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煜宇 通讯员 刘建军
绿水泛漪,群山斑斓,古城绮丽。
冬日,成县郊区的磨坝峡变身一幅水彩画,沿着水库两岸望去,美不胜收。
县城内,青泥河穿城而过,滨河公园里树木林立,夜幕降临后,音乐喷泉灯光秀竞相上演,令人目不暇接。
近年来,成县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以生态特色产业、乡村农旅融合、城市美化建设为主要抓手,探索生态优先,绿色赋能的发展路径,让生态“高颜值”带来经济“高价值”,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势愈发强劲。
生态产业育出致富果
成县核桃种植面积达到51万亩1100万株;
共建成11条万亩核桃林带,拥有34个丰产示范园;
共有200个核桃专业村,农民户均栽植核桃可达200株,人均种植核桃50株;
……
一组组鲜活的数据,不仅是成县核桃产业日益壮大留下的“印记”,亦是成县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的生动注脚。
山地缓坡面积广阔,光照降水充足,土壤肥沃……独特的自然环境催生了成县核桃产业发展。
立足于“土特产”的定位,成县锚定“规模化种植、品种化栽培、园艺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产业发展目标,通过扩基地、强管理、抓改良、重示范、树品牌、拓市场,擦亮了“中国核桃之乡”的金字招牌。
为形成产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发展格局,成县因地制宜,在核桃树下发展“林下经济”,配套种植了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等作物。探索形成了以核桃为主导,林粮、林菜、林禽、林菌、林蜂、林药配套的多元产业体系,既留住了满目的青绿,又实现了经济与生态融合发展的道路。
具备了“产”的规模,如何提升“产”的品质和能力?
在强链、延链、补链上下功夫,是成县给出的答案。
对此,成县强化投资,支持企业引进加工设备和生产技术,注册了“成县核桃”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先后发展核桃加工企业10家,核桃电商企业、专业合作社40家,形成了“企业+电商+合作社”的营销体系。
在精深加工中,成县生产出了核桃油、核桃肽、核桃蛋白粉等系列产品。同时,开发出了枣夹核桃、琥珀核桃、核桃罐头、核桃酱、核桃坚果等7大类系列产品20多种,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销售是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环,成县尝试跨境电商直播,成功向俄罗斯、日本、印度、欧盟等国家出口核桃产品,成功打开了成县核桃的海外市场。
农旅融合迈出致富路
“山中有树、林间有果、路路有花、四季常绿、有玩有乐、绿色生活”是成县陈院镇梁楼村发展农旅融合的真实写照。
如今,陈院镇梁楼村已被评为国家4A级生态园,农文旅产业融合,释放了生态效能,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
一直以来,梁楼村以发展“田园风情生态村、美丽乡村示范区、特色产业新基地、休闲农业后花园”为目标,先后投资9000余万元,建成了天梁山生态园景区和渔乐农庄、乡村网红养殖基地等特色休闲景区,形成了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导,集徒步旅游、餐饮娱乐、休闲观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道路。
不仅是陈院镇梁楼村,还有鸡峰镇长沟村、小川西狭村等一批美丽乡村,走出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生产发展的绿色生态发展道路,让越来越多的成县人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近年来,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成县做活绿色文章,以发展县域大景区为统筹,推动文旅资源串点成线、串珠成链,促进文旅消费全面升级。
城市生态念好致富经
一座城市的品质如何,老百姓最有发言权。
“河水变清澈了,道路变平变直了,健身场所增加了……市民的幸福指数提高了,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心情很舒畅!”这是成县市民对这座城市最深切的感受。
近年来,成县始终坚持把生态优先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围绕创新绿色生产、生活模式,出实招、严监管、破难题,深入推进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不断优化经济结构,让绿色生态成为引领全县发展的最大潜力、最强动力。
生态修复与城市更新相得益彰。
智慧路灯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城市道路提升、地下管网改造、城市绿化美化提升、生态环境治理……在城市“颜值”提升过程中,成县紧盯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全力补齐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点赞。
同时,紧盯园区、城区、景区“三大区块”提质增效,紧扣优化生态环境、社会环境、营商环境,持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承载力、影响力、吸引力、辐射力,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