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凝神谋发展 实干兴陇原 “三抓三促”行动进行时】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
——酒泉市肃州区加大农房改造力度打造宜居村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董文龙 陈泳
2023年12月14日,河西走廊大雪纷飞,一片银装素裹。记者走进酒泉市肃州区西峰镇侯家沟村农房改造示范点,平坦笔直的沥青道路两旁,一幢幢整齐划一的二层小楼映入眼帘。
敲开一户家门,一股暖流扑面而来。67岁的徐发录老人热情招呼记者落座。
“敞亮、干净、暖和,不生火炉,不煨炕,尤其晚上上厕所不用到院子里挨冻了。”谈及住进新房子的变化,徐发录脱口而出。一旁的老伴也搭话道:“这个年纪了还能享这么好的福,打心里高兴!”
同行的侯家沟村党支部书记王付军介绍,以前村民住平房,冬天靠生火炉、煨火炕取暖,屋里少不了煤烟味,燃煤成本高,还污染环境。改造后的住房统一采用空气源热泵取暖,不仅全屋暖和,而且干净卫生又安全。空气源热泵插电即用,每天7时至12时、19时至24时享受低谷电价,每千瓦时电0.26元,相比燃煤,方便又省钱。
徐发录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往年冬天,买煤炭要花费5000元,现在空气源热泵取暖每天不到20元,整个取暖季估计不超过3000元。”
记者了解到,徐发录是侯家沟村首批报名参加农房改造的农户,2023年7月顺利入住,房屋面积116.9平方米,上下两层,三室两厅一厨两卫。这套房子,政府补贴10万元,贷款8万元,15年免息第三年开始还贷,徐发录负担剩余的6.5万元。
“房子怎么建,群众说了算。”西峰镇党委书记郑德祥说,“我们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规划设计了65至218平方米五种户型供村民选择,采取原址重建模式,新建双拼复式住房70栋140套,运用好肃州区‘10+8+N’补助政策,大家的积极性很高,目前入住率达到了80%。”
侯家沟村农房改造示范点统一实施了道路、水电、亮化等基础建设,配套了生产用房、养殖小区,建成了乡村大食堂、湖心公园、互助幸福院等公共设施,形成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融得进风景、留得住乡愁”的美丽风光。
这几天,肃州区银达镇黑水沟村农房改造示范点不时有鞭炮声响起,喜气洋洋,热闹非凡,新建成的41栋88套住房已经交付使用,村民们陆续乔迁新居。
黑水沟村党总支书记张利飞最近忙得不亦乐乎,不仅在装修自己家的房子,隔三差五还要到新入住的农户家祝贺。“有40多户房子装修好了,17户已经住进去啦!”张利飞说,黑水沟村农房改造二期工程修建住房8栋20套,正在进行主体工程建设。
与侯家沟村一样,黑水沟村同样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验收”的思路,采用“原址重建+异地新建”模式,积极动员农户,稳妥推进农房改造项目。
“跟城里一个样!”入住不久的村民伊明发出感慨。
既要住上好房子,又要过上好日子。2021年,在外开大货车的伊明回到家乡,购买了拖拉机、收割机,在满足自家耕种之余,为周边农户提供机械化服务。2023年,伊明通过土地流转,种植了160亩大田玉米和30多亩辣椒,家里的大型农机具也增加到6台,年收入近40万元,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住得好,挣得也不少,还能陪伴在年事已高的母亲身边,这比在外面打拼强太多了!”伊明的幸福感溢于言表。
张利飞介绍,黑水沟村主要以蛋禽养殖、蔬菜制种、拱棚蔬菜、劳务输转四大支柱产业为主,2022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38万元。近年来,黑水沟积极发展涉农产业,建成千亩拱棚蔬菜小区,不断提升改造村组道路、架设路灯等基础设施,同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实现人居环境改善和产业振兴双赢。
在农房改造提升工程中,肃州区坚持“产业跟着社区走、社区围绕产业布”,“量身定制”主导产业,让农民群众有事可做、有业可为、有钱可挣。
据了解,肃州区按照“规划先行先试、整村整组推进”的思路,采取“原址重建、异地新建、风貌改造提升”等模式,持续改造提升农房。“三抓三促”行动开展以来,肃州区印发《2023年农房改造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组建工作专班,分片包抓推进15个乡镇示范点建设。建立“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一月一排名”推进机制和重点问题交办、督办责任机制,确保农房改造提升工程有力推进。截至目前,已开工建设示范点135个,建设农房5079户。
“我们将充分发挥‘三抓三促’行动引擎作用,把农房改造提升行动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生态宜居’的美丽宜居新村庄,全面提升乡村环境面貌和农民生活品质,切实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肃州区乡村振兴局党委书记柴长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