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国勇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招商引资的“风向标”“强磁场”“催化剂”,其建设成效直接决定招商引资的质效。今年以来,甘肃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和“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行动”,锚定“西部领先、全国靠前”目标,将营商环境建设作为发展的“生命线工程”来抓,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思路,推行了一系列符合省情的招商引资政策,大力改善营商环境,激发招商引资活力,引进项目的数量和投资额均呈现出规模持续扩大的趋势,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推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据统计,2023年前三季度,全省共实施新建续建省外招商引资项目3961个,到位资金4938.86亿元,同比增长50.74%;共新签约项目2874个,总金额8713.18亿元,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其中,引进10亿元以上大项目197个,签约额4589亿元,同比增长14.94%,占签约总额的52.67%;成功引进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华能集团、中国铝业集团、中国医药集团、中车集团、海螺水泥、水发集团、特变电工、正泰集团、天能控股集团等“三个500强”企业83家,签约项目232个,签约总额1955.96亿元,同比增长24.52%,占签约总额的22.44%,“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成效显著。省级领导先后带队赴厦门、港澳、上海、杭州、重庆、北京、石家庄、乌鲁木齐、成都、长沙等地专题招商推介,共签约合同项目177个,签约金额958.32亿元;各市州、兰州新区、各链长执行部门和县区主要负责人带头谋招商、跑企业、找项目,累计“走出去”考察推介2809次、“请进来”招商对接3150次,招商推介频次多成果丰硕。
今年以来,甘肃招商引资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营商软硬环境的限制及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还存在着一些短板弱项,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以完善和提高。
建立健全营商环境评价制度。目前,甘肃省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和评价制度的缺失,已经严重影响到全省经济的发展质量和速度。为促进全省招商引资质量不断提升,有必要设置营商环境评价机制,围绕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要求,构建可以对标和对接国际和省外经济体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定期公布评价结果,将评价成果作为改善营商环境、开展招商引资等经济活动的重要决策参考,促使招商引资各项工作更加清晰明确,企业投资项目更加合理有效,政府政策措施更加精准务实,努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切实推动营商环境大优化。一是要把设施现代化作为先手棋和重头戏,打造便捷的立体交通体系、清洁的能源体系、稳定快捷的信息网、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科学高效的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体系,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备、支撑有力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二是要大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创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增强招商引资优势,提升营商软环境的吸引力,并带动人才、资金、技术等战略性要素在省内特别是重点开发区域的集聚。
着力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赢得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立足甘肃省资源环境约束较强、技术进步贡献率不高的现实,要着力增强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力,促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形成,以优势产业提升竞争优势,紧跟前沿性、适用性技术,积极培育技术先进、需求弹性较高、市场潜力较大、资源环境友好的战略性产业,重点引进符合我省优势产业、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头部企业、领先企业,加强在新技术、新业态和新产业方面的招商项目设计谋划。
优化完善创新招商引资体制机制。做好新形势下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建设是关键。要强化全流程协同推进,理顺体制机制,坚持专班推进,重视项目布局,加强工作调度,确保项目生成“准”、引进“好”、推进“快”、保障“优”。要建立“讲诚信、重践诺、守信用”长效机制,做到办事“零障碍”、对待“零差别”、问题“零容忍”、交往“零梗阻”。要建立健全招商引资谋划、推介、落地、奖励等全链条工作机制,探索设立招商引资专家或机构服务制度,强化全生命周期服务,树立“永远不和企业说不”的意识,做好“一条龙”“套餐式”“送上门”服务。要强化全链条考核评估,优化考核内容,重视结果运用,激励干部作为,有力助推招商引资工作。
作者为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