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定西:良好生态成为绿色发展“金字招牌”

来源/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 时间/2024-01-05 17:30:16

从路旁小景到万里林海,从潺潺小溪到洮河渭河,从美丽乡村到生态产业,如今的定西,处处呈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全市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50年代初的5.16%上升至12.19%,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79.75%。新修梯田782万亩,水土保持率提高到66.56%。

荒山变青山,干滩变绿洲。定西绿色崛起的背后,是定西人民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的转变,是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做好“扩绿” “兴水” “保护”文章,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

  播绿造林 荒山披翠

在1.96万平方公里的定西大地上,绿色是个永恒的话题。

提起绿化,很多定西人都有挥锹种树的经历。特别是近些年来,定西全民参加义务植树。每年植树季节,大伙儿扛着树苗上山造林,把林木牢牢“钉”在广袤的山川梁峁,硬是让光秃秃的山塬一点一点绿了起来,美了起来。

在通渭县榜罗镇张川村许堡社,有一片陇中“小江南”。到过这里的人,无不为之赞叹——有山有水,绿树成荫,鲜花绽放,甚至可以看到棕榈树、芒果树、海棠树等南方树种……

谁能想到,曾经的榜罗镇张川村许堡社,水土流失严重,山上光秃秃一片,是地地道道的干山苦岭。绿水青山间,流淌着一段动人的故事:许志刚、许志强兄弟俩,从20岁开始,用50余年时间种树8万余株,绿化荒山400亩。

光阴无痕,绿树见证。在以“刚强兄弟”为代表的“旱塬愚公”们的苦干实干下,陇中大地荒芜褪去,绿意绵延。

“十四五”以来,定西市完成造林绿化153.29万亩,全民义务植树和农村“四旁”绿化4906万株,通道绿化5696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12.19%。

绿化定西的征程上,还留下了福州、青岛对口帮扶的足迹!

2017年至2020年,福州市四年累计投资7400多万元,实施东西部协作生态林2.1万亩,主要涉及安定区、通渭县、陇西县、临洮县、渭源县五县区。福州·定西生态林建设2019年成功入选联合国全球最佳减贫案例。

2021年,山东青岛接过了结对帮扶定西的接力棒。青岛市拨出专项资金,按照“福州林”模式科学造林,在定西城区东山又新建起一片“青岛林”。

定西,有播绿“愚公”,更有护绿“使者”。

五竹镇地处渭河源头,森林覆盖率达62.8%,冬季森林草原防火工作至关重要。每天早上十点钟左右,五竹林场基层管护站护林员贾志刚就穿起迷彩服、换上解放鞋、戴上护林证件,开始了一天的巡林工作。

因为爱林,贾志刚去年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生态护林员。现在,他和14名同事,一起管护着责任区的11.06万亩林子,每月平均巡山23天,每天步行超过3万步,值班时24小时待命。在这片广袤的山林里,“贾志刚”们用默默的坚守和奔走的脚步,筑起了一道森林防火安全屏障。

“近年来,我场不断完善管护基础设施,加强管护队伍建设,经常性开展管护宣传、隐患排查、督导检查等工作,使干部职工责任心不断加强,广大群众防火意识不断提升,生态资源越来越好。”渭源县五竹林场副场长寇永军说。

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

如今,定西市设立林长7432名,同步划定各级林长和护林员网格化责任区域6387个。如今,每天全市1万多名护林员、草管员尽职尽责奋战在守山护林最前线。

生态环境的改善,提升了定西百姓的幸福感!

“我们的小区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出了小区,就是公园,每天晚饭后我都会出来散步。”在安定区圆梦广场散步的张先生说,傍晚时分,来这里跳广场舞、打太极的人比比皆是。

安定区坚持“园艺植绿、拆迁还绿、增植补绿”,以公园广场、主次干道和单位小区为重点进行生态景观加密提升,今年对行道树进行了补栽,栽植了8.6万株灌木。

窥斑见豹。近年来,定西市累计实施城市绿化项目128个,建成城市公园36个、“口袋公园”43个,形成了总量适宜、布局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全市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1.2%,绿化覆盖率达到35.4%。定西市被省住建厅命名为“甘肃园林城市”,渭源县被命名为“甘肃园林县城”。

  幸福河湖 润泽陇中

一河碧水焕发蓬勃生机,美丽河湖扮靓美好生活。

行走在陇中广袤的乡村大地,只见一条条河流碧波荡漾,一座座水库在青山间如明珠闪耀,一个个饮水工程润泽千家,一股股清澈水流畅达万户……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河湖生态治理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前些年,漳河河道内淤泥堆积、杂草丛生,自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全县每条河流实现了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河道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漳县河湖管理中心主任方强盛说。

