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思想之光照亮前路 凝心聚力再谱新篇
——甘肃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守正创新不断开创新局面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亚明
旗帜指引方向,思想凝聚力量。
金秋十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浓墨重彩、熠熠生辉,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迈步新征程,投身新伟业,一刻离不开思想的指引、精神的支撑、文化的滋养。
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把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全部工作的“纲”和“魂”,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牢牢把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职责,聚焦文化强省建设目标,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持续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汇聚起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理论武装入脑入心、新闻宣传浓墨重彩、文艺创作好戏连台、文明创建成果丰硕……宣传思想文化的甘肃力量,如奔涌的黄河,迸发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的强大活力。
高擎思想之旗 凝聚党心民心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
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在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持续引发热烈反响。省委常委会第一时间召开会议专题学习;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召开会议传达学习;各地各部门以各种形式深入学习研讨……广大干部群众备受鼓舞、倍感振奋。
时光回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赴甘肃考察调研,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甘肃发展把脉定向、指路领航。
“欲事立,须是心立。”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在省委的有力推动和引导下,陇原大地持续涌动学习热潮,广大干部群众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党的二十大报告及学习辅导读物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必读书目。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通过举办专题读书班、开展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大调研等方式,不断将理论学习引向深入,推动主题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
在“三抓三促”行动中,聚焦“抓学习促提升”,引导广大干部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和知识结构,明确学习重点,丰富知识积累,做到掌握基本的、追踪前沿的、精通专业的、涉猎相关的,以勤学上进之风增长才干、提高素质,锤炼担当作为的真本领。
全覆盖开展宣传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
群众在哪里,理论宣传就要跟进到哪里。
省级领导带头宣讲,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城乡社区、进校园、进各类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进网站,用接地气的形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组建党委宣讲团、专家宣讲团开展分众化互动化宣讲;用好“学习强国”甘肃学习平台,策划推出“理论微宣讲”“青年说”“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双语解读”等生动活泼的融媒体理论产品;举办“新时代·新思想”全省理论宣讲大赛,理论宣讲宣传的感染力说服力持续增强。
通过一场场形式新、接地气、聚人气的理论宣讲,让党的声音直达心间,在全省党员干部群众中汇聚起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深入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新型高端智库建设,全面打造“理论陇军”,深入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提供有力智力支持。
讲好甘肃故事 激发奋进之力
10月23日,甘肃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成绩单”出炉:全省地区生产总值8635.4亿元,同比增长6.6%。
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效速兼具——前三季度经济运行的良好态势,通过全省各媒体全方位、多角度、大流量的报道,传递出强大的信心与力量。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讲好甘肃高质量发展的故事,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使命在肩。
甘肃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重要方针,加强新闻报道策划创新,构建正能量、全平台传播格局,让正能量实现大流量。
新闻战线深入调研、锤炼“四力”,以一个个有温度、有筋骨、有力量的精品佳作,强信心暖人心筑同心,生动展现出陇原儿女迎着伟大新时代的浩荡东风,持续谱写“幸福美好新甘肃,富民兴陇新局面”的锦绣华章。
聚焦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的二十大召开等重要节点和重大活动开展矩阵传播,开放自信的甘肃赢得广泛关注。
高质量开展“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等重大主题宣传,大密度推出“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党组织书记谈落实”等12项专题报道。
