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快看】半月谈|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兰西城市群篇

来源/ 半月谈 作者/ 时间/2023-11-26 20:29:15

编者按:甘肃省会兰州和青海省会西宁,两座相距仅约200公里的城市,千百年来一个守望黄河,另一个矗立在青藏高原,共同见证着中国大西北的广袤与繁荣。随着我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辐射范围渐广,以兰州市、西宁市为中心,涵盖甘肃省定西市和青海省海东市、海北藏族自治州等周边地州市的“兰西城市群”正蓄势待发,谋求崛起。

相较于其他发展较为成熟的城市群,兰西城市群仍面临底子薄弱的发展瓶颈,但结合当地资源禀赋,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兰西城市群正努力摆脱“落后”“偏远”的帽子,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格局中占据应有的一席。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黄河“臂弯”里的兰州与青藏高原最大城市西宁,持续发力协同唱响“双城记”,以兰西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

上篇:“兰西”牵手,双向奔赴

半月谈记者 范培珅 崔翰超

生态共治黄河变清

提及西北,就离不开母亲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自西向东经过青海省海东市,流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滔滔河水滋润着两岸生灵。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黄洮交汇观景平台位于山川“三岔口”,这里可以看到清澈的黄河水奔腾而来,与夹杂着泥沙的洮河在此汇聚,黄河之澄澈与洮河之浑浊在此泾渭分明。

在永靖县水务局副局长冯元泽看来,近几年,黄河水愈发清澈,“不论从专业指标上看,还是从外观上看,黄河已经不是原来的黄河了”。

动车组列车从祁连山下山丹马场穿行而过 范培坤 / 摄

2018年国务院公布的《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兰西城市群处于第一阶梯地形向第二阶梯地形的过渡带,北仗祁连余脉,中拥河湟谷地,南享草原之益,周边有国家生态屏障。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

半月谈记者从甘肃省生态环境厅了解到,经过多年治理,沿黄流域41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2.68%,黄河干流甘肃段国控出境断面水质连续7年达到Ⅱ类,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国土安全、生态安全是兰西城市群建设的核心要义和根本所在。”兰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总规划师杜勇利表示,兰西城市群是国务院规划的黄河流域城市群之一,是支撑国土与生态安全、维护西北地区繁荣稳定的重要城市群,承担着守护“中华水塔”的重任。

目前,黄河干流生态廊道贯通工程、黄河兰州城区段雷坛河流域城乡融合发展综合开发项目等25个项目已开工,湟水河流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等15个跨区域联动合作机制已建立。同时,推进黄河干流综合治理、湟水流域红古段水污染防治三期、宛川河生态湿地建设等工程,让黄河水环境持续优化。

兰州与西宁签订了联防联控框架协议,联合开展枯水期水污染防控,进一步强化黄河上下游联防联控,维护地区生态安全,共护黄河安澜。

交通畅行产业融通

过去,山大沟深的环境制约了城市之间互通的脚步。如今,乘坐兰新高铁1小时内便可穿梭于兰州与西宁两地间。“往返于两个城市间的乘客数量一年比一年多。”37岁的郭睿是兰新高铁兰州至西宁段集中动力动车组司机,从动车组开行以来他就常年往返于两地。

甘肃丰富的地形地貌、青海湖畔盛放的油菜花、轨道上往来的班列、公路上驰骋的车辆……交通网的完善为兰西城市群插上了发展的翅膀。

除兰新高铁兰州至西宁段外,目前连接兰州市红古区、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川海大桥、团结大桥、川垣北路至G109连接线等项目已建成通车;省际公交(红古—民和)已开通运营;兰西客货运综合枢纽中心已建成投用。同时,G30连霍高速清水驿至忠和段扩容改造、兰永临高速、G312高速(清傅段、傅苦段、苦界段)等项目进展顺利,中川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线铁路、兰合铁路等项目建设正在加快推进。

杜勇利表示,兰西城市群的跨区域立体交通网络拉近了兰西融合发展的时空距离,让区域内的人口流动、商品往来更为通畅,也为将来在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的产业链延伸配套提供了发展空间。

在产业发展方面,兰州聚焦有色冶金、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持续加强与西宁合作,推动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兰石化与中复神鹰碳纤维西宁公司签订丙烯腈供货协议;兰州佛慈制药与华润青海公司、青海灵峰药业公司、青海康之源药业、青海新绿洲药业加强合作;兰州广通新能源与青海宁德时代合作开发新能源物流车、公交车、客车等6款车型。

民生共享民心相通

城市发展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兰西城市群内,实现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是群众的所想所盼,也一直是两省政府的工作重心所在。

2022年,两省共同发布《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从提高教育质量和共享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公共事务协同治理机制四个方面入手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兰州市红古区毗邻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在这里,甘肃和青海只有一座桥的距离。红古区人民医院院长马志华表示,公共服务的共建给红古与民和的医疗体系带来了利好:一方面,两地之间能加强医疗技术经验交流,取长补短,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与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医保异地结算机制的顺畅运行为病患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方便。

仅在兰州市内,就有7家公立综合医院与西宁市对口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兰州市一院与西宁市一院已成功开展远程会诊。

在教育方面,西北民族大学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政府合作成功研发了首个藏文搜索引擎,西北师范大学藏汉双语培训基地主体建设已完工,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学校与西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等3所职业学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

在政务方面,兰州、西宁已实现公积金互认互贷、提取使用住房公积金、流浪乞讨救助安置接收、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等事项的“跨省通办”。

下篇:在祖国的“西北角”唱响“双城记”

