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新闻记者 武永明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王梓懿 李萍 王宇晨 万及敏
距离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已有15天。
15天的时间里,这个汇聚无数目光的小城每天都发生着感人至深的故事——
有充满速度、力度与温度的迅速反应、有揉进生活日常中的细碎感动、有投射在一张张笑脸上的付出与守护,也有“心往一起想,劲往一处使”的团结互助……
无论是一呼百应的救援,还是争分夺秒的修建……点点滴滴,涓涓汇集,这是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古老基因,也是今天坚不可摧的中国力量。
在这15天里,我们看到了震后这座小城太阳冉冉升起的光辉,孩子们天真的笑脸,感受到了民族大团结的磅礴力量。
12月19日,震后第一天。
一瞬间的地动山摇,让积石山县陷入困境——
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开展搜救,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作出批示,要求全力组织抢险救援、搜救被困人员并救治伤员,尽最大努力减少伤亡。
中央部委第一时间采取紧急措施,统筹调配应急救援物资,紧急拨付专项资金。省委省政府快速反应,各方救援力量凌晨奔赴现场。
省消防救援总队立即调派地震救援专业搜救力量赶赴震中;
省卫生健康委部署兰州各大医院组建医疗队,紧急赶赴震区开展救灾工作;
甘肃省、临夏州迅速组织力量开展抢险救援,并紧急调拨帐篷、折叠床、棉被等救灾物资运抵灾区,全力做好受灾群众救助;
……
12月19日,消防救援人员正在安置点搭建帐篷。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供图
与此同时,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凌晨即派出二十余名记者抵达震区。
在现场我们记录着、见证着:
19日凌晨2时,柳沟乡袁家村村民已被疏散到村委会广场避险,县乡村三级干部正在组织群众搭建帐篷。
19日凌晨3时05分,大河家镇周家村一家五口困在坍塌的屋内,被迅速赶来的救援人员及时救出。
19日凌晨4时20分,积石山县移民初级中学教学楼前的广场有大量学生。地震发生后,该校1956名住校生安全撤离后在中心广场集合,并按班级清点人数,用时不到5分钟。
12月19日上午5时55分,甘肃省人民医院医疗队正在临夏州大河家镇大河村广场进行野外流动医院手术室搭建。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王梓懿 李萍
截至19日9时30分,已累计营救被困人员61人,转移疏散682人;
除了源源不断的物资,19支医疗救援队伍已抵达临夏州、积石山县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共有医护人员386人,救护车99辆;
……
12月19日,救灾物资源源不断抵达救灾现场,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郁婕 田蹊 丁凯 摄
在大河家广场,一顶顶帐篷有序排列,受灾群众搬进帐篷后开始整理物品,爱心企业为受灾群众送上一碗碗热腾腾的牛肉面,这是震后该安置点群众集体吃的第一顿热乎饭。
在大河家小学上学的马明智、马明哲兄弟俩坐在餐桌边大口吸着面,双双笑着说“很香!”
12月20日,震后第二天。
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社会各界救援力量和捐赠物资源源不断涌进灾区,西北小城积石山,被全国人民浓浓的爱包围着。
地震发生后,35岁的平凉男子张枭向单位请假,在当地采购了方便面和矿泉水各30箱,19日晚独自一人驾车从平凉出发,20日上午9点到达积石山县,除了驾驶位置,车厢、后备箱及其他空间都被塞得满满当当。
“我们来了13个人,车上装有吃的、卡钳、千斤顶、电锯,还有一口地锅。我们昨天下午4点从河南出发,全程1500多公里,连夜奔赴甘肃救援。”河南省平舆县红十字山地救援队负责人李先峰一行于20日上午7时到达积石山中学联络点,整装完毕后随即赶到大河家参与救援。
12月20日早晨,住进积石山县大河家镇集中安置点第一晚后,孩子们在帐篷附近玩耍。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王宇晨 王梓懿 李萍
20日下午,大河家广场上给受灾群众供应牛肉面的马外西木告诉记者:“昨天(19日),我们拉来了和好的10袋面和200斤牛肉,保证这里的2000人吃上热饭。今天(20日),我们拉来了和好的40袋面和500斤牛肉,从早到晚免费给集中安置点的群众提供热餐。明天、后天、大后天……我们继续呗!”