目前,定西市通过全面建立“河长制”“湖长制”体系,成立了市、县、乡三级“河长制”办公室,设立四级河长3258名、湖长22名。各级河湖长累计巡河26.86万次,整改销号河湖问题275个,清理河道垃圾1390余吨,全市河湖面貌持续改善,让“转角遇见美”成为幸福河湖常态。

为不断提升全市河湖管护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定西市上线运行了智慧河湖综合管理平台,安装前端视频监控设备1215套,覆盖河湖岸线1700余公里,全力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

在临洮县智慧水利调度中心,工作人员可以清晰看到洮河干流、9条县级河流洪水以及水库淤地坝等水利基础设施的实际情况。

“从2016年至今,湿地公园变化非常明显。” 甘肃临洮洮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副局长李媛萍表示,湿地总面积由521.3公顷增加至635.8公顷,湿地率由64.3%增加至78.4%,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

“这里是已经完工的一期项目,我们在河岸两侧种上了狼尾草,修建了人行步道,修复滩面5.3万平方米,提高了水体自净能力。”在临洮县辛店至红旗段生态廊道及水环境整治项目现场,临洮县水务局项目负责人靳振华向记者介绍说,这里曾经大部分都是裸露的河滩。

“咱这河道整治后,水更清了,景更美了,两岸还修建了公共设施,方便了我们休闲健身。”洮阳镇贵雅豪庭小区居民田艳华禁不住为河道的变化点赞。如今,漫步在洮河临洮县城区段,集休闲观光、运动健身、文化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洮河风情线,已经成为临洮县幸福河湖创建的样板。

“前些年由于粗放式经济发展和随意倾倒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使牛谷河一度成为一条‘臭水沟’,现在其周边环境优美,大家都愿意来这里休闲锻炼。”谈到牛谷河的变化,通渭县水务局办公室主任陈守杰的脸上写满了幸福与自豪。

“十四五”期间,定西市计划创建市级美丽幸福河湖28条。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创建市级美丽幸福河湖7条,创建河长58公里,完成投资6.8亿元。其中,渭河渭源段美丽幸福河湖创建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被命名为2022年省级美丽幸福河湖。

  天蓝水绿 宜居宜业

“天然氧吧”“山水画廊”“20摄氏度的夏天”……近年来,这些新名片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游客前来漳县旅游度假。雄奇险峻的贵清山、九曲通幽的遮阳山、辽阔安静的北沟寺草原,无不让游客流连忘返。

“这些年,漳县的环境越来越好,空气也越来越好。下班后在漳河边走一走、在公园里散散步,风中都是花香味,心情格外好!”说起家乡的生态环境变化,在县城上班的赵先生满是自豪。

鸟语花香,天蓝水绿。近年来,定西市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做活生态文章,形成“食、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消费业态,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唐家川村位于岷县县城以北18公里处,曾经,这里是一个凋敝破败、一穷二白的“空心村”,村民收入低,集体经济为零。近年来,唐家川村依托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培育出一批集休闲观光、户外野炊、亲子互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旅新业态,让群众实实在在看见绿色的“钱景”。

“生态好了,村庄美了,钱袋子也鼓起来了。”唐家川村党支部书记唐昌常说,“如今每到周末,周边游客络绎不绝,露营、采摘、吃农家饭,2022年唐家川村人均纯收入达11318元。”

桦林村位于陇西县南部二阴山区,森林覆盖率高达85%,发展乡村旅游条件优越。可是多年来,这里的村民固守传统农耕,守着金山银山却过着穷日子。

“桦林村的高山密林和阴凉气候,吸引了不少城里人周末到村里来游玩,我们便动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心思。”文峰镇党建办主任刘旻瑞说,桦林村通过整合美丽乡村建设、小河道治理等项目,先后建成人行观景步道、民俗文化公园、石门沟避暑胜地等,成为周边群众休闲避暑的好去处。

如今,桦林村229户人家全部吃上了乡村旅游饭。据统计,全村每年平均接待游客达到8万人,实现旅游消费收入100万元以上。

围绕产、教、景、文、人等要素,定西市布局一批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加快推进传统产业“三化”改造,大力发展新能源、循环农业、现代制造等生态产业,2022年实现增加值190亿元、增速10%,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34.5%,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定西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力保护生态、涵养生态、改善生态,良好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定西绿色崛起的“金字招牌”。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国军 焦煜鑫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