半月谈记者 汪 伟 李 宁 周盛盛

共筑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傍晚时分,青海省西宁市的南川河在夕阳映照下波光粼粼。在南川河沿岸的城市绿道,西宁市城中区南滩街道办事处新青社区河长蒋晓芸打开“智慧水利云”App,点击“巡河”,便开始了从洪水桥至昆仑桥1.83公里的巡河工作。“只有看到河面没有垃圾,水利设施运行正常,心里才会踏实。”蒋晓芸说。

夏日,在位于祁连山腹地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境内,油菜花竞相绽放,花海、雪山、草原共同组成色彩斑斓的祁连山夏日画卷 韩方方 / 摄

过去,作为黄河一级支流湟水河重要支流的南川河,两岸地形山高坡陡,沟壑众多,加之沿岸黄土土质松散,上游来水含沙量大。“河流泥沙淤积,会影响水质,破坏水生态和水环境。”城中区河湖长制办公室工作人员胡永东说。

河流沿岸市政管网改造、修建生态浮岛、定期开展清淤、微生物净化、水生植物配置等措施改善了水质,岸线改造、设施修补美化、湿地生态修复等措施提升了沿岸生态环境。如今,南川河流水潺潺、水草丰茂,各类水鸟、鱼类纷纷现身,“居家伴碧水”的“城市客厅”形象映入现实。

青海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副处长张军表示,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兰西城市群重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强化区域环境联防联控,推进区域环境共治。

《兰西城市群生态建设战略合作协议》从“共筑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推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健全完善跨市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搭建‘碳达峰、碳中和’合作交流平台、协同推进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共同培育绿色生态产业‘新业态’”等6个方面入手,大力推进湟水—大通河交汇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跨区域生态工程。

共建西北绿色发展引擎

10月18日,总投资400亿元的美霖光伏制造垂直一体化大基地项目落地西宁,为西宁市千亿级光伏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与东部地区相比,兰州、西宁等城市产业基础薄弱、起步较晚。然而,区域内自然资源丰富,水资源、矿产资源、有色金属、天然气等资源均位居全国前列;同时也是我国畜牧品、中药材等的重要生产基地。

在中国建材集团西宁万吨碳纤维生产基地,工作人员整理碳纤维原丝 王鹏 / 摄

近年来,青甘两省结合地区资源禀赋,推动产业绿色转型,积极布局新赛道,努力实现“变道超车”。

青海是全国清洁能源装机占比最高省份之一,去年水电和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达84.5%。中复神鹰西宁基地负责人介绍,随着减碳持续推进,西宁绿电优势将愈发明显。

兰州作为老牌工业城市,在壮大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有色冶金等优势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培育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型绿色产业,推动产业发展“腾笼换鸟”、转型升级。兰州新区提前布局、加速集聚数据信息产业,加快5G、绿色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融入全国一体化新型算力网络体系。

地处兰西城市群“中轴”的海东市,于2022年建成中国电信(国家)数字青海绿色大数据中心。作为我国首个100%清洁能源可溯源绿色大数据中心,该零碳数据中心将绿色算力服务作为推动数字经济的重要生产力,推动青海大数据产业向绿色算力转型升级,积极融入“东数西算”国家布局。

共讲“西北环线”文旅故事

今年暑期档,一部《长安三万里》点燃观影热情。电影中,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茫辽阔,到“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丈豪情,诗句中的情境点燃了不少观众对西北的向往。随即,电视剧《西出玉门》的热播,让高原黄沙、石窟雕塑又一次印刻在观众的脑海中。

“我们一路自驾经过青海湖、柴达木盆地、张掖敦煌,抵达甘肃兰州,沿途的壮美风光、丰厚底蕴,让我们沉醉于祖国的‘西北角’。”今年中秋国庆超级黄金周中,来自杭州的张先生便从西宁出发,踏上了心心念念的“寻访之旅”。手机相册展现了他的旅行记忆:广袤澄澈的青海湖、被誉为“天空之镜”的茶卡盐湖、惊艳传神的敦煌壁画,多彩交织的丹霞地貌……

“西北大环线”旅游热度逐年上升。携程发布的《中秋国庆旅游总结报告》显示,今年中秋国庆假期,目的地为青海的整体旅游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12倍,跨省订单占比近七成,跨省游订单量同比增长10倍。青海省旅行社协会副会长张波表示:“青海、甘肃、新疆等地基础设施日益改善,道路交通的便利让沿路景点日益受到游客的重视与认可。”

西宁、兰州联合推广兰西自驾游、甘青大环线等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产品,推出以兰州、西宁为核心节点的北环线丝路游、唐蕃古道游等文旅线路产品,促进两地旅游客源共享和旅游线路互补,最大限度释放西部地区的旅游潜力。近年来,西宁与兰州、天水、定西陆续签订《共同开拓周边游市场合作协议》。

9月5日,原创舞蹈诗《河湟》演出季在青海大剧院圆满收官。这出描绘从唐蕃古道到茶马古道,从马家窑遗址到喇家遗址的舞蹈诗,演出十场,场场爆满。西宁艺术剧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河湟》出品人史红刚介绍:“这片由黄河、湟水河及大通河三条河流冲积而成的河湟地区,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素材。”

每年盛夏期间,在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召开的“六月六花儿会”,是西北地区多民族共创共享的民歌“花儿”的一场盛会。“‘花儿’唱词不仅反映咱的好生活,也让咱认识了甘肃的朋友,有了更多创作的话题。”大通县“花儿”传承人宋宝元说。

豪放畅快的民歌“花儿”、热情奔放的锅庄舞、铿锵有力的兰州太平鼓、反弹琵琶的敦煌飞天舞姿……作为黄河上游的文化宝地,兰西城市群在新时代不断创作、讲述着守正创新的多彩文化故事。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