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秦安县按照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要求,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通过加强组织领导、紧盯重点问题、注重资金保障、强化宣传动员,不断促进人居环境整治优化提升,为乡村振兴增添靓丽色,注入新活力、再添新“颜值”。
加强组织领导,探索整治提升新机制。健全领导包抓责任制,按照“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善工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及时调度,分管领导直接分管、统筹谋划抓落实。成立工作专班,制定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召开动员会和工作督导部署会议,多部门联动,落实专项经费,为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提供遵循。构建制度保障机制,建立村庄保洁、卫生评比、公益性岗位管理等长效治理管护机制,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制度保障。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通过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年度考核评比重点,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的重点内容,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走上常态化、规范化轨道。将环境卫生纳入“多格合一”的全科网格开展日常巡查,营造“书记领着干、党员带头干、党群一起干”的浓厚氛围。建立多方参与平台,充分发挥县内民营企业多、经济实力强、反哺热情高的优势,引导县内民营企业,从资金、技术等方面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有效解决秸秆利用、污水处理、废旧地膜回收等人居环境整治难题,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全民行动”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新格局。
紧盯焦点问题,探索抓点带面新路径。坚持整治并重,针对随处可见的废旧屋棚、残垣断壁及普遍存在的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等突出问题,以镇为单位,采取修剪行道树木、拆除残垣断壁、清理柴草垃圾、整治乱搭乱建、种植花草树木、补修破损墙体,深入开展拆违治乱工作,累计拆除废旧屋棚及乱搭乱建4300多处,整治乱堆乱放32万多处,修剪行道树20多万株,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由“脏乱差”向“洁净美”转变。大力推进垃圾、厕所、风貌三大革命,为全县428个行政村选配公益性岗位人员9059名,负责17镇镇区及主干道路沿线行政村的垃圾清运业务、村内卫生的日常清扫保洁。坚持精细化治理,加大路面巡控力度,规范车辆停放秩序,着力改善城区交通秩序。持续清理整治公共空间,深化户外广告治理,启动“牛皮癣”广告整治,规范有序设置街道店牌。坚持群众参与治理,充分依靠群众,成立人居环境整治村级“理事会”。通过开展“美丽庭院”“文明家庭”等评比活动,激发群众参与热情,不断提高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坚持示范带动,坚持“点、线、面”示范,明确每个村美丽乡村建设点和两个自然村组纳入到“三看三比”重点内容,大家互学互评。坚持典型示范引领,积极统筹整合财政衔接资金和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村庄风貌改造、因地制宜打造小景观、动员群众房前屋后自建小花园、小菜园等方式,创建省市县级示范点,培育安伏镇沟门村、郭嘉镇暖泉村等美丽乡村示范村、清洁村庄以样板村示范带动促进整体推进。
注重资金保障,探索资金筹措新模式。按照“一事一议”方式,探索建立“人均1元钱”的卫生费筹措办法,以村为单位,动员群众按人均每月1元钱的方式筹措卫生费,主要用于村内垃圾收集清运。全县累计筹集卫生费约1200万元,为村级组织自主常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供了经费保障。从2020年开始,县财政对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效突出的乡镇和村,分别给予奖励,以奖代补、规范引导,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质增效。建立推行“县奖补、镇统筹、群众自筹”的人居环境整治经费保障机制,县财政向每个行政村每年配套环境卫生专项经费,确保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常态长效开展。拓宽资金来源,统筹安排支持各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创新财政支持方式,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多种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严格对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管,落实公开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群众监督。同时,加强财政与其他资金使用部门的会商,保障资金项目全过程监管,确保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强化宣传动员,弘扬乡村文明新风尚。通过广播电视、村级大喇叭、发布抖音短视频、公众号等多种宣传媒介,创新宣传方式,广泛宣传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的内容意义,使整治工作深入人心,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得到了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注重宣传典型示范点,报道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典型。通过宣传好的经验、曝光反面典型,引导广大群众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规范公共环境文明行为,提高自身文明意识,积极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秦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过多种形式将法律、政策解读到位,共计发放《致广大群众的一封信》30000多份,签订《规范经营承诺书》2000余份,出动宣传车辆420余次,规范临街商铺1100余家,拆除破损广告牌匾200余块。培育和提升了群众的“家园意识”,增强了群众对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理解和信任,促进文明行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