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肃王遗珍:见证兰州厚重的历史文化

来源/ 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作者/ 时间/2023-12-13 09:18:44

原标题:肃王遗珍:见证兰州厚重的历史文化

兰州古称金城,是“控扼冲要、道通西域”的丝路要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进程的见证地,历史文化厚重,文物遗存丰富。本期《金城遗珍》栏目聚焦现存于我市的多处肃王遗珍,重温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建文元年肃王府由甘州迁兰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加强君权,分封诸子,以巩固朱家王朝。“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以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封爵,分镇诸国”。从洪武三年(1370年)始,明太祖朱元璋先后将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侄孙分封到全国各地,以拱卫中央皇权。秦、晋、燕、代、肃、辽、庆、韩、谷等九王被分到北边沿长城的重要边塞地区,“藩王守边”,以防蒙元势力,位高权重,甚至拥有兵权。其中,肃王后来对兰州发展影响重大。

据《明史》载,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太祖朱元璋封庶十四子朱楧(1376-1419年)为汉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楧奉太祖之命,“偕卫、谷、庆、岷五王练兵临清”。洪武二十五年,改封为肃王,镇御甘肃地方。洪武二十六年,“命驻平凉”。“二十八年(1395年)始就藩甘州(今张掖)”。肃王朱楧是防止北元入侵的第一线塞王之一,统领陕西行都司所属的甘州前、后、中、左、右五护卫军务。同时,王府又设立自成系统的官属及护卫军,实力比较强,地位比较重要。肃王每年秋天都要统兵巡边,练兵习武,称为“肃清沙漠”。

建文元年(1399年),肃王朱楧请求内迁被批准,肃王府由甘州迁兰,建文帝派曹国公李景隆到兰州,按“下天子一等”规格修筑肃府,迁出县衙,大兴土木,修建王府宫殿、园囿,同年肃王带领王府官员、甘州中户卫官兵、家属随从等人员正式移藩兰州,此后历代肃王皆坐镇兰州。

肃王府——兰州最辉煌的建筑群

肃王府迁兰,是明代兰州地方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明代藩王的特权主要体现在典章礼仪、文物制度、经济待遇上。肃王对兰州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建设、经济、文化上,特别是兰州城市面貌因其发生了巨大改变。

建成的肃王府是当时兰州最辉煌的建筑群,新建的王府城高二丈有余,周长三里之围,坐北朝南。从南至北,沿中轴线依次建有仪门、棂星门、承运门、承运殿、存心殿、东西王宫、后花园、北城墙上有拂云楼,庄严宏伟,凸显藩王气派。王府东侧建有凝熙园,园内建有假山,栽种树木花草,幽雅别致。清代,先后成为甘肃巡抚署、陕甘总督署,民国时成为甘肃督军府、甘肃省政府,现为甘肃省人民政府所在地。

肃王府为明代兰州城市核心,围绕此核心,南门外的南面和东西两侧的大街成为最繁华的商业和文化区,城南和河北的白塔山建筑群及城内的寺庙宫观得到修缮,莲荡池北开浚,营造技术由王宫传入民间,形成大片古民居群。捐赠支持地方一批大型工程,如修筑兰州城墙、修建城内外官道、水利灌溉、修葺寺庙道观学宫等。明代兰州城市自秦设榆中县以来第一次得到迅速发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推动兰州文化发展繁荣

肃王在兰州、临洮等地广置田地耕种,资助修建溥惠渠,创建大量店铺、水磨、船磨、煤洞、琉璃瓷窑等经济产业,给兰州引进了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煤矿开采、琉璃制造等生产技术,直接推动了兰州经济的进步。

同时,兰州自古位于边陲,长期民族纷争与战争袭扰,始终未形成稳定的士人群体,直到明肃王迁兰,这种状况才彻底得到改变。由于明朝宗室政治上受到严厉管束,所以他们逐渐远离政治,把精神的寄托放到了文化艺术修养方面。肃王有才,历代肃王都留下了许多诗文作品,随迁众多江南人士中更多满腹才华之士,他们收徒授业,促使兰州文教大兴,成就了黄谏、段坚、聊让、彭泽、段续等闻名全国的一批人才,最终形成士人群体,极大推动了兰州文化的发展繁荣。

