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请更新您的浏览器!
甘肃,历来是兵家相争之地。在甘肃出土的诸多文物中,古兵器的数量占有一定比重,形制也较为特殊。它们历经风雨沧桑,却偶露锋芒,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当年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
剑来
剑,古之圣品,至尊至贵,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其“开双刃身直头尖,横竖可伤人,击刺可透甲。凶险异常,生而为杀”。在我国,对于青铜剑的铸造记载,始于商代。当时的剑身一般较短,形状就像柳树的叶子,做工较为粗糙。春秋晚期以后,青铜剑的制作逐渐成熟,此时的青铜剑,剑身普遍被加长到五六十厘米。一把青铜剑主要由剑身和剑茎两部分组成,所谓剑“茎”就是剑的把手。在剑茎和剑身之间还有一块凸起来的隔板,叫做“格”。
竹节柄青铜剑·汉代·酒泉市博物馆藏
此剑长42厘米,宽4厘米,重338克。由剑身、剑格、剑柄组成。剑身扁平,长锷,双面开刃,刃部锋利,上端略收,一字格,竹节型剑柄,剑首呈圆盘状。
镂空鞘青铜短剑·西周·灵台县白草坡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
此剑通长24.3厘米,鞘长18.7厘米,宽10.5厘米,其中柄长5.7厘米,最宽处3.4厘米,重1250克。鞘以回环缠绕的镂空蟠蛇纹构成,蛇身上有阴刻浅槽,钝三角形蛇头,双目凸起,鞘口两侧各有小犀牛一只。剑茎平直,剑身若韭叶形,剑身脊铸窃曲纹。
钺征
钺本是一种武器,到了青铜时代,它的象征意义已经远超实用意义。在甲骨文和金文里面“戉”(yuè)字与“王”字有不少联系。甲骨文中“王”字看上去与斧钺形象相似,所以有了“斧钺”象征“王权”的说法。其次,古代天子将斧钺赐给诸侯或大臣,就是授予他们征战杀伐的权力,也就是授予兵权。总之,无论是用作武器,还是王权、兵权的象征,钺在古代都可谓是权力的化身。
玉钺·青铜时代·阳关博物馆藏
此玉钺为青玉质,近似梯形,琢磨精细,身中有一大圆穿,刃部较狭,肩部二小孔,用于缚柲,为象征性礼仪兵器。
虎纹铜钺·西周·灵台县白草坡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
此铜钺长23.5厘米。整体似半环,铸猛虎纹,虎背为刃。尾下有短胡两穿,尾、双爪上铸凹槽,虎首下弯,张口含銎,露牙睁目,领内有一圆形穿孔。
戟出
《说文》:“戟,有枝兵也”。戟是古代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兵器,它集戈、矛两种兵器优点于一身。戟柲前安置直刃,旁边枝生横刃,可钩、可啄、可刺、可割,一身兼四用,杀伤力比戈和矛都要强,在古代冷兵器战争中曾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
执戟铜骑士·汉代·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
这组铜像马高39.3厘米,长34.94厘米,由骑士、戟、马、鞍组成。骑士跨坐在马鞍上,戴巾帻,穿交领服,左手持辔,右手举戟。骑士的五官、马的眼、耳、口、鼻和鬃毛,均以朱红、粉白和墨线点绘。马背上附马鞍,沿边有环。鞍下马身有荐,粉底朱彩。
头形銎(qióng)青铜戟·西周·灵台县白草坡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
此青铜戟高25.5厘米,宽23厘米。人头形,颈部有椭圆形浅銎,援基饰一牛首,阴刻牛头形徽识。人头浓眉巨目,披头卷须,腮部有纹饰。
矛攻
枪的前身被称为矛。矛是一种用于直刺和扎挑的长柄格斗兵器,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流行于商至汉代,是我国古代兵器史上使用最久的一种兵器,到两晋时期逐渐被枪所替代。
执矛铜骑士·汉代·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
此铜像马高39厘米,长33.5厘米,俑高27.7厘米。由骑士、矛、马、鞍组成。骑士跨鞍骑于马背,右手持矛。骑士的五官,马的眼、耳、口、鼻和鬃毛,均以朱红、粉白和墨线点绘。马仰首翘尾,四足伫立呈嘶鸣状。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后,长矛逐渐成为骑兵和步兵的主要格斗兵器,尤其成为骑兵专用的一种兵器。
鋄(jiǎn)金银铁矛·战国晚期·马家塬遗址出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此矛通长26.5厘米、筒径3.1厘米、刃宽4.5厘米,柳叶形,锋刃,中起脊。筒部金银箔上镂刻三组三角卷云纹图案,矛身金银箔上镂刻出树形图案。该矛的发现,将中国的“鋄金银”工艺出现年代提早了八百年。(文字、视频、海报:宋昱静 资料来源:甘肃省博物馆 酒泉市博物馆 阳关博物馆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