包括兰州大学、西北师大、兰州交大在内的全国多所高校启动积石山6.2级地震受灾家庭学生专项困难补助工作,地震受灾家庭学生可申请临时困难补助。
……
20日晚10时,结束采访返回县城时,大河家镇安置点村民马乃比拉住记者的手说:“震后第二天我们就住进帐篷,在安置点有热饭吃,有开水喝,有火炉取暖,有医疗保障,这样强大的救援力量和速度,只有咱中国人才能做到!”
12月21日,震后第三天。
震区临时安置点,受灾群众的日常生活如何?我们一大早驱车实地踏访。
“帐篷是解放军搭的, 床、炉子和我们的一日三餐是解放军提供的, 他们在,我们心里很踏实。”在石塬镇肖红坪村党群服务中心广场上,村民范学忠指着一排排整齐搭建的帐篷说。
掀起一顶帐篷的帘子看到,里面的炉子、床、被子一应俱全,炉子里的火苗烧得正旺,炉盘上的水壶正突突冒着热气,不时有群众拿着水杯来接开水。坐在其中一张床上的范文娟告诉记者:“外面天气这么冷,虽然遭了灾,但能有现在这样的条件,我们很满足!”
“救灾物资运来了,人民子弟兵帮忙搬运。” 村民你一言我一语。
采访结束离开时,正值午饭时间,安置点村民吃的是西红柿炖牛腩、白灼虾和大米饭。
12月21日,积石山县大河家镇梅坡村受灾群众陆续入住活动板房,板房内暖意融融。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丁凯
石塬镇秦阴村是此次地震受灾最严重的村子之一。地震发生后,60岁的秦阴村阴屲坪社社长曹学英被及时赶来的村民从木头和砖头缝隙里救了出来,他双腿虽然受伤但还能坚持走路,左臂抬不起来,他没有去医院检查治疗,而是组织成立3个小组及时救人。
“我是一名党员,在村委会工作了13年,现在是阴屲坪社社长,我不能倒下,要给全体村民树立一个榜样。虽然我们的房子倒塌了,但我们坚信,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我们的明天肯定会更好!”
12月22日,震后第四天。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善良。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将这句话体现得淋漓尽致。
12月22日,走进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安置点,广场一侧,一顶顶爱心餐帐篷有序排列、一口口锅中翻滚起了沸水、一碗碗热汤被顺势舀出……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最能承载甘肃人的乡愁,也为灾区群众带来了最直接的温暖。
“拉面哥”马文俊是土生土长的大河家村人。相较于19日晚上见到他时,眼中的那份坚毅,在这一天明显多了一丝疲惫。但仔细观察,他手中的动作却没有丝毫的迟缓。“不想停,我多动一动,就多几碗面,乡亲们就可以提前吃上热乎乎的饭。”
距离爱心牛肉面帐篷不远处的角落,一口山东口音的汉子正在一口大铁锅前忙碌着,准备着当天的各类菜品。
12月22日,在积石山县刘集乡陶家村临时安置点,人民子弟兵与灾区群众一起包饺子。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
和马文俊一样,疲惫的神情并没有让他的动作有着一丝的迟缓。
“我叫冯祥宇,是山东济宁泗水人。一看到甘肃地震的消息,我就和其他3位志愿者连夜准备了800斤左右的牛肉,花了20个小时跑了近2000公里的路赶来。”
采访的一瞬间,他突然流泪了。记者问他,是累了,还是想家?
