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快看】娄炳成《重阳节赏菊》

来源/ 陇南文艺 作者/ 时间/2023-10-21 20:55:04

重阳节赏菊

娄炳成

下周星期一,就是癸卯年的重阳节了。农历九月,正是菊花开放得最艳丽的时候,因此又称为菊月。在重阳节赏菊,会使我想起文学大师蒲松龄《聊斋志异》里的名篇《黄英》。这是一篇故事感人、情节细腻、引人入胜的短篇小说,讲述了菊花上品“醉陶”的来历:

从前,有一家姓马的,历代爱菊。到了马子才这一代,更有过于前辈。一次,子才在金陵买了两株菊花佳品,回家路上遇到了一位英俊少年,骑驴紧跟着一车前行。少年自称姓陶,车内坐的是他的姐姐黄英。因姐姐住不惯金陵,想移居他地。于是,在子才的邀请下,姐弟俩住进了马家南院。陶家姐弟经常把子才扔掉的残谢菊花种到自己住的南院。今日种下,隔日开花,姿色绝美,香气袭人。从此,前来买花者络绎不断。不久,马子才的妻子病死,便续娶黄英为妻。陶弟天天和子才在菊圃对饮。一日,陶弟喝醉,回屋时不小心被菊花绊倒,即化为一株菊花。子才慌忙告诉黄英,黄英急出,拔菊护入衣下,待天亮时,见陶弟在地上酣睡,子才这才知道黄英和陶弟都是菊仙。一日,陶弟又醉酒,倒地化菊再未能转回。黄英说我弟弟没命了,立即掐一段根,回屋精心护植,不久开花,飘出浓烈的酒香。后来,人们就把这种菊花叫作“醉陶”——“九月既开,短干粉朵,嗅之有酒香,名之醉陶,浇以酒则茂。”

无独有偶。被誉为菊花之神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一生酷爱菊花,写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流传千古的著名诗句,在他的精心呵护、热情爱戴之下,菊花皆醉心于他,却也成了名副其实的“醉陶”,让人生出无边的联想,那“醉心于陶”的菊花,嗜饮杯中之物,醉后玉山倾倒,蓬勃绽放,灿灿夺目,仿佛就是陶渊明的化身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菊花一直被人们看作是成熟而又寓意深广之花,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墨客赏菊赋诗,借菊抒情言志,形成了人所共知的菊文化。菊文化所涵盖的内容很多:一是休闲文化。菊花代表了快乐和悠闲,通过赏菊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二是节日民俗文化,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每至重阳节,诗人墨客便会聚会赏菊品茗赋诗。三是饮食文化。菊花不仅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而且药食兼优,有良好的保健功效。据古书记载,秦汉时期,咸阳曾有过较大规模的菊花交易市场。最早的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就把菊花列为上品。

陶渊明爱菊花冰清傲霜、风霜淬沥、坚守晚节、普济世人、自香自珍的君子风范和品格,所以,一生以菊为友,其乐陶陶。他赞美菊花,“怀以贞秀枝,卓为霜下杰”,“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后人因陶渊明偏爱菊花之故,乃尊他为九月菊花之神。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最伟大的一位田园诗人,他作为东晋士人的后裔,既有魏晋名士的风骨,更有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品格。陶渊明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诗作、菊香,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学精神,从他留下的一部薄薄的诗集和三四篇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已把心境和物境完全融为一体,那种玄学思潮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玄学家没有达到,陶渊明却达到了;他甚至把儒、佛、道三家宗教哲学思想融合在一起,以至于后来还没有一个人能够超越他,这就是陶渊明的伟大之处。

陶渊明的出现,为后代士大夫们构筑了一个精神巢穴,当他们仕途失意,精神萎靡,或生活困顿时,陶渊明会使他们看到一种生命的快乐和精神的寄托,从而寻找到生活的勇气和心灵的安慰。唐宋以来,有许多达官贵人、诗词名家,船行东流,纷纷登岸,前往陶公祠拜谒先生时,留下了许多赞美陶公爱菊的诗歌楹联,歌颂了陶渊明将菊花的傲霜品格与自已的崇高气节融为一体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的本质,就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精神。

在菊花这个璀灿的香国里,有的端雅大方,有的龙飞风舞,有的瑰丽如彩虹,有的洁白赛霜雪,十分美丽,非常迷人。在陇南乡下农庄,随处都可以见到盛开在路边、山坡、田埂上的野菊花,黄的、白的、蓝的,五彩缤纷,有的像城市少女的裙角,有的像乡村少妇的花头巾,一丛丛在秋天的阳光下、细雨中,灿烂怒放,是那样的随意自在、那样的清纯无暇,又是那样的肆无忌惮、那样的落落大方。

