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科技加力呵护农田安全
——全省农田残膜机械化回收作业观摩交流会见闻
农田残膜回收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宝强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宝强
眼下,在河西走廊的田间地头,一台台残膜回收机正开足马力,为农田“清肺排毒”。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会儿工夫就把地里的残膜卷起,集中放置到回收筐内,机械所过之处,农田变得干净、平整。
全省农田残膜机械化回收作业观摩交流会日前在武威市举办,来自我省各地农机农技推广部门、省内外残膜回收机生产企业、甘肃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地膜回收利用企业的与会代表,针对如何解决河西灌区残膜机械化回收等问题交流探讨,为推动我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助力农业强省建设建言献策。
“以前残膜留在地里,被风刮得到处都是,不仅影响人居环境,还危害土壤结构,影响来年庄稼产量。现在机械化作业,残膜回收效果非常好,大家积极性都很高,百亩玉米地的残膜一天就收完了。”武威市凉州区谢河镇谢河村三组村民谢润生说,以前清理残膜需要先用拖拉机拉爬犁进行清理,再用人工进行残膜捡拾回收,费时费力,效果也不好。如今残膜回收全部采用机械化作业,省时、省心又省力,原本掺杂在土壤里的残膜也不见了踪影。
农膜是继种子、农药、化肥之后的第四大农业生产资料。地膜覆盖具有增温保墒、抑制杂草等功能,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特别是在干旱少雨的西北地区,可使玉米、马铃薯等作物增产30%以上,为保障国家农产品供给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甘肃深居内陆,干旱半干旱区占全省总面积的76%。尤其在河西走廊境内,气候干旱,降雨少、蒸发量大,对农膜覆盖技术依赖程度高,农膜覆盖面积大、覆膜作物种类多,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对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乡村生态振兴至关重要。但大量使用地膜后不及时回收也会造成地膜残留,破坏土地结构、使土壤物理性状变差,影响耕地质量,还会妨碍植物吸收水分及根系生长,导致作物减产,污染很难消除。
多年来,我省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攻关,研制适合我省不同地域特点的废旧地膜回收机械,先后研发了多款技术成熟、作业可靠的残膜回收机械,从以前的人工捡拾变为全机械化捡拾,研发的产品还远销全国多个地膜覆盖省份。目前,我省有近20家生产企业研发生产了50多种残膜捡拾机械,为残膜机械捡拾提供了科技支撑。
同时,持续在全省建立农田残膜机械化回收示范点,示范推广适用的农田残膜回收机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使我省的农田残膜回收机械快速推广。并及时开展残膜机械捡拾机械的鉴定服务,建立农田残膜回收机械推广鉴定绿色通道,加快残膜机械捡拾、机械鉴定供给能力及推广应用,加大对农田残膜回收机械补贴力度。目前,共有23家企业55个型号的残膜回收机进入我省农机购置补贴系统。
在武威市凉州区谢河镇谢河村观摩现场,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胡麻机械化岗位科学家、甘肃省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机械化专家团队组长、甘肃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赵武云教授团队,开展河西灌区玉米地表层残膜机械化回收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突破膜面碎秸清秸、起膜压茬碎土、边膜精准起膜、高效膜杂分离、低含杂集膜、自动化卸膜等关键技术,研发出适宜河西灌区玉米地表残膜回收的11FMJS-140型膜面清洁杆带伸缩齿式卷捆自卸残膜回收机和11FMJS-140A型膜面清洁卷捆自卸残膜回收机,将机械化残膜拾净率提高至90%以上。
“机具的研发,实现了农田残膜高质高效机械化回收作业,提高了农田地表地膜拾净率,降低了地膜含杂率,节省地膜回收利用加工成本,打通了残膜回收利用产业链。”赵武云介绍,当前残膜回收人工作业费用为每亩60元,机械作业费用为每亩35元,仅在河西灌区玉米覆膜种植地推广应用,可实现节本增效9737.5万元。
我省农业农村部门以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农田农膜农艺农机相结合,以地膜回收利用加工产品需求为导向,持续推进全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2022年,全省各类作物农用地膜覆盖面积2794.09万亩,农膜用量约21.74万吨,回收废旧农膜18.41万吨,主要以玉米、马铃薯等覆膜作物为主,废旧农膜回收率达8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