庙时专门放置的。承安三年,为金代承安三年,公元1198年。如果文庙是承安三年时修建的,那就比元大德六年(1302年)早了104年。《秦州志》所记载的文庙始建年代就得改写了。

前文说到文庙的“庙学制”,始作俑者应是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四年(630年)下诏“州、县学皆作孔子庙”,凸显了普及地方孔庙的官方意旨。原则上百姓不得任立孔庙,且祀礼位列国家大典,亦反映了孔庙的政治权威性。孔庙建筑于学校,明确了二者并立的不可分割,即所谓“庙学制”的真正确定和推行,如《唐六典》载国子监“庙干”职责为“掌洒扫学庙”,刘禹锡《许州文宣王新庙碑》载“洒扫有庙干”,韩愈《处州孔子庙碑》载“惟此庙学”等,均将庙、学相提并论。宋时“庙学”的使用频率已颇高,入元后更出现了收录窝阔台至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7年)与之相关的奏章专辑——《庙学典礼》,证之已明确制度化;诚如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真宗所言:“讲学道义,贵近庙庭。”

到了清末,全国上下已遍布1560余座孔庙,秦州文庙自是其中之一。孔庙的象征意义、祀典活动及建筑配置等,与城市的管理运作、空间组织及日常生活等复杂系统有着密切关联。

  天水从来都是人文兴盛之地

说到文庙的选址,古人认为,若背靠主山,面对案山,必然科甲发达。

案山之形,是指名堂前面的矮山,就像前面的办公桌一样,如同桌案,叫案山,比如几案、笔架、三台、三峰、天马、文笔、文峰等都是绝妙形状。即使所选地址无上述地理形状,亦可采用人工方法增加类似笔锋形状的突出点,或是建塔或阁,如文峰塔或者魁星阁等,有各种多样繁复的借用形式,唯一的目的就是寄希望本地文运亨通,文人多入仕途。这些建筑或景观,共同编织了覆盖于城市肌体的教化之网。

而秦州文庙的孔子塑像,立于山字形的基石之上,是不是也隐含案山的讲究呢?

与此说法暗合的是,天水从来都是人文兴盛之地。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中,来自秦国的就有三位:秦祖、壤驷赤、石作蜀。三人都是秦州人,听闻夫子山东曲阜聚徒讲学,千里迢迢,去孔子门下求学,后荣膺为七十二贤中的第四十、四十四、四十六位,被孔子赞誉为“授业身通者”之“异能之士”。他们学成返乡,宣传儒家学说,淳教化,易风俗。自此三陇一带文教大兴,人文蔚起,风范遗泽。于是后人统称“乡贤”,皆从祀文庙。

秦汉以后,天水人才之多,更是称盛于陇右。随意列举几位,如东汉时的隐士姜岐,守道隐居,广收门徒,教授者满天下,有趣的是他还被后人敬为养蜂业的鼻祖;辞赋家赵壹,一生著述赋、颂、箴、书论、杂文共16篇,集成《赵壹集》2卷;祖辈六代研究经学的郭荷、精通《周易》的杨柯,从学者百人。战乱中避居陇右的《春秋》学大家开封人郑兴、专治古文尚书的茂陵人杜林、史学家班固的父亲班彪……他们在天水讲学多年,促进了当地儒学的兴盛,培养出一批人才。后世天水的文化名士更是不胜枚举。

  如今行走在文庙的学府街上,仍然感觉文庙就像是矗立在当代人心目中的一部博大而精深的古书。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汲取着它的微言大义,它的每一处都散发着恢弘而醇厚的思想,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拜谒和崇尚圣哲的教育基地。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