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蕾蕾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二维码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然而,消费者在点餐、排位、停车缴费等很多场景下需要先扫码关注公众号,甚至注册会员后才能消费。本应增添便利的二维码,如今却成了消费者的负担和烦恼。
商家设计强制扫码,背后离不开利益驱使。通过扫码“圈粉”,商家可在短时间内积累大量用户和关注,随后会向用户频繁发送营销广告,以此促成“流量”变现。在此过程中,消费者的昵称、姓名、电话等个人隐私信息,存在被过度收集和信息泄露的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关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所以在遇到扫码要求时,消费者有权询问扫码的目的和必要性。如果对方无法合理解释或提供必要的理由,消费者可拒绝扫码并寻求其他方式进行服务或购买。如果因为扫码使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消费者可以向相关机构投诉或寻求法律咨询来维护自身权益。
总而言之,规范扫码服务,应当既能给商家提供便利,又能够提升用户体验,这样才能保证二维码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双赢”。技术进步应使百姓生活更便捷,治理“强制扫码”乱象,需要多方协同、形成合力,共同维护一个健康有序的消费环境。商家应做到守法自律,切不可心存侥幸和“法不责众”心理。有关部门需要加强监管,对侵犯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行为及时“重拳出击”。消费者亦应增强自身权利意识、防范意识,积极维护自身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