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睿君
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省卫生健康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把抢救生命作为抗震救灾的首要任务,组织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工作人员紧急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全力做好灾区伤员救治、卫生防疫、心理疏导等工作。
各省级医疗卫生系统闻令而动,迅速组织成立以重症、急诊、骨科、普外、神外等专业为主的医疗救援和卫生防疫队伍,星夜驰援临夏州及积石山县,在国家专家组的指导下,省、州、县医护人员全力以赴、并肩作战,最大限度保障灾区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张磊:带领团队 悉心救治伤员
地震发生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张磊接到医院通知,便带领兰大一院医疗救援队共计16名成员奔赴积石山县大河家镇。
19日清晨6时,医疗救援队抵达大河家镇。张磊及团队成员与甘肃省野外流动医院医护人员一道,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对轻伤群众现场进行检查、治疗,对伤势较重群众进行转运救治。
当天中午,按照省卫生健康委安排,兰大一院医疗救援队转战临夏州人民医院开展工作。在国家专家组的指导下,张磊和同事们联合州级医院的医护人员,为每名患者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悉心救治每一位受伤群众。
12月25日,张磊被任命为省级专家组组长。除了完成日常诊疗工作外,他每天还要在临夏州中医医院、临夏市医院及临夏七医院开展巡诊工作。张磊说:“现在,州级医院住院的所有伤者,都是我肩头沉甸甸的责任。”
连日来,让张磊最高兴的事,就是看到一个个受伤群众康复出院。
刘建军:发挥优势 减轻伤者病痛
地震发生后,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刘建军,带领由医院10人组成的医疗救援队赶赴积石山县人民医院,并接管了四肢骨折和外伤患者较多的病区开展工作。
会诊、查房、治疗、手术……刘建军整日忙得不可开交。他带领团队严格执行“一人一策,精准治疗”的总体要求,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注重整体观、辨证论治,全力开展受伤群众救治工作。
“病区所有伤者,都是由我们和积石山县人民医院医务人员共同施治。针对多发性骨折、四肢骨折及软组织损伤等患者,我们均按照‘早诊断、早复位、早固定’的救治思路,采用中医正骨、消定膏外敷、损伤胶囊内服等中医特色疗法,收到良好诊疗效果。”他说。
经过几天悉心治疗,目前,病区轻伤患者已治愈出院,伤势稍重患者也已接受有效救治,正进一步康复中。看到越来越多的受伤群众日渐康复,刘建军也稍稍松了一口气。
连日来,刘建军还带队在大河家镇大河村、康吊村安置点,重点询问有基础疾病群众的健康状况,免费发放相关药品,宣传普及灾后防病知识。“哪里有患者需要,我们就将奔赴哪里。”刘建军说。
姚进喜:日夜奋战 护航人民健康
地震发生后,省疾控中心集结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甘肃)和国家卫生应急移动防疫中心(甘肃)两支卫生应急队伍,第一时间赶赴积石山县开展灾后卫生防疫工作。
抵达灾区后,作为两支队伍在积石山灾区的协调管理人员,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人、急性传染病防制科副科长姚进喜与临夏州、积石山县疾控工作人员进行对接后,立即奔赴重灾乡镇开展工作。
“我们将省、州、县疾控队伍混编分组,设为消杀组、症状监测组、饮水饮食卫生组等组别,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开展工作。”姚进喜介绍,在国家疾控中心专家指导下,大家每天前往各安置点查看灾后公共卫生状况、传染病报告和症状监测、饮用水质监测等工作,同时针对安置点的生活区、垃圾点、牲畜掩埋点、临时厕所等重点卫生防疫区域进行日常消杀等。
“我白天与同事一起深入各安置点仔细查看和指导防疫工作,晚上回来加班加点,从繁杂数据中发现可能存在的公共卫生风险,最终完成报告。”在疾控一线工作10多年,姚进喜认为,只有认真研判现场形势、掌握具体情况,才能提升报告的准确度和可靠性,成为上级部门统筹开展下一步防疫工作的有力参考。
12月24日,国家与省级疾控中心专家联合,以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对积石山县各乡镇卫生院专干及各安置点防疫人员共计近500人进行培训。作为省级专家,姚进喜围绕传染病报告、症状监测、饮水饮食卫生、健康教育、消毒消杀等内容进行培训,提升了大家的专业能力和水平。他说:“这些天,大家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支援灾区,我也要发挥专业特长,守护好受灾群众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