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人民至上 绘就幸福新图景——平凉市民生保障持续完善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来源/ 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 时间/2024-01-24 12:52:04

“这几年解决了群众出行难、农产品运输难等突出问题,村上发展势头越来越好。”看着眼前党洼村整洁的村容、平整的水泥路纵横交织,崇信县柏树镇党委书记张永刚说,党洼村的发展得益于“畅、洁、美、安”的“四好农村路”建设,五横十四纵的村内道路网格,既方便了村民出行,也给村民致富提供了交通便利。

“四好农村路”的建设,是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改善民生福祉,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待的缩影。

天下之大,黎元为先。

我市始终坚持以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从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小事入手,在医疗救助、食品安全、集团化办学、全民健身、结对帮扶等方面频出实招,不断夯实社会事业发展基础,厚植民生福祉。

重特大疾病医保救助落地见效困难群众健康有“医靠”

泾川县丰台镇盖郭村村民盖某,因意外伤害造成特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自2022年8月至2023年2月先后在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泾川县人民医院7次住院治疗,医疗总费用21.03万元,政策范围内费用17.62万元,基本医保报销7.38万,大病保险报销2万元。泾川县医保局通过监测发现,盖某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报销后个人自付负担较重,及时将患者信息推送乡镇帮助其申请医疗救助,又落实救助金50464元,三重保障制度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82%,有效减轻了患者医疗费用负担,防止其因病致贫返贫。

幸福是看病就医更有“医靠”。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道防线”是医疗保障工作的“底色”,也是防范和化解因病致贫返贫风险的首要任务。为了筑牢因病致贫返贫防线,让更多困难群众享受医保政策红利,我市持续健全完善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对标对表完善政策,应简尽简优化流程,调整优化医疗救助政策,建立落实依申请医疗救助制度,推动医疗救助制度从面向特定人群转变为面向全体参保人员,着力减轻困难群众医疗费用负担。

“对标全省政策要求,我们统一全市医疗救助政策标准和对象范围,全面落实医疗救助市级统筹管理,将门诊使用‘双通道’管理谈判药品费用纳入救助范围,对基本医保报销后个人自付政策范围内费用按比例进行救助,增强罕见病用药保障能力。”市医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古强表示,同时,紧盯依申请医疗救助制度落实中的堵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平凉市依申请医疗救助申办规程》,规范救助流程、统一表册资料、畅通申请渠道,方便参保群众,提升服务效能。

除此之外,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的重特大疾病保障工作机制,加强与民政、乡村振兴部门数据共享,协同做好低收入人口实时参保、待遇落实和依申请救助工作。健全防止因病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定期向民政和乡村振兴部门推送监测预警信息,规范落实帮扶政策,配合做好监测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因病返贫致贫底线。强化考核调度,建立“月统计、季通报”制度,及时掌握了解政策落实进展情况,深入分析研究存在困难问题,有针对性提出解决方案,打通政策落实堵点,全力推进制度落地见效。

2023年以来,全市累计落实依申请医疗救助6660人次3892万元,落实直接医疗救助38.35万人次2.07亿元,低收入人口实现应救尽救。

“食安平凉”建设高质量推进百姓吃得更舒心

幸福是食品有质量安全有保障。在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中,我市始终把提升群众获得感、满意度作为谋划推进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力构建全程控制、科学监管、风险防控、食品产业“四大体系”,全力推进“食安平凉”品牌建设。

平时吃的肉制品原材料、生产环境让人放心吗?在崆峒区清真肉制品集中加工区,全面实施的“互联网+透明车间”智慧监管系统将整个肉制品生产加工全流程呈现到消费者眼前。这是我市有效规范食品加工生产行为,引导肉制品小作坊出城入园,从源头上拧紧食品安全阀的惠民举措。

小作坊一头关系着低收入人群的就业,一头连接着群众的日常生活所需。可由于多数经营者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安全设施配备不足,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为保障全市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市委、市政府将小作坊加工区建设列为2023年十大为民实事之一,市场监管、财政、商务、公安等部门协同联动,探索食品小作坊集中化生产、智慧化监管的新模式,从源头解决食品小作坊安全隐患。首先撬动小作坊群体内部内生动力,改变小作坊整体结构,建立“集中加工区+示范小作坊+普通小作坊”的基本格局;其次,采取“依靠集中加工区,发展示范小作坊,提升普通小作坊,打击游击黑作坊”的方式,分批分期逐梯次提升转化,引领小作坊高质量发展。在崆峒区、华亭市、静宁县建成面制品、肉制品、豆制品等集中加工区7个6万平方米,入驻食品小作坊300户,年产值达到6亿元;培育命名“平凉市示范食品小作坊”2批140户。