他回答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看到四面八方赶来支援的人们聚在一起,我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我的孩子为我感到骄傲。”
不知不觉间,记者想起了一句歌词:“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
爱的定义有很多。一碗碗热乎乎的爱心餐,给出了最好的解释。
12月23日,震后第五天。
带着习近平总书记的牵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赴积石山地震灾区检查指导受灾群众过冬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他说,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做好抗震救灾各项工作,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灾后恢复重建和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紧锣密鼓提上日程。
12月23日,记者在采访途中路过积石山县陶家村安置点,这里已经建设成了一批活动板房,部分群众已经顺利搬入。
“地震发生后,救灾帐篷可以解决一时寒冷。但是放眼更为长期的安置工作,只有抓紧让群众住上‘像样’的活动板房,我们心里才能踏实点。”甘肃建投七建直属公司工程部部长苟雄雄说。
12月23日上午,甘肃建投六建五公司职工正在积石山县刘集乡团结村搭建板房。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占东 摄
苟雄雄表示,12月21日,甘肃建投七建公司就已经在该安置点用时32小时完成了100个活动板房搭建。后续还将建成180间活动板房,容纳1300多人居住。
离开陶家村,我们在傍晚来到了积石山县刘集乡崔家村安置点。21日晚,这里的灯光还是“星星点点”;一夜过去,280顶帐篷已经变得“亮堂堂”。
抢修队员马海波已经在这里忙活了好几天。“地震发生后,我们第一时间赶赴这里,进行电力抢修工作。”他说,“为这里的夜晚点亮一盏灯,让群众放下一丝孤单的感觉,就是我们追求的。”
电力通、信号稳、帐篷快、板房稳……在灾后恢复重建的现场,一家家企业、来自全国各地的支援力量,用“中国速度”展现着“中国力量”,也用“中国温度”呵护着位于西北的这座小城。
12月24日,震后第六天。
积石山天气晴暖,亦温暖着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安置点的每一个人的心。
现场有这样一群人。身穿红马甲,帮助着救援人员运输、发放物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来自天南海北,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来自山西忻州的冯丽是其中的一员。地震发生后,她和几名志愿者立刻乘坐飞机抵达了兰州。到达后,又通过自费包车,购买了米面油来到这里。
积石山县刘集乡高李村安置点的广场上,甘肃省青年志愿者协会直属服务队爱心驿站志愿者带领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帮助孩子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灾情。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王宇晨 王梓懿 李萍
见到她时,她正帮着发放物资的志愿者们维持现场秩序。“大家排好队,每个人都有,不要拥挤。”“大人牵好小朋友,说完码数再领衣服。”……
“人多力量大,能帮一点就帮一点,中华民族一家亲。”说罢,冯丽又快速投入到了工作中。
在一起,是一个伟大的命题,不需要刻意书写作答,一个个身影便是最好的答案。
“我能为灾区做点什么?”
“来来来,我这里运来了一车煤,给大家取暖用。”
“老乡别慌,这些棉衣棉被都是给咱们准备的,后续还有!”
……
小到一双双棉袜,大到一车车煤炭……承载着无数爱心的救援物资,被快速有序地分发到积石山的角角落落。忙碌的现场,来自天南地北的口音都在说着同样的话语:“加油!积石山。我们在一起!”
12月25日,震后第七天。
上午10时,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文化广场举行了深切悼念积石山6.2级地震遇难同胞默哀仪式,参与抢险救援的各界代表,胸前佩戴白花,神情凝重,默然肃立,为地震中遇难同胞默哀3分钟,并敬献鲜花。
