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张存良:丹青绘故乡 翰墨传家风

来源/ 甘肃农民报 作者/ 时间/2023-12-08 10:59:04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杨诗卉

临近傍晚,临洮县存良手抓城迎来客流高峰,店内食客熙熙攘攘,服务员穿梭其中。当食客流连于各色美食时,未曾注意到存良手抓城内还有另一层巧思——从墙上的装饰画到餐具的包装袋,都有精美的书画元素。

山间流淌的溪水,深谷密林中的飞鸟,高唱牧歌的西北汉子……这些书画作品充满着乡土生活气息,画面构图雄浑、线条细腻、着色大胆、气势磅礴,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与美的享受。

这些创作与巧思均出自老板张存良和他的家人们。

张存良出生于1962年,虽然年近花甲,但依然步履矫健、目光炯炯、精神矍铄。

张存良正在画画。

从生活故乡到精神原乡

张存良,定西市临洮县洛家窑村人。

洛家窑村地处临洮与康乐两县交界处,交通不便,边远偏僻,自然条件比较差。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张存良从小就练就了吃苦耐劳、勇于拼搏、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

孩童时代的张存良就喜欢画画。他就地取材,家中烧灶火时,就用烧火棍在地上画;放羊闲暇时,他用树枝在山坡上画。农村的牛、羊、马、鸡、兔、鸭成为他不花钱的模特;大山、树林、泉水成了他天然的景色;小土屋、篱笆墙、水磨坊成了他身边自然的素材。洛家窑的山山水水,沟沟洼洼,村庄院落,家禽飞鸟,在张存良的眼里都是有情感的,都是他创作画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如今,翻阅欣赏张存良的一幅幅作品,能感受到在他的心中有一个坐标,这就是养育了他的故乡,他所有作品都是围绕着这个坐标而展开。心连故乡是他作品的主旋律,情深意浓、笔法细腻、着色独特、构图新颖是他作品的显著特色。

从老板到画家

1996年,张存良不得不把画画的奢望装进行囊,把艺术的梦想藏在心里,和妻子高冬梅走出洛家窑,去临洮县城做起了小本生意开办手抓羊肉店。铺面由小到大,经验由少到多,他靠着诚实守信、热情服务坚持下来了。现已成为临洮餐饮界的一个知名品牌。

张存良也从当年那个虎头虎脑、无惧无畏、敢拼敢冲的小伙子,成功地在临洮县城站稳了脚跟。

多年来,不论生意再忙张存良也一直挂念心中的梦想。一有闲暇时间,他就刻苦自学,潜心研究中国画。

2012年至2019年,为了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艺术造诣,张存良夫妻俩负笈进京,拜名师学画。

长达7年多的时间里。他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高级研修班,荣宝斋画院中国画高级研修班,中国人民大学画院中国书画课题班进修。妻子高冬梅在做饭洗衣之余,也和张存良一起学画画。

一次,他俩去北京郊区写生,巧遇著名画家、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范扬带学员写生。范扬看了高冬梅的画觉得非常新奇,欣赏的同时,欣然为其画题字。

自此,张存良便开始在画笔中探索,勤勤恳恳,在人生的空白处找寻画画,也重新定义着自己。

在大师们的亲自指导下,张存良的艺术水平突飞猛进,作品也频频亮相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展览上。他的中国画《相依》《清风徐来》《禅之夜色》等,分别在国家级、省级画展中入选。2017年,张存良加入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工笔画学会,成为甘肃少数民族农民画家中的佼佼者。

“画中包含着人生的酸甜苦辣,灵感也源于生活,画画时要理解其中精神内涵,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模仿。”张存良对于画画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

从一个人到全家人

中国画含蓄、凝重、借景传情、画以载道。而张存良也将这种传统和审美观念传递给了家人。如今,一个大家庭几乎所有成员身上都有一股文人素质,画家基因。

妻子高冬梅的作品《陶》在市女性美术作品展中获优秀奖;大儿子张文龙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临帖学书;三个儿媳的作品潇洒、飘逸,洋溢着一种盎然生机、蓬勃朝气,还有一种女性的温柔与细腻,在省、市、县美展中获奖;孙辈们小小年纪就已展露书画天赋,在学校书画比赛中屡屡获奖。

“通过画画这种兴趣爱好,全家人更加紧密地聚集到一起。我们一家人把画画作为一种缘分,共同商讨、共同提高,在这种气氛中,家中三代人也不断地探究书画之路。”张存良说。

墨香溢出家庭,同时也飘进了校园。

从2018年开始,张存良就在母校临洮中学举办“存良杯”师生书写大赛,每次有超千名师生参加。“希望孩子们通过书写毛笔字,能更真实深刻地体会到文化的传承,其次,通过坚持书写,对文字的认识、对审美的提高、对心性的修养,都有非常大的好处。”张存良说。

  谈及未来,张存良充满期待,“希望接下来用三到四年的时间,家中的成员每人可以绘制三到五十幅精品,到时候全家人的作品可以一起展出。”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