深入宣传“三抓三促”行动、“四强”行动、“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行动、“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等省委省政府重大部署的举措成效,让正能量持续澎湃大流量,有力激发了全省干部群众奋勇争先、追赶进位的精气神,主流媒体融合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在时间的主轴上,深深地镌刻着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以饱满的热情感知时代脉动,以生动的笔触记录时代变迁,用一件件镇版刷屏的优秀作品讲述甘肃好故事、传播甘肃好声音。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宣传的大声量、大流量来自于甘肃积极主动适应媒体融合大趋势,向改革创新要动力。
省级媒体融合持续向纵深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实现全覆盖,在全国率先打造省级云平台。今年底,全省13个市州和兰州新区融媒体中心将全面完成体制机制融合和技术建设,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向纵深推进。
从“相加”到“相融”再到“深融”,主流媒体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形成“全省一张网、全省一盘棋”、同向同步发声引导的宣传大格局,为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提供了有力支撑。一大批甘肃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创新发展的融媒体产品热传热播,登上平台热搜。“交响丝路、如意甘肃”叫响全国。“云赏敦煌”等一批体现中华文化内核和甘肃文化特色的宣传精品,引发广大受众的共情共鸣。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甘肃故事。成立甘肃国际传播中心、建设海外平台传播矩阵,国际网络传播、境外媒体传播、国际人脉传播、对外文化交流传播多平台共振,省市县三级外宣英文网站体系逐步完善,1500多个海外社交账号覆盖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甘肃声音在海内外传播得更远、更广、更深入。
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130多家国内外媒体参与报道、15.9亿人次点击关注;2023(癸卯)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规格规模和影响力均创历史新高……成为世界读懂中国、了解甘肃的重要窗口。
一张张承载甘肃厚重历史文化、体现甘肃浓郁民俗文化风情,绽放现代文化精彩的“金名片”越来越亮、熠熠生辉,甘肃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有力提升。
展现精神风貌 塑造陇人品格
一个时代的图景,人心是最美的底色;一个民族的复兴,精神是重要的力量。
今年,省委省政府高规格召开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进大会,全面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深入实施文明甘肃建设“六大工程”,加快推进文明甘肃建设,为全省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思想保证、创造更丰润的道德滋养、汇聚更强大的精神力量。
道德模范引领风尚,文明创建热潮涌动,志愿服务情暖人心……从机关单位到田间地头,从城镇社区到乡镇村庄,文明的力量在陇原大地上汇聚、奔涌。
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础工程、灵魂工程来抓,充分借助各种载体、平台,拓展形式、方法,紧扣培育时代新人的目标要求,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突出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明洗礼、文化熏陶,着力打造与共同富裕目标相适应、与社会文明程度相契合的精神家园。
各地的大街小巷、公园广场、地铁车站,展示主流价值观的公益广告与城市景观紧密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地送到百姓心里。
春节之喜庆、端午之追忆、中秋之团圆、重阳之敬老……持续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一个个传统节日成为传承优秀文化、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
着眼未来,不断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主旨,组织开展“清明祭英烈”“童心向党”“向国旗敬礼”“红色经典诵读”等特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助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让孩子们从小培养道德情感、养成道德习惯,引导青少年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
在甘肃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始终有一群人,他们心怀忠诚,行有方向,奋勇前进,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陇人骄子”。
5月10日晚,2022年度“感动甘肃·陇人骄子”揭晓,1个集体和10名个人走上荣誉奖台。他们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甘肃精神、陇人品格,集中体现着陇原儿女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踔厉奋发、锐意进取、埋头苦干的时代精神风貌。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举行“感动甘肃·陇人骄子”“甘肃好人榜”选树发布活动,是甘肃以典型彰显真善美、用信念传递正能量系列措施之一。
“莫高精神”“八步沙精神”,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八步沙“六老汉”……激荡人心的精神、引领风尚的全国模范典型不断涌现,在全社会树立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鲜明导向。
人在哪,凝心聚力的重点就在哪。
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方针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围绕文明实践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打造了集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文明教育和志愿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甘肃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省级技术平台,同时推动市、县同步建设文明实践技术平台。实现文明实践由线下到云端的省市县三级贯通,探索“两中心”共同建设、融合发展的甘肃范本。
