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中山篆艺术发展的新推进

来源/ 石家庄日报 作者/ 时间/2023-12-05 16:25:31

□翟万益

河北教育出版社同时推出《典籍中山》《中山篆扩展字编》两部著作,对研究中山国的历史和艺术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典籍中山》一书作者把能够看到的关于中山国的典籍材料按照时间顺序编排到一起,为深入研究中山国的历史提供了翔实的史料,为今后的深度研究提供了方便。当我们把中山三器文字放在相近时期各诸侯国的金文系列中加以比较研究,就会感受到非常明显的时代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青铜礼器的制作越来越精细化,器形和纹饰愈加精美,为配合这样一种空间上的变化,文字也由原来的粗粝拙朴向精细美观改进。这种适应性变化成为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制作的整体发展方向。在中华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诸侯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碰撞,直接影响到了青铜制作文化,这些可以在这一时期出土的青铜器皿的比较研究中得出明确的结论。我们还可以大胆设想,作为建国两百多年的一个诸侯国,青铜制作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在两百多年的国家建设中,仅仅制作三件鸿篇巨作文字的青铜礼器,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作为一个有强大军事和经济实力的国家,必然有青铜制作机构和青铜制作管理机构,这种设置是立国之根本,而不是一种摆设。有了这样配套的机构,它们会根据国家源源不断的需求,长年累月地进行生产制造。兵器的制作,肯定以累万计,礼器的制作也应千百件计,这种推断是显而易见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等待地下文物的出现,证实我们的判断只是时间的问题。

但是,我们的研究和开发不能等待全部地下文物都出土了再来进行,《中山篆扩展字编》就是作者焦清亮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一项开创性工作。这项工作实际花去了六年光阴,而编辑工作开展之前,作者的准备工作是十分漫长的。随着对中山篆书文字的研究与实际应用工作的不断展开,作者会自觉意识到扩编中山国篆书文字的必要性,一个编辑构想就提上了日程。我们知道,中山三器共有文字1100多个,单字505个,重文占到一半,这个文字数量,会为扩编带来不大不小的困难。我们说困难不大,是因为我们已经有了505字的现有材料,占《说文解字》字头的十分之一弱,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文字,找到基本的部首偏旁对应,为制造未有文字提供方便。六国文字的大量发现,成为一个切实的参照,《说文解字》又是一个完整的底片,这些均为扩编提供了便利条件。作者遇到的一个大的困难就是中山篆风格的化合生成问题。我们接触中山篆,明显感觉到它和其他篆书风格不同。与“说文”相比较,其字形结构明显拉长,字脚舒展,中心上移。这种上移又有着多变性。对独体字而言,中心上提,对左右并列结构组合而成的文字,二者的中心各自为政,并非平齐,而是在变化中达到一种平衡,上下叠加的结构,中心向上提起。这种随形随时变易的结构特点,在风格形成中是作者掌握的难中之难。和谐表现,自觉贴近风格内涵,成为学术和艺术的双重难点。在这个难点上,需要作者精准体味原作的精神实质,做一种创造性的转移,使审美主体从感受上得到高度认可,有朝一日,地下材料更多出土,更可印证扩编文字的形神毕肖。好在作者长期浸淫在中山篆书法创作与古文字的比较研究之中,这种深度的思考与长期的创作实践,为编辑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作为一名中山篆书法家,他长期致力于对中山篆的精神气质的高度复现,这种主调奠定了编辑工作的完美基础。打破中山篆字数制约的瓶颈,弥补中山篆文字之不足,是学术和艺术的双重推进,通过这种努力,我们可以向其他书体风格平移发展,促进中国书法艺术更快更好地提升。

学术的研究没有终点,艺术的发展永远在路上。通过扩编工作,我们的时代为中山篆的发展铺筑了一条通途,作为作者,应该思考一系列的新问题,有了这个坚实的基础,下一步的工作,可以是中山篆的风格多元化的问题。这个发展的空间还可以无限广阔,在这条高速公路上,我们可以驰骋一队队车辆,呈现一幕幕景观,通过中山篆的创作,使书法百花苑争奇斗艳,美不胜收。通过一个时段的创作实践,一定会有更多的书家参与到中山篆的书写中来,形成一个比较大的群体。如此,中山篆的风格就会发生裂变。有了队伍,我们就可以举办专题展,坚持一定时段,这批作者的风格成熟了,就可以让他们来一道做扩编的工作,真正达到多风格立体化的效果,使中山篆的水平攀升到一个高峰。

六十多年岁月,很多时间都是与字典打交道,感到字书应该充分发挥仓库的作用,不应该具备展厅的功能,就是以最小的空间装下最大的容量。我想《中山篆扩展字编》在再版时是否能由32开改为小16开,这样就由两本书变成一本书,改变排版模式为竖式右开,由《说文解字》体例变成拼音体例,以提高检索速度,增加一个拼音检字表,更好地适应当代学人的习惯。内中七千多次重复使用的词语,用一个代号,将来请十个书家写不同风格的字,也是用一个作者姓的拼音声母就可以了,上海书店的《书法字典》是一个范例,通过再版扩大风格容量,减小字典体量,减少过多留白,紧缩文字间距,便于检索,从编辑角度做到完美无瑕,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品。

  (作者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