示范引领是对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特色亮点工作的整体检视,也是拉开城市差距的压轴题。我市始终把高标准高质量打造“示范引领”项目贯通创建工作全过程,持续构建智慧监管新模式,依托“陇上食安”一体化智慧监管平台,整合建立“平凉市食品安全智慧监管综合平台”;推行综合监管新方式,在同行业风险分级管理的基础上,探索建立“通用+专业”食品领域信用风险差异化监管体系;培育品牌引领新典型,大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251个,“平凉红牛”“静宁苹果”入选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和“甘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录,33家企业进入“甘味”企业商标品牌目录;增添产业发展新动能,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持续在“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上发挥食品安全保障推动作用,打造“平凉红牛”“静宁苹果”百亿级产业链2条、设施蔬菜十亿级产业链1条,“平凉红牛”跻身全国5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探索形成了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平凉模式”。

集团化办学覆盖面持续扩大更多孩子家门口上“好学”

幸福是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随着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增长,平凉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为缩小城区校际差距,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我市于2022年6月出台《平凉市中心城区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试行)》,在中心城区率先开展集团化办学,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通过一年多的发展,目前,全市有崆峒区、华亭市和庄浪县3个县(市、区)开展集团化办学。”市教育局副局长柳红星介绍道,崆峒区有13个教育集团(“强校带弱校”7个、“主校办分校”6个),参与学校26所,占城区中小学、公办幼儿园总数的60%,按照市区一体化发展、协同推进的工作思路,强弱校和主分校打破校际壁垒,盘活教师资源,先后选派交流教师350人次,既化解了部分学校教师超编的难题,也解决了优质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庄浪县目前有20个教育集团、29个集团分校,占教育局直属学区(校、园)的79%,采取“走教”与“驻校”相结合的交流轮岗形式,共选派217人参与城乡交流轮岗,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学校严格按照要求标准落实教师双向交流轮岗。华亭市2023年秋季开学前成立了以1所城区优质学校为核心校、多所农村薄弱学校为成员校的教育集团11个,涉及34所直属学校、学区和幼儿园,选派70名教师参与交流轮岗,确定不低于10%的中青年教师开展走教结对。

3县(市、区)各教育集团通过名师引领,让交流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科素养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促进集团学校形成共享优质师资,实现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

平凉一中作为百年老校,自中心城区集团化办学全面启动以来,持续把优秀的管理办法和教学经验成果与成员校平凉五中进行交流分享。集团内实行管理互通、师资互派、人才共管、课程共建、研学联动等管理运行模式,对教育集团全员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制定本学年度的工作行事历,选派优秀教师到平凉五中全程参与一线教学和管理工作,不断推动薄弱学校迈入发展的“快车道”。2023年高考,平凉五中应届一本上线32人,上线率同比增长3.6个百分点,二本以上上线224人,上线率同比增长7.6个百分点。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下一步,我们将出台深化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意见,健全成员校考核与退出机制,对师生家长反响较差、连续两年专项考核靠后的成员校退出教育集团。以集团化办学成效明显的优质学校、幼儿园为主,每学年成立、充实一批新的教育集团或成员校,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柳红星表示。

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不断完善居民“近”享运动自由

冬日的清晨,寒冷也挡不住市民的健身热情,不论是在广场还是公园,晨练的人们迎着朝阳运动热身。尤其是去年7月投入试运营、占地450.31亩的市体育运动公园,以其承载的平凉文化价值和丰富的动态空间及运动功能更是成为广大市民休闲健身和承办大型文体活动的重要场所。设施完善的活力跑道、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儿童游乐场、游泳馆等各类功能区域内人气满满、热火朝天,体育爱好者在这里尽情地挥汗如雨。

“之前要打球,得开车去5公里外的体育馆,自从家附近的市体育运动公园建成后,我每天只需要步行不到10分钟,就能进行锻炼,太方便了。”家住崆峒区新河湾小区的王珍喜欢打网球。