逝者安息,生者奋发。
也是在同一天,新的希望在学校升起。
8时30分许,雄壮的国歌声响起,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全校师生的注目礼中,迎着冬日的阳光徐徐升起。经过校园建筑安全分级评估和排危后,柳沟乡阳山希望小学在校复课,校园里再次响起琅琅读书声。
这次复课,是一次精准到年级的复课。根据安排,积石山县教育部门从12月25日开始,组织初中学校以班为单位开展线上教学;小学高年级,在有条件开学的学校进行线上教学,没有条件的学校,老师们在“帐篷学校”开展教学;小学低年级,在“帐篷学校”开展教学活动;幼儿园本学期不复课。
12月25日是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的第7天,积石山县中小学开始有序复课。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乐凯
“我没有想到能这么快复课复学。”在大河村安置点设立的“帐篷教室”里,大河家中学高一年级的马晓芳说,连日来,为了能让我们尽快复课,支援的解放军、消防救援人员、电力工人等多种救援力量,纷纷伸出了援手。
“复课后,就连偶尔经过‘帐篷学校’的救援人员和群众,都轻手轻脚,怕影响我们的学习。”马晓芳说。
短短一周灾区实现复课,这是灾区学生的期盼,也是各方力量全力支援灾区的见证。
12月26日,震后第八天。
油锅里下入火锅底料,“嗞啦”一声,香味瞬间蹿了出来……
积石山县刘集乡陶家村村民陶兰兰一家在活动板房里面煮起了火锅。前一天,他们一家刚刚搬进了活动板房,把家收拾整齐后,决定今天给“新家”一个仪式感。
下午,陶兰兰在炉子上炒制火锅底料,父母哄着小孙子,丈夫在准备餐具,妹妹在洗菜,烟火气充满了整个小屋。
板房里被收拾得干净整洁,还有明显的功能分区:对着大门的墙边是餐厨区,依次摆放着菜板、水桶,角落里还放着陶兰兰父亲从家里搬出来的冰箱;餐厨区对面是客厅区,印着花纹的电视柜为小屋增色不少;门口烧着炉子,炉子上的水壶冒着热气。
陶兰兰一家在“新家”吃火锅。
板房外,小朋友们三五成群,跳绳、骑车、唱歌,玩得不亦乐乎。再往前走,还有公共卫生间、生活垃圾集中堆放点、物资分配点等配套设施,保证受灾群众生活安全与便利。
“搬进板房后就可以自己做饭,不用再麻烦解放军、志愿者,他们已经帮了我们很多。”陶兰兰说,一家人平平安安,接下来就要自力更生,努力开始新生活。
板房虽然只是“过渡”,但却是灾区群众温暖过冬的保障。
地震发生后,甘肃省住建厅对5个重点受灾乡镇所有住户开展住房应急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按照一户一间的标准,计划搭建15000间活动板房进行安置。截至12月25日7时,已运抵活动板房8793间,完成安装8096间。
炊烟再起,灾区群众的生活重新热气腾腾,背后是一场快速、高效、有序、有力的援助。
12月27日,震后第九天。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第一线。”突如其来的地震,积石山全县495个基层党组织和所有驻村工作队吹响了“集结号”。
积石山县刘集乡阳洼村党支部书记张国田从地震发生后,一直忙得不可开交。
几天时间里,张国田每天睡觉不超过3小时。
“打电话、发微信、喊话……地震发生后,党员干部群众20多人组成先锋队,第一时间开展排查搜救。”张国田说,大家争分夺秒,不漏一户,很快便摸清亟待搜救的户数,为精准救援抢到了宝贵的时间。
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康吊村集中安置点。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 冯乐凯
张国田的工作地点设在广场的第一个帐篷中,帐篷前立着刘集乡阳洼村党支部的牌子,鲜艳的党旗格外醒目。张国田说,虽然地震给我们村造成了很大损失,但是党组织在,“主心骨”就在,就能带领群众战胜灾难,重建家园。
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是当下的重中之重。张国田开始统计受灾情况、分发物资、搭建帐篷……事无巨细,照顾受灾群众的衣食冷暖,将党委政府的救灾举措落实到位。“火炉、煤炭、电热毯、方便食品等,要以最快速度发放到群众手里,决不能耽搁。”群众急需什么物资,张国田就及时上报并联系上级部门调拨,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搜救一线、安置现场、驰援路上……眼下的积石山,随处都是高高飘扬的党旗,随处都是党员冲锋在前,群众紧随其上,党员群众心连心,凝聚起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
