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护山 治水 产业旺 执“绿色发展”之笔 绘壮丽“生态画卷”

来源/ 中国甘肃网-兰州晚报 作者/ 时间/2023-11-15 09:02:04

原标题:护山 治水 产业旺

执“绿色发展”之笔 绘壮丽“生态画卷”

新区中通道西侧区域生态美景

新区秦王川湿地公园

兰州新区农投集团大棚养殖的花卉

兰州新区农投集团金耳培育温室

初冬时节,乘坐中兰客专路过秦王川站的乘客惊喜地发现,兰州新区南侧中兰客专、中通道周边的一片片荒坡土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零散分布的小土丘和撂荒地变成了集中连片、灌溉设施完善的高标准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放眼中通道西侧区域,已经孕育出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洲。

近年来,兰州新区持续开展生态修复治理、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以强生态推进强省会行动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绘就美丽新画卷。

  1 科技赋能生态美 花开四季香飘海外

初冬时节,在花卉产业基地智能玻璃温室内,鲜切玫瑰枝叶鲜绿、含苞待放、长势喜人,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工人们将一束束包装好的鲜切玫瑰装进智能温室外的大型卡车,运往全国各地的花市。

“现代化智能玻璃温室集成气温、灌溉、补光及补气等一系列生长要素,采用精密传感器进行数据监测与收集,实现自动打开和关闭天窗、遮阳网、保温层及高压喷雾等,自动控制温室内气候条件,达到农作物‘缺什么补什么’,确保鲜切玫瑰在各个生长期内都处在一个最佳的生长环境,实现了全季节、全天候生产。”兰州新区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奉军说,在生产过程中,工人们打开手机便可了解玫瑰的生长情况,随时随地就能掌握土壤水分和肥力状况,农产品可全程溯源,让消费者更放心。

有了智慧科技的加持,新区花卉产业基地的花卉在数量、质量上都有了保证。从国外引进的“娜欧米”“洛神”等玫瑰品种在现代化智能温室里生根、发芽、开花,每株花反复生长可以存活5至8年,每年可经历8个生长周期,实现了鲜切花的“从无到有”并且销售至全国各地,还出口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家,飘香海外。

智慧农业不仅让花卉种植“花开四季”,也让蔬菜种植“四季常青”。在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双模大棚内,工人们正忙着收割西芹、油菜、生菜等水培叶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各种绿油油的蔬菜全部生长在一方方漂浮的泡沫板水床上。

“这是我们采用先进设施农业技术建造的柔性预应力双膜大棚,水培种植采用‘无土栽培技术+自动化智能管控’种植模式。”农投集团农科公司副经理李宗俊说,水培种植具有温湿光养可调控、化肥农药零施用、无毒防控病虫害、优质高产低能耗等特点,产出的水培叶菜安全、新鲜、美味。基地荣获“全球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认证及“供港澳蔬菜生产基地”“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等称号。

如今,从智能温室到种植大棚,从鲜切玫瑰到水培蔬菜,无土栽培技术、自动化智能管控、物联网系统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智能系统在新区广泛运用,新区现代农业正以智慧农业、科技赋能的生动笔触,绘就一条生态美、产业强的智慧农业发展新路。

  2 田成块、林成网、路相通 土地整治唤醒荒滩碎地

经过十多年的不断努力,现如今生态好、环境美,已经成为兰州新区的鲜明标签,绿色发展已融入新区发展脉络。秋收末期,中川园区史喇口村的2500亩小麦田披上了“金装”,颗粒饱满的麦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大型联合收割机来回穿梭,切割、脱粒等工序一气呵成,丰收的气息弥漫在田野之间,描绘出一幅生态环境大改善、现代农业大发展的美丽图景。

“都说‘洋芋开花赛牡丹’,没想到,撂荒地有一天也能结出‘希望果’。”村民张虎看着穿梭在田间的收割机,脸上充满丰收的喜悦。他告诉记者:“这一片过去都是无人问津的荒滩,一到春天风沙肆虐。盐碱地里很难长出好庄稼,很多村民宁愿背井离乡出去打工,都不愿意在这里种地。如今不一样了,新区花了大力气治理,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撂荒地变成致富田,我们村民的口袋也鼓起来了。”

自获批国家级新区以来,兰州新区持续探索“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模式,在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弃耕撂荒问题严峻的东南片区,创新开展低丘峁地、荒滩等未利用的生态修复治理100余平方公里,新增农用地10万多亩,形成了“田成块、林成网、路相通”的格局,大幅拓展了生态、生产、生活“三大空间”。

从“瘠田”变“沃土”,从“粮田”变“良田”。通过将生态修复项目新整理农用地全部以高标准农田标准建设,目前新区已新增高质量农用地5.8万亩,累计整治撂荒地近20万亩。“宜林则林、宜田则田、宜水则水、宜果则果”,在一望无际的绿色生态屏障里,可爱的向日葵花海、茁壮生长的玉米,同金灿灿的麦田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一幅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田园美景图。

  3 以水为媒 打造市民生态休闲圈

水是兰州新区建设“生态绿城”的基础,更是城区公园活起来的灵魂。在引大入秦的若干水系中,市政建设团队将新区范围内星罗棋布的湖泊精妙地串联起来,以水为媒打造便民生态休闲圈。

初冬时节,秦王川湿地公园是城市的“天然氧吧”,也是野生动物的欢乐家园。生态环境的改善,让生物多样性也更加丰富。最近,兰州新区市政集团的工作人员对管辖区域的古树名木进行全面排查、登记、鉴定、建档,普查出五角枫、元宝槭、杜仲、裂叶榆、天山云杉等6科8种349株珍稀树种。昔日的黄土坡、盐碱地变成一幅幅满目翠绿、诗意盎然的生态画卷。

在水秦快速路旁,工作人员马传良正在巡视河道。据了解,经过治理,水阜河两岸几乎没有裸露的黄土地,绿化面积达到132万平方米,生态修复绿化近6000亩,水质达到地表水三类。秦王川湿地公园的水源主要有降雨、地下水和经十三水系。经十三水系是湿地公园最主要、最稳定的水源,在确保湿地水源充分补给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经十三水系在上游供游玩观赏,在下游涵养湿地,真正做到了‘人水和谐,综合利用’。”兰州新区生态园林有限公司公园管护站职员贾璐介绍。

“越来越多的珍稀水鸟栖息在秦王川湿地公园,基本上每天晚饭后我都和老伴来公园里遛弯。”新区居民陈建立在秦王川湿地公园附近住了快十年,亲眼见证了这里环境的变化。“这里之前就是河滩,不仅脏乱水流也小,河水浑得根本没人来玩。现在可不一样了,每天晚上这里热闹得很!”陈建立告诉记者。

截至目前,兰州新区先后建成百花公园、文曲湖公园、临港花海等11个城市绿地公园,城市绿化面积达2100万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3%以上,走出了一条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赢的新路子。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周靖博 文/图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