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浩 马强 李小龙
“嘟嘟嘟……”马达声响起,合作市勒秀镇35岁的农牧民南木卡桑吉把自家的三轮货运小摩托开到一楼的青稞储藏室内。
在合作市的农牧村,藏式房屋内的第一层设置一间专门存储青稞的房间,或摆放五六个专门储藏青稞的黑罐桶。据当地老人说,这是为了灾荒的时候有口余粮。
跟随南木卡桑吉的小三轮,记者看到青稞储藏室里面放置着旋耕机、拖拉机以及小三轮等物件。青稞储藏室不存放青稞,那青稞去了哪?“青稞嘛,‘飞’到天津滨海了。”南木卡桑吉说着不怎么顺畅的普通话。
前不久,以“山海相遇谱新篇 滨羚同心共交融”为主题的文化商务交流宣传推介会在天津滨海新区文化中心拉开序幕。一些具有高原地域特色的农牧产品“走”出羚城,“飞”向滨城。合作市通过非遗文创及农特产品展览、文旅推介等方式,展现“青藏之窗·雪域羚城”独具特色的高原文化,其中甘南云端羚城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青稞系列农特产品就是其中之一。
青稞,禾本科大麦属的一种禾谷类作物,因其内外颖壳分离,籽粒裸露,故又称裸大麦、元麦、米大麦。在气温较低的环境下,更有利于青稞在生长过程中形成高支链淀粉、膳食纤维和β-葡聚糖等养分形成,所以青稞生长在高原。据有关资料介绍,青稞是世界上麦类作物中β-葡聚糖含量最高的作物,其β-葡聚糖的平均含量为6.57%-8.6%,是小麦平均含量的50倍。
合作市地处高原,青稞是当地农牧民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甘南云端羚城创始人尕旦木草,出生在合作市佐盖曼玛镇克莫村,从小跟随父亲一起种植、收割青稞,对青稞的种类产品、食用方法相当了解。2020年,尕旦木草首次向农牧民收购青稞。每年,她从卡加曼乡、勒秀镇等村镇378户农牧民家收购25余吨青稞,南木卡桑吉家就是她收购对象中的一户。
从小母亲告诉尕旦木草,藏族的先辈们代代相传,收获了的青稞吃不完一定要储存下来,要不然等到饥荒的时候要挨饿。在尕旦木草的记忆中,从祖父到父母这一代,家里面的青稞永远都没有吃完过。日子久了,堆在家里面的青稞总能把储藏室填得满满当当,人吃不下、牲口吃不完,卖又卖不上好价格。一年累积一年,放在家里有些都发霉了。因此,尕旦木草有了创办甘南云端羚城这个以青稞系列为原材料生产高原农牧特色产品的想法。
2020年初,尕旦木草开始思考如何增加青稞产品的多样性、提升产品附加值上。“我们的第一想法就是提升青稞的附加值,让高原青稞走出大山。”尕旦木草告诉记者,要提升青稞的附加值,最重要的是对青稞进行再加工。当年,甘南州科技局邀请全国大麦青稞农学专家到合作市,对如何提升青稞产品的附加值进行了培训。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实践?这成了尕旦木草心里的“头等大事”。
从2019年末到2021年初,这段经历时至今日都令尕旦木草刻骨铭心,“就是无数次的启动—研发—失败—再启动。”用尕旦木草的话说,“像我们这种西北高原的小企业家都是实干家”。在尕旦木草的回忆中,这样循环失败的经历前前后后7次,“每次研发要投产2吨以上的青稞,还有包装费、设计费等,光投入产品研发的费用就100多万元。”
“目前,我们研发的青稞系列产品有青稞谷物燕麦片、青稞麦片、青稞茶、青稞米,还有正在研发的青稞挂面。”经历多次失败的尕旦木草,在2021年8月得到了回报。生产线一头链接农户家收集的青稞,一头链接加工后的青稞产品……她走出一条集收购、研发、加工、销售、营销为主线的“加工厂+平台+合作社+农户”的“4+”可持续化合作发展道路。
走进尕旦木草的甘南云端羚城青稞工作室,白青稞、花青稞、黑青稞、紫青稞等品种的青稞谷物琳琅满目。尕旦木草说,目前甘南云端羚城的青稞产品在滨海新区塘沽街道、大港街道、泰达街道、汉沽街道、开发区、天津港等地有16家销售点。在今年的滨羚双城推介会上,甘南云端羚城还与滨城企业签订一笔200万元,一笔300万元的订购意向合同。
尕旦木草的青稞产品走出甘南,来到滨海。
青稞产业的附加值提高了,当地的青稞收购价也水涨船高。据了解,以前合作市的青稞市场价每斤1.5—1.8元,如今已达2.5—3元,农牧民的种植和出售意愿也随之增强。“去年我们家青稞卖了4万多元。”南木卡桑吉算了一笔账,每亩地能产400斤左右的青稞,家里的10亩地,每年能产4000斤左右青稞,收入非常可观。
“青稞在过去只是作为我们高原本地的粮食作物,自给自足。有了青稞的衍生产品极大地推动了青稞产业的发展,也增加了农牧民群众的收入。”合作市投资与合作交流局局长赵淑婷在今年滨羚双城推介会上说。
南木卡桑吉家青稞的经历只是高原青稞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特产到商品,高原青稞产业依托零污染、零添加、零重金属、零农药残留、零化学合成物质,走出了一条绿色健康的产业发展之路,绿色、有机、无公害的高原优质青稞正走出甘肃、奔向天津,畅销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