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丝路之光·说宝】敦煌·北凉石塔

来源/ 新甘肃 作者/ 时间/2024-01-13 20:50:03

原标题:【丝路之光·说宝】敦煌·北凉石塔 

丝路漫漫,驼铃声声,马蹄得得。位于丝绸之路黄金段的甘肃,文物遗迹灿若皎月、多如星辰。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保护文物就是保存历史,就是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让广大群众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痕迹,留得住文明根脉,方能用文化力量助推民族进步和国家昌盛。

新甘肃客户端利用甘肃省融媒体省级技术平台“新甘肃云”的技术优势,联动全省各级融媒体中心推出【丝路之光·说宝】特别策划栏目,通过各地文物,来讲述甘肃故事,传递陇原声音,展现甘肃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用文化力量助推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

本期【丝路之光·说宝】走进盛世敦煌,一起感受北凉石塔的魅力。

酒泉是汉武帝在河西最早设立的郡,作为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酒泉大地上留下了星罗棋布的历史遗迹,全市文物点达到1393处,甘肃省7处世界文化遗产,酒泉市就占了4处,包括敦煌莫高窟、玉门关、悬泉置、锁阳城。作为全国文物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酒泉被称为一座中国历史的露天博物馆和地下画廊。

人们说,酒泉的每一块石头都能讲一个故事,而北凉石塔的故事更为传奇。

酒泉前后两次共出土了6座北凉石塔。第一次是在酒泉文殊山石窟寺院遗址的一个储藏室发现的,共藏有5座残塔,其中1座为北魏的,4座为北凉的。经考证,这5座石塔是清代光绪年间在酒泉城内的石佛寺湾子挖出来的,大致位置在现在酒泉城的西南方。

河西地区共出土北凉石塔12座,其中酒泉6座,敦煌5座,武威1座。另外,新疆吐鲁番市也出土了2座。因吐鲁番当时也属北凉地盘,以上石塔都称为北凉石塔。

北凉石塔的出土之处,都是寺庙所在地,说明当时石塔都不在石窟中安置,而是地面塔寺内的供奉物。石塔上有沮渠蒙逊时代的明确纪年,塔身雕刻的佛、菩萨造像。

北凉石塔是中国出现最早的一批佛教石塔,它们集儒、释、道思想于一塔,代表了北凉的佛教思想和艺术特色。北斗七星和八卦符号等东方传统文化元素在佛塔上出现,可能与沮渠蒙逊既推崇佛教又倡导儒教的思想,以及魏晋佛教传播中杂糅黄老道术的倾向有一定联系。

北凉石塔(敦煌市融媒体中心 供图)

书法研究者注意到,北凉石塔铭文的字体浑厚质朴,粗犷开张,带着北方少数民族的生猛和雄强,是后来名噪天下的“龙门二十品”经典魏碑书法的最早源头。

有学者认为,酒泉、敦煌一带出土的这批北凉石塔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们可以增补天梯山石窟第1、 4两窟已不存在的凉州造像的主要形象。如造像题材的七佛坐像加一弥勒;佛的坐姿、手姿、须弥座、通肩右袒式大衣;弥勒菩萨的宝冠、璎珞装饰、交脚坐式等等。这些都为北凉造像模式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今天推出的北凉石塔也称石经幢,是敦煌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北凉石塔是目前幸存的最早的佛教艺术品。它是佛教由印度传入我国,跟当地人的信仰、信念相融合时期的一种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

本座石塔属模型式小塔,体积不大,造型精巧,雕刻细腻。塔的造型基本相同,都是由八面体塔基、圆柱形塔身、覆钵形塔肩、塔颈、相轮、塔盖六个部分组成,是典型的圆锥形犍陀罗艺术形。

塔体的细部装饰和题材亦十分统一,塔肩一周为八尊佛像,造像是过去七佛与弥勒。圆柱形腹部刻一周《增一阿含经•结禁品》中一段,字体劲健有力。

八面体塔基上刻有一周供养天人像和八卦符号。供养天人像为四男四女,均有头光披巾,带项圈。供养天人头光上方刻有八卦符号,分别代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位。即:乾、坎、艮(gen)、震、巽(xun)、离、坤、兑。这组八卦天人像姿态自然,刀法简练,各有表情,栩栩如生。

从内容上看是佛道二教互相影响,巧妙融合的实物例证,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石造像艺术品。反映了当时佛教的传播及其与中国传统信仰结合的情况,是研究早期佛教思想流派的重要标本。

  特别鸣谢:敦煌市融媒体中心 敦煌市博物馆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