12月28日,震后第十天。
“小朋友,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这里,春天就在小朋友的眼睛里。”
积石山县柳沟乡尕集春蕾小学临时“帐篷学校”里,音乐老师马俊鹏现场辅助教学,一边鼓励孩子们要自信,大声唱出来,一边打着节拍,三年级的小朋友们紧盯屏幕唱着歌。屏幕的另一端,临夏州永靖县三峡中学三年级音乐老师朱丽霞带领着屏内屏外的学生,一起大声合唱着《嘀哩嘀哩》。
在“帐篷学校”开展教学活动。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王宇晨 摄
一块屏幕、一根网线将距离100多公里的学校与灾区学校师生连接到了一起。
地震之后,积石山中小学校陆续复课,为了保障受灾学生能“上好课”,临夏州未受灾的地区和学校倡议组建支教助学团赴一线支教,同时倡议更多教师积极加入线上支教队伍,让灾区学生享受多元的课堂教学。
临夏州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张燕军介绍,连日来,临夏州7县市12所学校的老师积极加入支教助学团,1136名教师下沉安置点开展教学活动。同时,他们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线上授课、直播课堂、《同上一堂课》跟学等方面的教育资源,为灾区学生提供教学支撑。
截至12月28日,积石山县152个临时教学点已经全部开课。
12月29日,震后第十一天。
过去几天,马一努四搬了两次家,地震后从家里搬入帐篷,又从帐篷搬进了大河家镇梅坡村集中安置点的活动板房里。
马一努四一家七口共住两间活动板房,每间面积18平方米。“这里米、面、油都有,水、电、网全通,刚领回来的200斤煤够烧好几天。”他说,家里的东西没能带出来,物资都是政府部门免费提供的。
12月20日,随着现场排查搜救工作结束,省住建厅对大河家镇、刘集乡、柳沟乡、石塬镇等重点受灾乡镇住房进行应急评估,确定了搭建约1.6万间活动板房的总目标。
一辆辆救援车辆向地震灾区疾驰。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张宾
全省交通运输部门随即开通绿色通道,制定运送计划,多渠道发布用车需求。来自宁夏的货车司机马明主动报名参与板房的紧急运输任务。“这几天我一共拉了5趟活动板房。这车轮上载着的,是灾区群众的期望。”他说。
连日来,参与运输的货车采取循环轮转、人歇车不歇的方式,在通往积石山县的高速公路上,排起长龙,蜿蜒而行,场面壮观。
12月29日,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第11天,积石山县震后的大地上建起15812间活动板房。
据悉,我省还将于2024年1月15日前完成灾区居民住房和村镇建设选址工作,确保居民住房于2024年10月底前建成入住。
12月30日,震后第十二天。
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陈家村安置点,村民生活秩序井然,安置点内“集中供水点”五个大字格外醒目。
“现在,自来水管道已经修通,用水很方便,非常感谢!”大河家镇大墩村一社的村民马学智拧开水龙头,清澈的水哗哗流了出来。
地震发生后,我省全力组织开展震区过渡安置房供水保障工作。临夏州水务部门第一时间抽调3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会同省水利厅技术专家共同组成抗震险情评估专家组,对积石山县震区安全保供水工作进行全面排查,现场制定应急抢修方案。
受灾群众搬入过渡性板房后,正在收拾生活物品。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 摄
随后,省、州、县水务部门三级联动开展过渡安置房保供水,对集中安置点及分散安置点分类制定过渡期保供水工作措施,按照“应通尽通、能通快通”的原则,实现“人到水到”。
12月30日中午,在积石山县刘集乡刘集村七社安置点,随着工人用扳手仔细拧紧水管的最后一个螺丝,“水来了!”刚刚搬进活动板房的村民高续林迫不及待地拿起水桶盛起了水。
“这里接通的还是以前村民使用的崔家峡水厂的自来水。”积石山县水务服务中心现场施工人员说。
目前,积石山县所有供水点的饮用水都已达国家饮用水标准,灾区过渡安置房全部通了“安全水”“放心水”,实现了“人到水到”。
2023年12月31日,震后第十三天。
第一缕阳光照在积石山大地上,仿佛连空气都蕴藏着一些雀跃。
这一天很是寻常——不过是灾后重建十几个日夜的延续;这一天又如此不同——迎接新年的最后一刻,辞旧迎新的日子里平添了无数的希望。