体育运动,从来不只是赛场上的荣耀,更是日常生活的“标配”。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以健身促健康”已成为平凉人幸福生活的一种共识——清晨,公园广场里,人们舞剑、打太极拳;傍晚,体育场馆里,人们跑步、打球……

平凉人,慢慢从运动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取决于平凉持续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织密场地设施全域网。2023年,我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更是取得新突破,一批体育场馆设施全面建成。投资2500万元的市奥林匹克体育公园(静宁)续建项目已建成、投入使用;投资3000万元的泾川县城市体育运动公园新开工项目、投资579万元的灵台县城关体育场新开工项目、投资585万元的华亭市人民广场健身新建项目、投资601万元的市体育场海绵城市新建项目已经完工、交付使用。同时,向上争取26个体育设施建设项目共投入2524.9万元。争取到智能健身路径项目1套、全民健身路径项目6套共投资32万元、社区运动会项目52.9万元、乡村振兴重点扶贫县多功能运动场和足篮排笼式运动场项目2个投资200万元;争取到灵台、庄浪3个健身步道项目资金共550万元。10个乡镇多功能运动场市列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建成、交付使用。从深圳招商引进的总投资5000万元的城市运动中心项目落户金润国际购物中心,并投入使用、开展经营。

除了建设各种专业场馆,平凉还做足“绣花功夫”,利用广场公园和城市更新中的老旧住宅小区整治改造,为市人民广场、南山公园、绿地广场、金江广场、宝塔公园和市体育健身广场健身区域安装了智能健身器材;在全市几百个老旧小区内或周边配备建设了体育健身设施,让老百姓健身举步可就,让体育走进生活。

结对帮扶见真情关爱“有心”更“有行”

一个社会的温度,决定于底线的刻度。教育、医保、食品安全等事业的发展,无疑能让更多人共享发展成果,而关心在社会群体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孤儿、困难重度残疾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等,同样有利于社会公平。

幸福是“弱有所扶、困有所帮”。自全省“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建设启动以来,我市紧盯特殊困难群众“急难愁盼”,在弱有所扶、难有所济、困有所解上用情用力、综合施策,通过全面落实救助保障、跟踪监测工作成效、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等措施,确保结对关爱行动走深走实。

“生产生活上有啥困难,就打电话,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

“我们是结对帮扶对子,就是亲戚,有啥事您尽管说。”

……

句句叮嘱情意切,声声问候暖人心,用心帮扶解难题,“结对帮扶·爱心平凉”工程将温暖传递给每一位困难群众。

“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谢残联的热心相助,使我们这些重度失能残疾人过上了有人照护的生活……”说起“结对关爱”行动,家住崇信县的重度肢体残疾人张起珩满是感激。

“结对帮扶·爱心平凉”工程建设开展以来,张起珩有了固定的结对干部。“得知我们小区列入县城老旧小区改造计划后,结对干部多次和施工人员沟通,对我住的单元门口进行了改造,现在我出行无障碍,方便得很!”张起珩满意地说。

目前,全市共有适宜关爱对象22427人。其中,孤儿1982人、困难重度残疾人13886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6559人。参与平凉结对关爱行动的各级干部共20518人,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市、县、乡三级联动,反复摸底困难群众对象和结对干部信息,按照“有需尽帮”的原则,分类指导,科学有序进行“一对一”匹配,建立结对帮扶关系,确保特殊困难群体帮扶全面覆盖。同时,紧盯特殊困难群众生活、上学、看病、就业等方面急难愁盼问题,结合部门单位职责、领导干部实际,一人一策提出结对方案和帮扶措施,用实际行动为困难群众带去温暖和关怀。

据了解,至目前,全市各级干部共开展走访探视65834人次,联系交流97182人次,为关爱对象宣传和落实政策69684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8107件,帮办实事12339件,资助资金(含物资折合)267.64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盯‘践行宗旨为民造福’的目标要求,扎实细致做好联系交流、走访探视、落实政策等工作,努力做到精神关怀、兜底保障、主动服务、纾难解困不缺位,在奉献爱心中不断增进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特殊困难群众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穆冬梅表示。

  一项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是市委、市政府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迈向新的征程,我市将继续从群众最关心最期待的问题入手,把民之所盼作为政之所向、民之所需作为政之所为,大力发展社会民生事业,用“民生温度”加码群众“幸福热度”。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