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天水日报报道 乡村振兴,产业要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近年来,秦安县围绕中央、省、市部署,立足县域实际,不断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坚持多元产业协同发展,着力打造马铃薯、玉米等特色产业基地,不仅带动农户增收致富,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续的动力和活力。
深秋时节,秦安县王铺镇太平岭流域5000亩马铃薯基地迎来了大丰收,合作社紧抓晴好天气,利用“机械+人工”的方式抓紧采收。记者看到,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颗颗马铃薯从自动起收机里翻落出来,工人们迅速捡拾,田间地头一派丰收景象。“我们合作社的5000多亩土豆,亩产2000斤左右,大薯一斤能卖8毛多,小薯一斤能卖6毛钱。”秦安县王铺镇胡芳红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管理员邵双胜说。
在合作社务工多年的王全喜是王铺镇连湾村的村民,他告诉记者,前半年开始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种洋芋、除草,一天挣120元,到年底一个人大概能挣3万多元,在家门口打工收入还可以。目前,合作社已经吸引了20多名附近的群众在农闲时前来务工。
种植马铃薯,种子是关键。这两年胡芳红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流转当地土地5000亩,在稳定种植面积和品种的基础上,引进了更加适宜本土种植的适销对路品种,种植效益明显。邵双胜说:“今年我们种的马铃薯是由甘肃省薯业协会提供的,他们分别给我们提供了青薯10号、青薯9号的种子,还有陇薯7号,结出来的马铃薯不仅产量高而且口感好。”
记者在王铺镇连湾流域玉米种植基地看到,村民正在抓紧收割青贮玉米,大型机械来回穿梭,将一排排玉米进行收割、粉碎、拉运。秦安县满盛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满胜告诉记者,合作社目前种植青贮玉米1600亩,已经收割3000多吨,发往定西、天水、秦安周边的牛羊养殖场,青贮玉米亩产4吨左右,今年产量预计6500吨左右。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确保农民持续增收致富的关键举措。近年来,王铺镇探索创新“现代农业产业园+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农户”发展模式,建设马铃薯产业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点、中药材以及小杂粮种植基地,通过基地示范带动,推动产业片区化、规模化发展。“王铺镇党委充分发挥‘早快好’的工作作风,谋划出2024年农村工作规划布局,即‘八梁八基地’梁梁有特色,梁梁有产业,目前已经完成了冬小麦、冬油菜的种植工作。下一步,根据农时将及时完成马铃薯、良种玉米、中药材、小杂粮等基地建设工作。”秦安县王铺镇党委副书记付小峰说。
立足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近年来,秦安县在推动林果主导产业提质增效的同时,积极推进以白脆瓜、马铃薯、玉米、小杂粮等为主的特色种植,形成了特色产业“多点开花”的发展格局,为实现产业兴旺、促进农民增收夯实了基础。【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侯亚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