据统计,明代兰州士人所著各种著作达72种之多。历代肃王笃信宗教,礼佛重道,并积极参与营建与修缮寺庙道观,创建或出资修建金天观、玄妙观、普照寺、白衣寺、崇庆寺等,资助修建五泉山寺院等,促使兰州儒家文化昌盛发达,佛道等各派文化兴盛。

肃王府迁兰后,兰州特有的民情风俗开始稳定形成。明之前,“民俗质朴,尚武务农”,明之后,有“南士风”,“以农为本,以士为尚”,天地君亲师五尊和天地人合一观念渐成主流,社会交往礼仪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人们的居住、出行、服饰、饮食、婚丧、从业等方面都受到很大影响改变。

金天观——明朝甘肃道教中心

说到历代肃王时期遗留下的珍贵文物建筑,首先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天观。该建筑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雷坛河西侧西津东路3号,明惠帝建文二年(1400年)肃庄王朱楧为避藩王割据之嫌和精神文化需要而建,明、清两朝屡次修缮、增建。建筑群规模宏大,坐北向南,占地面积57.9亩,整个古建筑群历史风貌及布局保存基本完整,单体建筑保存较好。

金天观建成后,肃王朱楧延请武当山张三丰弟子玉虚宫道人孙碧云为第一任金天观主持,在肃王支持下,孙碧云、王叵性等先后受聘主持金天观,接引徒众,讲经论道,传播崇尚清虚自然的教旨教义,开启兰州道教新风,对当地及周边地区产生了很大影响,金天观成为明朝甘肃道教中心。

  明肃王墓——黄家庄村的“小十三陵”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肃王墓位于榆中县金崖镇黄家庄村,北依平顶峰,南临苑川河。据文献记载,自明永乐初至崇祯末,共葬有肃庄王、康王、简王、恭王、靖王、定王、昭王、怀王、懿王、肃王朱识鋐10位藩王和多位妃子、夫人,占地面积约1102000平方米,素有小十三陵之称。

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明肃宪王墓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果园镇。该墓为砖石墓,早年被盗,殉葬品已散失。现墓室保存完好,由甬道、前后室及左右耳室组成。陵园尚有残缺的黄土夯筑的内外宫墙存在。

 白衣寺塔及白衣菩萨大殿

白衣寺塔(多子塔)和白衣寺大殿(白衣菩萨大殿),位于兰州市博物馆院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明朝白衣寺遗存。白衣寺,始建于明初,明万历、崇祯及清道光、咸丰年间多次修缮。白衣寺原有山门、土地祠、珈蓝祠、白衣菩萨殿、多子塔、送子将军祠、旃檀神王祠、送子催生三慈母宫、眼光痘疹三慈母宫、文昌阁等建筑,现仅存多子塔和白衣菩萨殿。

多子塔为八角十三层实心砖塔,1987年维修时,在塔刹内及顶层塔身中起出一批珍贵文物。白衣菩萨殿,因殿内原挂有白衣大士观世音菩萨画像而得名,属于白衣寺早期建筑。

 肃本淳化阁帖:

  我国书法艺术的一座宝库

淳化阁帖是北宋王朝编印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大型书艺法帖,集宋朝以前书法艺术之大成,印数不多且刻版毁于火,流传帖本量少,十分珍贵。明王朝建立之后,朱元璋赐其第14子朱楧一部宋初拓印本淳化阁帖。肃王府一直视此帖为传代之宝,秘不示人。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第八代肃王朱绅尧延请著名金石摹刻专家温如玉、张应召,采用陕西富平所产质量特优的铜磐石摹刻,历时七载,完成两面刻文的帖石共144块。摹刻工作尚未全部完成,朱绅尧即已去世,其子末代肃王朱识鋐完成最后工作。这套刻石是现今尚存最早、质量最好、保存最完整的一部淳化阁帖刻石,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帖石逼真地再现了包括王羲之、王献之、张芝、钟繇、索靖及欧、褚、颜、柳诸家在内的宋以前历代书法巨匠的精品,堪称我国书法艺术的一座宝库。

  此外,永乐之后历代肃王不能参与政治,故潜心宗教和诗文书画。如庄王所撰《金天观铭记》文采斐然,靖王著有《沧浪亭集》,昭王著有《星海诗集》,怀王遗有狂草诗碑(碧血碑),宪王刊印《大藏经》,宪王与其子末代肃王聘请名匠摹刻宋代拓本《淳化阁帖》,末代肃王朱识鋐草书力作《千字文》功力深厚。(首席记者 李超 图由兰州市文保中心提供)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