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快看】了不起!甘肃竟藏着一座“绝壁王国”

来源/ 新甘肃客户端 作者/ 时间/2023-11-20 19:38:12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祁连山,古代边塞诗人笔下的“天山”,倘若有机会注视一眼,也许你就能和李白有同一种感受。

祁连山脚下的民乐县。曹芬华/摄

横亘在甘肃和青海之间的祁连山脉,造就了古代中国接入世界的一条交通要道——河西走廊。而在这条要道上,也藏着一个神秘的佛国世界。

古代中国人笃信:万物皆有灵。

上天入地的猴孙,竟是石头缝里蹦出的神灵;牛郎织女的故事里,追逐美好事物的笔触栩栩如生……通过亦真亦幻的文字,古人营造出了一个热闹有生气的非凡世界,也藏着自然造化与天神仙佛之间的神秘联系。

莫高窟内造像(图片来源敦煌市融媒体中心)

同样,峭壁之上的一座座佛像,作为古代工匠的人造产物,也见证着俗世的滚滚红尘。石壁是他们的舞台,时间是他们的BGM,缓缓讲述着佛教东传路上的一个个故事。

时间不语,孤独而漫长,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宋元,从大漠戈壁到峡谷草原,大大小小200余处石窟,起起落落,散布在这条狭长的东西通道上。

如果这是一出关于佛陀与众生的大戏,那又是如何唱响千年的?

舞台之宏伟!——于滚滚浪潮中自西而来

自2000多年前张骞“凿空之旅”后,甘肃,就已成为了中国连接欧亚的通途。

古丝绸之路,带来了贸易繁荣与社会富庶,也暗藏着动荡与危险。2000多年来,各方势力在这片土地上不断角逐。征伐、杀戮、欲望……在这里一次又一次萌芽、生长、膨胀、湮灭。

政权分崩离析,社会动荡不安。对于渴望安宁的普通人来说,既然不能求庇护于强大政权,便很容易把目光投向精神寄托——宗教信仰,试图以心灵世界的平静来抵抗现实世界的残酷。

佛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核心理论宣扬世界是“苦”的,只有信仰佛教才能找到摆脱“苦”的道路。

历史上的河西走廊(图片来源纪录片《河西走廊》)

在秦汉帝国走向奔溃之后,在人们寻求精神解药之际,佛教于历史的滚滚浪潮中,自西向东开始进入中国。

古丝绸之路,这条出甘肃河西走廊,沿天山、昆仑山西进,直达地中海东岸的通商要道。

没想到在“凿通”100年后,驼铃商队中出现了西域僧侣,他们迈过雪山冰川,踏过漠漠黄沙,将心中美好的“彼岸世界”带到了更大、更远的东方国度。

在这里,人们追随僧侣的脚步,虔心至诚,一锤一镐地将佛像、菩萨刻于悬崖峭壁。

在中华大地上,一座座石窟陆续出现了,它们是佛教东传的轨迹,更是中华文明千百年来独特魅力与风采的恣意呈现。

天梯山石窟(图片来源凉州区融媒体中心)

石窟寺,指在河畔山崖间开凿出来的佛教寺庙,是供僧侣们修行,以达到人与佛之间进行灵魂交流的重要所在。

一般是在既远离尘世间干扰、环境优美,便于僧侣们静心修行,又便于香客们虔心朝拜的地方。

角色之经典!——中国石窟艺术里的璀璨明珠

莫高窟——人类文化艺术的圣殿

西汉建元三年,张骞从汉武帝手中接过旌节,带着100多人离开长安策马西行。

13年后,他带着西域路线图回到了长安,其中一处就是西可通罗马,东亦连长安的敦煌。

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

它璀璨瑰丽,壮阔神秘,一直以精美的壁画和形象的塑像闻名于世界。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我国四大石窟。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公元351-394年),历经千年开窟造像和不断修绘,形成了南北全长约1.6千米的宏大石窟群,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艺术宝窟。

目前保存了735个洞窟、4.5万多平方米壁画、2000余尊泥质彩塑,规模最大的洞窟占地268平方米,规模最小的高度还不足一尺。

莫高窟第130窟弥勒大佛像(盛唐)吴健/摄

河西走廊西端,鸣沙山东麓,千年石窟静静矗立,像是一位老者在守护断崖之上的一窟岁月。

莫高窟之伟,是世界四大文化在这里时隐时现,也在这里奔涌前进,最终汇流为自成一派、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

走进莫高窟,你能看到异域风情的外国服饰,也可以看到犍陀罗艺术的璀璨光芒……外来文明的独特鲜活与本土文明的强大自信在这里联袂上演、互融共生。

莫高窟内壁画(图片来源敦煌市融媒体中心)

莫高窟之美,是藏在壁画里的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完美融合。

大胆绚丽又和谐典雅的色彩碰撞,是仙禽身上的处处灵动,是纹样里的绝美落笔,是飞天衣袂下的丰腴飘逸……这是中国人审美基因的完美呈现,也是中华文明悠久灿烂的千年印记。

莫高窟第158窟涅槃佛(中唐)吴健/摄

莫高窟之奇,是长余15米面目祥和的涅槃佛,是第259窟“东方的蒙娜丽莎”禅定佛……是工匠笔下的每一尊神态温和恬淡的彩塑菩萨像。

幽暗的洞窟里,让人不禁想问,在一张张神秘的面庞后,他们又都参悟到了些什么?

