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树牢文化自信 巩固文化主体性

来源/ 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时间/2023-10-20 15:16:03

原标题:【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

树牢文化自信 巩固文化主体性

蒋海蛟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两个“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中华文化主体性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建立起来的。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要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探寻中国文化基因的现代革新,谱写中华文化传承发展新篇章。

在“主体性发挥”中巩固文化主体性。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巩固文化主体性要明确文化发展“谁来主导”“以谁为中心”“为了谁”的问题。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对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保持清醒认知与高度认同,也要对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持积极借鉴的文化态度及价值倾向,立足中国大地,将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既不故步自封,也不孤芳自赏;既不夜郎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在深化“两个结合”中巩固文化主体性,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在“连续性传承”中巩固文化主体性。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8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10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的发展史,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为巩固文化主体性提供了深厚文化滋养。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传承既是面向过去的继承,也是面向未来的创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巩固文化主体性,既要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凝结和沉淀的天下为公、政得其民等智慧结晶,重视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用中华文化符号讲好中国故事,使中华文物、文献资料、经典文献等珍品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一种呈现形式,更要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把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探寻中华文化基因的现代革新,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让经由“结合”而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在“包容性创新”中巩固文化主体性。从古至今,中华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互动交流中形成了一种动态的文化融合与创新发展形态,辩证地指明了21世纪的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巩固文化主体性,既要以包容自信的心态呈现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完成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当代叙事,在正本清源和守正创新中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换和发展,更要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对待世界不同文明间的差异,在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过程中持续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同时,必须在深入践行“两个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超越性发展”中巩固文化主体性。文明是一种相对于野蛮和落后而言的社会进步状态。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种文明新形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巩固文化主体性,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以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文明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历史与现实的互动中、不同文明的互鉴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使命任务中展现中国力量和中国担当,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图景增添中国色彩和中国智慧。

  作者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