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环县
传承国医精粹 让中医药更好惠及民众
通讯员 郭海霞
走进环县任何一家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都有浓厚的中草药香气扑鼻而来。装饰古朴的诊室内外,前来艾灸、拔罐、熏蒸和康复理疗的群众络绎不绝。“遍地开花”的基层中医馆,织牢了当地群众的“健康网”。
中医疗法受青睐
“年龄大了,吃西药感觉胃不舒服,自从吃了杨院长开的中药后,乏、困等症状明显减轻。”11月10日,环县天池乡井渠塘村70岁的张富科老人再次来到乡卫生院中医馆抓药。他口中的杨院长,就是天池乡卫生院院长杨旭奎。
天池乡卫生院于2015年开设中医科,以中医药为特色,2022年在原有住院部基础上,改建一个中医馆,购买了中医设备,可开展熏蒸、艾灸、推拿、拔罐、刮痧、穴位敷贴、电针等十余项中医适宜技术,年诊疗1.5万人次。“比较常见的慢性胃病、颈肩腰腿疼、风湿类疾病等,都可以用中医汤剂治疗,不仅时间短、花费少,疗效也很显著,深受广大患者好评。”杨旭奎说。
传承创新有良方
近年来,环县中医医院非常重视中医领军人才培养工作,截至目前,创建全国基层名老中医工作室2个,建成名老中医教室1个,对于发展中医药事业、培养中医人才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现年52岁的马平2001年起在环县中医医院工作,是第一批全省县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继承人之一,曾获“全市优秀医师”“全省医德医风建设先进个人”等称号,擅长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内科常见病及多发病。
全国基层名中医马平工作室于2022年2月成立,目前有6名徒弟跟着马平学习。“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第一资源,名中医工作室的主要工作是结合学术思想、临床专长开展传承,这种师带徒的方式,可以有效传授传统医学知识和技术。”马平说,工作室可以有效继承专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为环县城乡群众提供高水平的中医药诊疗服务。
“名中医工作室是我们医院近年来打造中医药发展的一个平台,发挥着‘火车头’作用。工作室建设周期为3年,对重点学科的发展有一定支撑,也为传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环县中医医院院长李春鸿说。
对于基层人才的培养,环县中医医院一方面采用传统的师承模式,先后引进中医专业本科毕业生10名,建成全县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基地,培训中医技术人员150人,与8个乡镇卫生院建立医共体关系,定期开展义诊、学术讲座、带教等帮扶活动。另一方面,定期选派医院骨干医生到外地学习,提高诊疗水平。在传统师承和现代医学培养方式下,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优质服务暖民心
随着中医技术不断发展,中医诊断设备相应更新换代,中医理论和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使中医诊疗能力上了新台阶,群众就医更加暖心。马平告诉笔者,他刚从事临床工作时,中医除了中成药、丸药外,绝大多数是熬的汤药。这几年,中药剂型在不断增加,中药房现在有了免煎剂,可直接拿来冲服。“比如艾灸,以前只有艾棒,现在有艾灸仪、艾灸盒等,还有很多中医适宜技术方法都在不断改进,极大方便了患者。”马平说。
“我虽然从业时间不长,也算亲眼见证了这些年中医在基层的发展历程。”洪德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王荣杰说。2007年,王荣杰从甘肃中医学院毕业,2008年到洪德镇卫生院工作,那时大多运用的是简单的针刺、拔罐、艾灸、放血等基本疗法,现在随着中医技术的发展,除了中医治疗外,还借助艾灸仪、中低频治疗仪、修正仪等现代科技手段,对患者疾病康复有了更好的疗效。
笔者了解到,环县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断加快中医馆建设,配备针灸治疗床、推拿治疗床、针灸器具、电针仪、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煎药机、颈腰椎牵引等设备,配备不少于300种的中药饮片。28家公私立医院均设有中医科室,13家持证门诊开设中医疗法。
除了硬件升级,环县各中医馆不断丰富诊疗服务内涵,把传统中医药文化用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方式张贴在医院走廊、中医馆墙体等处,并通过健康知识讲座、科普教育、义诊活动等多种形式,借助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多角度、全方位宣传中医药文化,充分展示中医在疾病防治、慢病管控中的优势,使中医药逐渐走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