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李占维:十年换来满山青 捐赠回报故园情

来源/ 中国甘肃网 作者/ 时间/2023-10-27 18:23:16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程健 通讯员 张赛 陈逸南

植树造林,十年付出换来满山青;心怀大爱,乡音不改共建家园情。

前不久,已经年过花甲的种树乡贤李占维,将自己视如“孩子”一般、数十年如一日呵护的400亩绿化林全部捐赠给了家乡通渭县常家河镇南山村卢咀社,并在乡镇干部及群众代表的见证下举行了捐赠交接仪式。

多年来,远在天津工作的李占维一直惦念着家乡南山村,想到一望无际、寸草不生的黄土坡,改变环境的念头生根发芽。

常家河镇气候干旱燥热,“水”一直是村民们头疼的问题,而南山村是“挂”在山坡上的村庄,海拔在1700米到1900米之间,祖辈们在这片丘壑纵横的干涸黄梁上日夜辛勤劳作。如何回馈家乡的养育之恩?如何让终年土里刨食的乡亲少受风吹日晒之苦?这两个问题一直横亘在心间,直到退休前两年,李占维心中有了答案——种树。

种树就是种幸福,绿化就是泽子孙。

2013年,下定决心的李占维拿出自己积攒的20万元回到家乡开始行动,却又面临新的问题,该如何选择树种,又该如何保持水分让其存活?李占维四处询问专家意见,最终选择了四季常青且寿命长的柏树和抗旱能力强且花期长的野山桃。同时,他还采取了“铺塑料薄膜”的方式,保存树苗根部的水分。

一开始,村民们心存疑虑:世世代代都光秃秃的黄土坡上,树能存活吗?一年后,看到一棵棵小树苗突破深厚的土壤,茁壮地成长起来,在往日扑面而来的黄土里迎风挺立着,大家的疑虑彻底打消了。

为了绿色家园,也纷纷参与到义务植树中来,并相继捐款5万多元。其中,远嫁他乡30多年的村民都闻讯捐钱。

植树中,乡亲们共同出力,你背着树苗,我提着水壶,拿着铁锹一步一个脚印往山上爬。浇水难,李占维便买来拖拉机和水泵。农忙时缺人,李占维便请来村民帮忙并给予他们务工补偿。他管一天60元的补偿叫做“鞋袜费”。

大家的汗水淌在广袤的黄土地上,喜悦和憧憬写在脸上。

通渭县常家河镇南山村党支部书记田子红说:“以前咱们的山特别干,也想着种不成树。然后经过李老带动亲戚朋友,慢慢的,树栽了,也栽活了。村民看到了这个希望,然后积极踊跃地投入到植树造林的热潮当中,有钱的出钱,有劳力的投入劳力。慢慢的小树长大了,荒山也变成绿山了。”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一种,就是十年。

十年来,曾经的荒山变成了满山绿,最高的柏树已经三米多了,两三人才合抱得住,后湾梁等九个山梁上的青葱绿意早就连成了一大片,形成了一条东西约5公里的绿色长廊。李占维站在山头,听到风吹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大山亲切的呼唤。归家的故子,等来了“绿化梦”实现的一天……

李占维说道:“主要是(因为)我参加工作是占了指标的,那时候参加工作,指标分给你这个村子,由村子里面选。大家既然选了我,我应该报恩。已经退休了,孩子也长大了,我就开始实施栽树。栽的过程当中,柏树总共栽了一万三千多棵,野山桃栽了三万八千多棵,总数五万过一点,存活率在95%以上。”

山林上“涛声”依旧,而李占维两鬓已染上了白霜。

如今,常家河镇围绕党建引领栽、政府主抓栽、支部带头栽、企业捐款栽、乡贤带动栽、优化品种栽、盘活资源栽、全员参与栽的“八栽模式”,大力推进春季造林。村民们看到山头空地,也会主动把树栽上。

当然,李占维也没有停下脚步。前不久,他把林木经营权、管理权、产权全部交给了集体。

  耳畔是清风,满目皆绿意,种树黄土里,悠然见“南山”,凝聚着李占维老人心血的5万多株野山桃、侧柏,昭示着一处村落的人文精神,在大西北谱写一首倔强的生命之歌。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