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古籍修复队伍有了青春面孔
古籍修复是安雅楠生活的重要部分
妙手补千年,残卷获新生。古籍修复是一场先“望闻问切”,再小心翼翼“修旧如旧”的工程。如果说修复难度为10级的话,耐心“指数”则为11级。为了让古籍重新绽放光彩,让这些珍贵的残卷重获新生,我省高校陆续开设了古籍保护课程,打通了馆校合作助力古籍保护课程的渠道,让年轻学子加入传统古籍修复队伍中。
给古籍看病是一种什么体验?
古籍修复是冷门绝学,精工出慢活,特别考验耐力耐心。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2023届毕业生安雅楠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成为古籍修复队伍中的一员,而且一做就是三年。
“其实,我是跟‘虫洞’打交道的人。”安雅楠说。她安安静静地坐在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古籍修复工作桌前,将一页印有古籍的书页固定在粘板中,然后手持喷壶将宣纸打湿,之后再撕下米粒大小的宣纸粘贴于破损处。这是古籍修复中最基本的一项技能——补虫洞。补虫洞是极考验心态的一项工艺。一页古书上,三四十个大小不一的虫洞密密麻麻排在一起,安雅楠低头不语,全神贯注地像“贴补丁”一样修补着这些虫洞,这一个步骤至少重复了四五十次。
给古籍看病是一种什么体验?安雅楠说:“正是因为无数次地重复修复,我对古籍保护的认识也在逐渐加深,也从一个沉不住气、静不下心来的新手变成了一个耐得住性子、忍得住寂寞的人。”
安雅楠告诉记者,在学校学习的这两年多里,她学了一些非遗技艺,比如古籍修复、书画装裱、彩陶制作、壁画临摹等。有一次,她买了一本絮化比较严重的古籍打算磨炼磨炼,结果因为技术不过关,一两个小时才修复了一页,她忍不住想打退堂鼓。但当她坚持修复完毕,并与之前的照片对比时,自豪和喜悦又占了上风。
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的安雅楠通过本专业课程学习,掌握了线装书的装订,也跟着老师学习了不同的装帧形式,例如鱼鳞装、包背装、册页、金镶玉蝴蝶装,还掌握了雕版印刷、碑帖传拓的非遗技艺,对保护文物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并且对文物修复工作有了更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馆校合作 古籍保护队伍迎来新面孔
在馆校共同培养下,学生们具备了专业的古籍保护知识体系。2022年7月,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择优推荐2020级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学生安雅楠赴甘肃省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进行岗位实习。2023年7月,安雅楠顺利入职甘肃省图书馆,继续跟随古籍保护中心的老师们深造,为古籍事业奉献青春力量。
说起安雅楠,兰州职业技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教师贾真倍感欣慰。2023年6月,贾真参加了第四期甘肃省古籍修复技术提高班培训,其间还拜师新中国第一批古籍修复师、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甘肃传习所导师——师有宽先生,成为了一名古籍修复师。“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文物修复行业,越来越多的青春力量投身古籍修复事业,尤其是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让青春力量加入到古籍修复的大军中,补千年古籍,残卷获新生,为修复古籍、传承中华文化记忆贡献青春力量。”
从2019年甘肃省图书馆批准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兰职传习点,到2023年甘肃省图书馆、兰州职业技术学院馆校联合创办的“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学生实践基地”和“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甘肃传习所人才培养基地”在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揭牌,同时启动甘肃省“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这个冷门绝学不仅没有越来越冷,反而在高校这片沃土上变成了一门文物修复与保护的“古籍保护特色”专业课程。
2021年秋季,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正式开设了《古籍修复技术》实训课程。课程方向很明显,注重实训。省图书馆选派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导师、甘肃省技能大师、甘肃省古籍修复技艺非遗传承人——何谋忠先生担任学校特聘教师,承担课程理论及实践授课工作。一学期18周的授课,引领更多青春力量加入古籍修复的行列。
目前,何谋忠先生教授的26名毕业学生,已到各地省图书馆、地方博物馆、地方文化馆承担新的重任。正在实习的35人,在实际操作中深入学习各项古籍修复技艺。在校的40名学生正走在初入学时安雅楠走过的路上……
随着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省图古籍保护修复师+非遗学科带头人+文保实训指导老师”三级教师队伍日渐成形,校园版的古籍修复师将沿着前辈的足迹充分发挥多学科背景的优势,怀揣热爱,为修复古籍、传承中华文化记忆贡献青春力量。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高宏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