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提升软实力 筑牢硬支撑 培育新动能
我省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近年来,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坚持“强县区、活乡社、稳村组”基本思路,持续在优化运行机制、扩大人才队伍、强化服务能力、提升待遇保障等方面下功夫求实效,全省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步,为保护和增进农村居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提升乡村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软实力”
超前储备人才。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逐年扩大招生名额,已招录8002名。2016年开始,连续十年实施村医订单定向培养项目,每年招录500名,毕业后直接安排到村卫生室执业。
多措补充人才。采取“考试选拔一批、面向社会招聘一批、县域内调剂一批、乡镇卫生院派驻一批”等四个一批措施,配备9266名合格村医;引导医学专业高校毕业生免试注册乡村医生,已有571名医学生进入村医岗位。
着力吸引人才。放宽基层医疗机构人才招录自主权,加大急需紧缺人才招聘力度。2020年以来,每年举办医疗卫生人才专场招聘会,引进基层卫生人才1559名。对在村卫生室连续执业10年并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357名乡村医生,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制管理。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满十年及以上的1582名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与编内人员同工同酬。
筑牢乡村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硬支撑”
加强医疗设备配备。各级筹措约13亿资金,为全省1180所乡镇卫生院配备心电图机、生化分析仪、彩超和DR机等“四大件”设备,并与县域心电、检验、影像等医学中心互联互通,初步实现“乡检查、县诊断、乡治疗”诊疗模式。
抓好全员专业培训。建立“线上全员普训+线下骨干强训”基层卫生人才培训模式,组织5.4万名基层卫生人员分专业、分层次、系统化远程培训。在省市县乡四级医疗机构建立21个基层医生培训基地,遴选8291名全科骨干、临床骨干、乡村医生骨干脱产强化培训。落实乡村医生每周1天或每月4天乡镇卫生院临床实践制度。安排1000余名中级及以上骨干医师支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巡诊派驻、业务培训和技术帮带。
推动能力达标创建。推进基层医疗机构能力标准化建设,全省930家基层医疗机构达到国家基本标准、193家达到推荐标准、87家建成社区医院。投入1.77个亿,支持590所基层医疗机构建成1个特色科室。遴选60家达到推荐标准的机构加强急诊能力建设,配备1辆救护车、10万元急救设备、培养3名卫生技术人员。 提升基本公卫服务质效。连续5年将“两癌”检查纳入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为276万余名妇女免费“两癌”检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推动形成连续性、责任式的健康管理模式。
培育乡村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动能”
推行绩效工资分配改革。在全国率先取消“收支两条线”,落实“两个允许”要求,推进基层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提高绩效工资考核比重,建立“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分配机制,明确绩效分配向关键和紧缺岗位、高风险和高强度岗位等方面倾斜。
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将全省所有村卫生室转为乡镇卫生院的派出机构,乡镇卫生院与所辖村卫生室为同一法人,乡镇卫生院与村医签订聘用劳动合同,落实“乡聘村用”制度。
提高村医收入待遇保障。协调整合政策资金,明确村医省级定额补助、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补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中医药服务收入、一般诊疗费收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补助等六部分收入。为在岗村医购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乡镇卫生院和村医个人按比例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对离岗村医实行退养生活补助制度,每人每月发放基础养老金加工龄补助,已实现养老保险应买尽买,养老补助应发尽发。(记者 刘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