图片来源敦煌发布

有人说“人一生一定要来一次敦煌,看一眼莫高窟。”这可绝不是随口一句闲趣。

在这里与佛一同慢下来、静下来,再重走一遍北凉至元的时光隧道。

麦积山石窟——泥塑中的东方微笑

烟雨笼罩下的麦积山石窟 郎兵兵/摄

天水,这里茂密的森林超出了人们对甘肃的想象。也是在这里,坐落着甘肃第二大型石窟寺——麦积山石窟。

在形似麦积垛的孤峰上,被其他石窟寺众星捧月拱卫着,她坦然处之;在时光的不尽轮回中,浅浅窥得历史风波的一瞬,她笑对世间。

麦积山石窟,历经10余个王朝1600多年的营建,现存221个窟龛,壁画约1000平方米、造像3938件、10632身,有着“东方雕塑陈列馆”之称。

如果你说佛只能是严肃的,那一定是因为你没来过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第133窟小沙弥立像(图片来源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

麦积山石窟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小鲜肉佛”——第133窟北魏小弥沙。

这个快乐的小弥沙身高不足1米,穿着不怎么合身的袈裟,笑眯眯的站着听佛讲法。那笑,让人一时间分不清他到底是进入了佛所言的西方净土世界,又或者是在开小差,刚好被某工匠定格在佛龛里。

这尊小佛像的笑,即使在千年后也勾起了无数香客的追问:到底是什么能让他那般沉醉?

麦积山石窟第133窟小沙弥立像 郎兵兵/摄

而那弯浅笑,流流转转,也将继续随着时间的车轮默默前进……

如果说小弥沙是思想开小差了,那第121窟菩萨与弟子的“窃窃私语”更让人惊讶。

麦积山石窟第121窟菩萨与弟子(北魏晚期)

佛在一旁严肃讲法,而菩萨却低眉含笑,与身边的小弟子交头接耳,弟子那似是鼓掌的双手,更是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这种场景在传统佛像中是非常罕见的,他们之间的互动冲破了佛神圣不可侵犯的距离感,而这也恰恰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人世界里佛性与人性的完美融合。

麦积山石窟第44窟坐佛(西魏时期)

麦积山石窟第123窟童男童女(西魏)(图片来源麦积山石窟)

第44窟的乙弗氏在低眉浅笑,第133窟面带酒窝笑靥的菩萨……

这样的微笑在麦积山石窟中,不止一处,也不止两处,而处处皆是。

游客在麦积山石窟游览 郎兵兵/摄

烟雨麦积,栈道漫步,望着窟龛里一个个神秘的“微笑”,就像是佛陀在回应追随者的祈愿,久久照亮着苦难中的芸芸众生。

唱腔之悠久!——千年不息的文化传承

千年尘埃缓缓落定,佛陀久久静默世间。

南石窟寺内一景(图片来源泾川县融媒体中心)

在河西走廊的戈壁沙漠中,有人为敦煌莫高窟、张掖马蹄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不停惊叹。

在陇东的林深流水处,也有人在天水麦积山石窟、甘谷大像山石窟、南北石窟寺……久久驻足。

甘肃省石窟寺分区与分布图(图片来源《甘肃省石窟寺保存现状与对策研究》)

在我国的众多石窟中,甘肃地区石窟中的壁画、塑像数量最多、保存最好、跨越时代最长,拥有着丰富的集壁画、彩塑与建筑三位一体的石窟艺术,是我国佛教艺术非常珍贵的历史遗存。

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

近年来,甘肃不断加大保护力度,深入挖掘蕴藏在以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为代表的甘肃石窟中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同时,将石窟保护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保护水平、推动文化传播。

“数字敦煌”资源库英文版(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以敦煌莫高窟为例,其数字资源库在2016年实现了全球分享,2017年英文版上线,让多元包容的中华文明走向更远的国度,让生生不息的文化中国走向更广的世界。

东起庆阳北石窟寺,西至敦煌莫高窟,甘肃千里石窟走廊,让我们看到了自然与人文的交汇融合,也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与文明的传承不息。

麦积山第133窟彩塑(唐)吴健/摄

一窟,一个世界;一洞,一段历史。

  连绵千里,绝壁之上,这是一个千百年来不曾消逝的佛国世界,它有着时空的悲凉与沧桑,也藏着世间的热烈与宏大。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