我喜欢菊花,并不只是因为她的秀美清香、她的富有诗意,还因为她的野性、她的孤傲、她的豪放。城市的公园里少不了菊花的一席之地,专门为她开辟了园地,纯黄的、紫红的、淡蓝的,朵儿一个赛于一个地大,离很远就能够看到一大片五彩斑斓的花园,朵朵菊花在秋季的里独领风骚。但我总感觉她多了几分俗气、几分媚气,就像关在笼里的金丝雀,少了几分野性、几分纯情;而盛开在田园里的野菊花,更具有菊花的精神,更具有菊花的魅力,更具有菊花的美丽。野菊花就像是村姑,泼辣大放,热情豪爽,天生丽质,随遇而安,不娇柔,不造作,具有淳朴的乡土气息和顽强的生命力。

时光悠长而静好,漫过花海流云,蝶舞霓裳,将一季繁花飘落成一地清香,那开满庭院的菊花,淡雅从容,仪态万方,此时方知,秋已深深。那一片片盛开的菊花,虽然没有春花的娇艳柔美,也没有夏花的雍容华贵,却在秋风里袒露出素雅的容颜,纷飞着飘逸的羽翼,尽显风流。晶莹的露珠溢满了屋檐下的青苔,无声地滴落在舒展的花瓣上,使得菊花愈发的纤尘不染,光鲜可爱。夜色纤柔的手指,划破了凉意浅浅的梦境,披衣凭窗,凝望柔柔的月光里菊花的瓣儿,就像是缕缕情丝,在微风中渐渐地拉长,让人想起“诗和远方”。在南山种菊,把东篱下菊花参透的禅韵,兑入酒壶,沏进茶杯,细品慢饮,在淡淡的菊香里,我们就会度过一个季节里最有意义的时光,深深感觉到生活的美好。

剪一段随遇而安的光阴,在深秋落花间细数流年,唯留一缕菊花的香魂,在一程未老的岁月里,也将自己熏染成一道独好的风景,融入到天地煌煌之间,忘我而我在。在菊花骜放、秋色浓重的季节里,将满腹心事赋予笔端,借着月光的清水研墨,在铺开的宣纸面前,酝酿带着诗情的画意,画一钩雅致的菊瓣,画一片知秋的枫林,画一朵烂漫的白云,画一行远飞的雁字。繁乱的心思,便在恬淡肃穆之中,风平浪静,陶然如饴了。

又是一年秋叶黄,遍地菊花分外香。深秋无多,初冬将至,寒气咋来,万物凋零,唯有菊花,傲霜绽放,凌寒不惧。城市的大街小巷,大盆小盆的菊花火热登场。那些盆栽的菊花,品种之多,颜色之异,可谓空前繁荣,开得热闹非凡,开得姹紫嫣红。菊花多以尊贵的黄色显示自己独特的容貌。《礼记•月令》有云:“季秋之月,鞠有黄华。”千百年来,“黄花”在诗人笔下成了菊花的代名词。因为菊花有耐得寒冷的习性,在寒风凛冽、万物萧杀的秋冬,唯有菊花独树一帜,凌风傲霜,竞相绽放,四处飘香,所以自古以来,有不少赞赏她的诗词文赋,流传下来许多名篇佳句。黄巢的《菊花》写道:“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郑思肖的《寒菊》写道:“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味浓。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读来都会使人豪气顿生,胸怀骤阔。

在我国,由于菊花具有品种多、颜色鲜、花期长、成本低、生命力强、易成活等显著特点,到了菊花盛开的季节,各地都要举办形式各异、隆重热烈的菊展活动。于是城市街头、公园里、办公楼前、道路两旁,菊花被摆成了各式图案、各种字体竞相开放,成为了城市大街公园最夺人眼球的靓丽风景。菊花的颜色,经过能工巧匠们的精心培育,可谓是色调纷繁,多姿多彩,令人眼花缭乱。红的热烈,黄的耀眼,白的典雅,绿的悦目,蓝的妖娆,粉的羞怯,紫的厚重。菊花的姿态也是造型各异,五花八门,有迎客松盆景型,有屈曲盘旋如虬枝型,有球形,等等。大花朵有大花朵的富贵,小花朵有小花朵的雅致;小的开得羞羞答答,大的则开得落落大方。那些怒放的菊花,有的如天女散花,有的如春蚕吐丝,有的像板寸发型,有的如翠玉落盘,有的如金色小球,有的像孔雀开屏。一朵朵菊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好像在相互比美似的,向人们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婀娜与妩媚。

菊花的花瓣不是很大,但总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一簇簇、一丛丛、一片片,盛开于山野田间、沟缝石崖、墙角路边。她的根扎在哪里,就繁衍生息到哪里,今年是一株,明年就是一片,不择环境,团结向上,不惧严寒。她不与百花斗艳争宠,独守一方清冷与高洁,可谓是高风亮节,威武不屈,不鸣则已,一鸣则惊人。待到万物萧条时,到处都变成了菊花的舞台,菊花的世界,菊花的优秀品德也许就在于此吧,故而人们把她列为岁寒四友之一。

作者简介

  娄炳成,男,甘肃省陇南市人大常委会退休干部,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在国家级、省市级报刊杂志、文学网站发表小说、散文、戏剧、红学评论、文艺评论等作品300万字以上。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