这一天,在积石山县石塬镇秦阴村板房安置区,大红灯笼被高高挂起,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明媚的笑容,孩童或嬉笑穿梭在板房周围,或在蹦床上尽情蹦跳,一派祥和。
12月31日晚,甘肃省积石山县陈家村安置房区域,村民和消防员一起观看电视。辛飞 摄
石塬镇秦阴村党支部书记秦启华一大早便来到安置区忙前忙后,如今,村子里家家户户都住进了板房,新年来临之际,他又组织村民挂上了大红灯笼,开展拔河、象棋比赛、文艺节目演出等活动。安置区内一起跨年,他想大家一起过得热闹、过得开心。
下午7时,当最后一缕阳光隐没在群山之后,家家户户烟囱上都冒起了炊烟,村民们开始忙碌起来,炖牛肉、煮饺子、炸油果……迎接新年的到来。
在积石山县刘集乡团结村安置点,不少群众和志愿者凑在广场上的电视前收看跨年晚会,大家一起欢笑一起鼓掌,感受着质朴的新年气氛。
这一天,来自党中央的声音传进积石山群众的心中。
积石山县刘集乡团结村安置点的板房内暖意融融,三社村民赵国琴一家围着炉火收听收看习近平主席发表新年贺词。“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温暖人心,我深受感动和鼓舞。虽然我们现在暂时住在安置房里,但大家都在努力让自己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我们要靠自己勤劳的双手,重建我们的家园。”
辞旧迎新之际,新的希望正在升腾。
2024年1月1日,震后第十四天。
新年第一天,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领导专程赴积石山县地震灾区,看望慰问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受灾群众,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鼓励大家从悲痛中走出来、从灾难中站起来,守望相助、共同携手坚强前行,坚定信心、依靠双手重建美好家园。
党和政府的关怀,让积石山越来越温暖。
“抢篮板!”“防守!”“投了!投了!”“球进啦!”
一瞬间,观众高声为场上的球员呐喊,有人激动得挥舞着双手加油助威,有人和身旁人拥抱庆祝……
这一天,在甘肃省积石山县石塬镇沈家坪村安置点旁,一场由受灾群众进行的篮球赛正在进行。为了尽快让受灾群众从地震的阴霾中走出来,提振重建家园的信心,当地在新年到来之际组织了篮球赛、拔河等体育活动。
清晨,28岁的韩覃有卜和队友们身穿队服、篮球鞋,提前来到球场热身训练。虽然清晨户外温度低至零下8摄氏度,但大家都摩拳擦掌,对比赛充满期待。
开场后,韩覃有卜与队友们配合默契,抢球、断球、防守、进攻,一气呵成。庄禾社的队员也不甘示弱,精准盯人,严密防守。一场四十分钟的比赛里,双方轮番上演精彩好球。
“无论胜负,能打上篮球,我们都是开心的!”韩覃有卜说,地震后大家都背负着不小的压力,体育运动能够帮助大家放松心情、活跃情绪。
孩子们在安置点打乒乓球。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宝强 摄
“听说有篮球比赛,我们早早就过来了。”村民赵国梅说。她和家人在震后搬进了村子附近的安置点,生活正在逐渐安定下来,听闻安置区有比赛,她便和朋友一起早早来观赛。
“现在生活都安顿好了,打打篮球,看看比赛,生活也更有乐趣,下次有比赛我也报名参加!”她说。
2024年1月2日,震后第十五天。
恰逢石源镇赶集日,这一天,沉寂了半个月的石源镇热闹非凡,吆喝声、喇叭声、问好声不绝于耳。
石源镇樊家山庄张财梅早早地就来到了这里,脸上是止不住的笑意:“集市一开,熟悉的生活又回来了,大家都住进板房安顿好了,过来买点生活用品,也顺便散散心。”
水果、蔬菜、衣服、零食……穿行在商品中,村民们挑选着自己需要的东西,时不时驻足,与好久没见的熟悉面孔热情攀谈。
这是石源镇灾后第一次集市,十五天的时间里,在多方的帮助下,受灾群众一点一点重拾生活的秩序。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宝强 摄
“好久都没有这么热闹过了。哪怕大家不买东西,光是逛一逛、聊两句,都高兴得很!”摊主马先生说,他的小摊前用白色的塑料筐盛着各种类型的茶叶,一旁是各种类型的干果炒货,他站在摊后招呼着客人,时不时和来往的熟人打着招呼:
“好着没?”
“好着呢!”
这次逢集,不光是本村的村民,邻近的乡亲们都会来这里赶集。村民们来来往往,现场忙而有序,震后的街道一扫往日的空寂,熟悉的烟火气再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