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甘肃省组建成立首批语言应急服务志愿队,服务志愿队包括甘肃省国家通用手语应急服务志愿队、甘肃汉语方言应急服务志愿队、甘肃少数民族语言应急服务志愿队。
文/本网特约评论员 秦信芳
日前,甘肃省组建成立首批语言应急服务志愿队,服务志愿队包括甘肃省国家通用手语应急服务志愿队、甘肃汉语方言应急服务志愿队、甘肃少数民族语言应急服务志愿队。
建立健全应急响应机制,以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是必要的。但在这些突发事件中,还有一种“急”需要认真来应,就是语言障碍之急。试想一下,在紧急救援现场,救援人员与救援对象因为方言、少数民族语言等原因,难以有效沟通交流,导致救援不能及时展开,耽误了救援时机,这种窘境有时是会产生严重后果的。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有先例可循。2010年玉树地震救援时,玉树县90%都是藏族同胞,而且语言还是带有特殊地方口音的藏语,语言障碍成为救援的困难之一;在2020年疫情期间,社会各界千里驰援湖北。有医疗队却因不懂湖北话而一筹莫展,随即紧急组织编写了《援鄂医疗队武汉方言实用手册》。一些高校等单位组建“战疫语言服务团”,制作发布《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才解决了救治中的沟通难题。
对甘肃来说,在应急抢险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同样的问题。甘肃地域广阔,东西跨度达1600多公里,各地方言迥异,再加之省内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如何破解语言沟通障碍,是要面对的现实命题。组建成立语言应急服务志愿队,旨在建立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语言响应机制,体现语言服务援助应有的速度及效果。
这支语言应急服务志愿队的主要工作,是针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中急需克服的语言障碍,提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汉语方言、手语等方面的语言服务。
不难体察,应急语言服务应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语言沟通的桥梁纽带,这应当是志愿服务最基本的功能。面对听障人士能够用手语交谈,面对他人听来乡音浓重的方言,或是自成体系的少数民族语言,都需要深谙相应语言的志愿者能明了其基本情况,获悉其根本诉求,畅通心曲,使整个救援行动顺畅展开;二是情感抚慰的“知心人”,主要体现在情绪安抚上。突发事件往往对所影响人群造成较大精神冲击,产生相应的负面情绪,志愿者的职责就不只是了解其表面情形,更要利用语言沟通便利,通过交流共情,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情感抚慰,达到心理修复或转移痛点的目的。
这就对语言服务志愿者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应急语言服务远不只是语言转换这么简单,志愿者也不应只是一个单纯的“翻译”,在实际救援场景中,会牵涉到具体政策、操作流程、最新措施等细节问题。如果缺乏相关应急知识,不熟悉有关操作规范、伦理风俗和从业标准,在关键时刻难免会掉链子,出现应对乏术、效率低下等情形。
有鉴于此,一方面,须对已组建的志愿者队伍进行政策法规、应急处置和安全防范等方面的专业培训,以应急演练、应急语言服务模拟等方式提高志愿者的技能;另一方面,要加强应急语言人才培养,建好志愿者服务队伍,对此,高校有独特的优势,可根据应急语言服务的要求,对有志于社会公益的学生培养其相应的应急语言服务意识、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值得一提的是,西北师范大学于2020年就依托外国语学院成立应急语言服务团,旨在发挥语言专业优势,打造一支平战结合、反应迅速、作风过硬、专业精湛的应急语言服务队伍。
平时应急,急时不急。应急语言服务已写进“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中,甘肃组建成立首批语言应急服务志愿队,标志着社会治理能力和危机处置水平的提高。建好、建强这支队伍,就一定能在危急时刻发挥出不可或缺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