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甘肃武威:“星星之火”进田间 “科技之花”遍陇原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园艺技术工作站农艺师陈立宏(左二)为农业生产“上门问诊”。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颉满斌 通讯员 包雨纯 吴积文
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农家小院、养殖棚舍还是温室大棚、生产车间还是医疗机构……活跃在甘肃武威基层一线的658名科技特派员如同点点“科技星火”。他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架起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桥梁,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打通了科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11月15日,记者从武威市科技局了解到,今年以来,武威市围绕“8+N”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凝聚科技特派员、国家“三区”科技人才队伍力量,精心组织科技特派员专家小分队开展“进百企入千户”科技服务活动,着力在抓落实、破难题、见实效上聚力用劲,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助农增收的“土专家”
山西姑娘董伟,是武威有名的“羊专家”。
2014年7月,董伟通过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的方式,来到武威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院动物卫生研究所工作。在武威工作9年,她从刚开始大家口中的“小董”,渐渐成了养殖户交口称赞的“董专家”。
“在武威市民勤县开展小尾寒羊品种改良研究和湖寒杂交肉羊生产性能测定研究时,每隔4小时就要给羊挤奶称重,还要收集羊尿、羊粪、瘤胃液。”董伟说,“虽然累,但这就是搞科研的意义,铆足了劲、用心钻研总会有收获。”
这些年,董伟和同事开展了湖寒杂交肉羊改良、湖羊新品系选育等一系列试验,并将成果在武威各试验点推广。在她服务的民勤县中信牧业养殖合作社,羔羊成活率提高到93%。由她研究编制的肉羊养殖集成技术、羊布鲁氏菌防控净化技术、羊痘疫病综合防控技术等7项技术手册,也已在武威全市养羊小区、规模养殖场和散养户中推广应用。
“我想把自己掌握的技术传授给养殖户,提高他们养羊的水平和效益,帮助乡亲们致富增收,让当地养殖业开出科技之花,结出产业振兴硕果。”董伟语气笃定。
和董伟一样,跨越山河来到武威、扎根武威、服务武威“三农”事业的还有武威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植保植检站副站长李平。
记者见到李平时,他正在城郊的一片农田里查看玉米叶上是否存在病斑。
2013年,李平离开家乡陕西来到武威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从此,这个憨直的陕西汉子心中便多了一份责任与担当——把武威乡亲们的庄稼保护好。为了这个信念,入职10年来,他的足迹遍布武威三县一区,无论酷暑还是寒冬,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总有他骑着摩托车穿梭的身影。
他带头组织植保技术人员分作物、分区域在栽培管理关键期及时开展病虫疫情监测调查与防控技术指导,每年调查采集植物病虫样本600余份,检疫检验覆盖率达100%;围绕粮食安全、生物安全及农药科学安全使用,大力宣传《植物检疫条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等,为广大农户和农民合作社提供田间技术指导。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不少农民成了农业生产方面的“土专家”。
科技政策的宣传员
武威市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从产业发展规划指导、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全产业链技术服务等方面提供服务支撑,开展“进百企入千户”科技服务活动777场,印发各类产业关键技术培训手册9700余册,培训农牧民6.9万人次;充分发挥“武威科特派”公众服务平台作用,组建各产业微信群,搭起生产一线群众与专家在线沟通的桥梁,实现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
2013年以来,武威市古浪县大力实施黄花滩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先后在黄花滩修建13个移民新村,搬迁南部山区群众6.24万人。作为科技特派员,古浪县园艺技术工作站农艺师陈立宏的重要任务是引导搬迁群众发展舍饲养殖、日光温室等为主的设施农业产业。
“对于这些过去在山区靠天吃饭、种旱田的农户来说,他们只是在电视上见过日光温室、蔬菜大棚。如何建棚、如何定植、如何浇灌,这都是我们要帮助解决的问题。”陈立宏告诉记者。
每到温室种植关键期,陈立宏都坚持逐棚逐户进行技术指导,尽力解答农户在蔬菜栽培生产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现场教完,再发个微信或写个纸条叮嘱一番已成了他的习惯。黄花滩移民区的6500多座温室大棚,每一座他都走了无数遍。
多年来,他通过专题讲座、现场指导、微信视频等方式,培育了一大批有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技术骨干,引进40余个优良蔬菜新品种,推广21项综合配套技术,把戈壁荒漠变成了优质高产的蔬菜生产基地,让搬迁群众有产业、能致富、稳得住。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科技送到基层去。“三农”事业发展的绚丽画卷日新月异,科技特派员为“农”为“科”的初心始终不变。
如今,科技特派员把科技创新的“星星之火”播撒到田间地头。开出的“科技之花”,为武威市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