筑牢理想信念,在广大群众心中种下信仰的种子。
甘肃在全国率先出台思想政治工作评价办法,推动压实思政工作的主体责任,着力健全“大思政”格局。突出抓好学校思政工作,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开展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大比武”活动,实施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工程、“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扎实开展“强国复兴有我”等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更好引导广大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甘肃持续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项目化、制度化、品牌化、规范化建设。“高校联盟”“医院联盟”等文明实践创新举措启动探索,“艺术大讲堂”“文化大课堂”“文明礼仪大厅”等志愿服务新形式蓬勃兴起。
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一条条爱的小溪,终将汇聚成爱心大潮。陇原儿女时时处处都感受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传递出的善意与温暖。
文明,是一个地方的内在气质,赋予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甘肃坚持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五大创建“一盘棋”融合发展,向纵深发展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出累累硕果,让陇原儿女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坚定文化自信 推进传承创新
甘肃,是一片文化沃土。文化,让甘肃声音更动听、更响亮。
甘肃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实现文化为民、文化惠民,迈出了文化强省建设的坚实步伐。
文化传承亮点频出、文旅融合异彩纷呈、文艺精品竞相涌现、公共文化蓬勃发展,陇原大地锦绣斑斓,一幅幅激扬文化自信的壮丽画卷,正在新时代徐徐展开。
全力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深入推进敦煌研究院“典范”“高地”建设,建成我国文化遗产领域首个多场耦合实验室,加快实施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项目,上线全球首个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正式对外发布英语、法语版本的“数字藏经洞”,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敦煌模式”推广应用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持续深化文物考古发掘和历史研究,庆阳南佐遗址、礼县四角坪遗址等在实证中华文明起源发展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加快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实施会宁会师之城等28个国家项目、鲁土司衙门旧址保护等48个省级项目,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看得见,让文脉传下去。
“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我省坚持全面系统保护好文物和文化遗产,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绽放时代光彩,让深厚传统文化和现代魅力交相辉映。
深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游客们在鸣沙山,高举红旗,齐唱红歌,虽没有聚光灯,每个人却都是主角;
《乐动敦煌》《又见敦煌》等“敦煌风”旅游演出成消费热点,甘肃特色的文化产品供给精彩纷呈;
今年9月9日,甘肃简牍博物馆新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千余枚简牍首次亮相,“沉睡”的文物资源迎来新纪元。“博物馆热”“非遗热”“古籍热”持续升温,国潮国风成为年轻人的新时尚。
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作为全国唯一以丝绸之路命名的常设性国际旅游节会,已成功举办十一届。聚焦文化强省建设目标,甘肃持续推动把富集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旅产品、消费体验、产业项目,为甘肃现代化建设赋能增效。
今年前10月接待游客3.4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345亿元,“如意甘肃”品牌更加响亮。
着力加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
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我省大力实施陇原文艺高峰攀登工程,着力打造甘肃特色文艺精品,一部部充满力量的文艺作品,奏响一曲曲荡气回肠的时代之声、爱国之声、人民之声。
经典舞剧《丝路花雨》全国巡回演出,场场座无虚席,这是经典作品的生命力,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纪录片《大敦煌》《文明的交响——莫高窟》《青绿甘南》、大型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等精品力作深受好评。
联合摄制电影《吾爱敦煌》《长空之王》《敦煌英雄》、电视剧《此心安处是吾乡》,将海内外目光再次吸引、聚焦到甘肃。
推出《大国盾构梦》《腾格里的记忆》等一批现实题材的主题出版精品读物。加强古籍整理研究和出版利用,完成文溯阁《四库全书》等重点古籍数字化,实现永久保存、永续利用。
各地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博物馆功能提升,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初步形成,人们享有的公共文化生活更加便捷。
“文化进万家”“陇原红色文艺轻骑兵”“春绿陇原”等文化惠民活动持续开展19.7万场,打造“书香陇原”文化品牌,在全社会营造了“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的社会风尚,广大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饱蘸历史的笔墨,继续新的书写。甘肃将持续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创造文化传承发展的“甘肃品牌”,打造传播展示中华文明的“甘肃窗口”,推进现代化建设文化先行的“甘肃实践”。
大河奔流,时代潮涌。
2500万陇原儿女在思想之光的指引下奋力前行,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