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快看】甘肃崇信:土地盖上“绿被子” 百姓吃上“生态饭”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时间/2024-01-24 21:07:04

【践行“两山”理念】

◎本报记者 颉满斌 通讯员 王红刚 孙淑霞

隆冬时节的甘肃省崇信县美不胜收。远眺,云雾在群山峻岭间流淌;近看,城林相裹,汭水东流,形成独特的陇上江南景观。

近日,崇信县4个乡镇入选“甘肃省省级森林小镇”名单。崇信县地处黄河中上游泾渭河流域核心区,是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地位特殊而重要。近年来,该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方位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相继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等10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去年,崇信县还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这座位于黄土高原的县城如何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最大化?科技日报记者近日走进崇信一探究竟。

增绿护绿 厚植生态底色

绿色,是崇信奋进的底色,也是崇信发展的潜力所在。

每年的春秋两季,崇信山间旗帜漫卷,随处可见造林植绿的场景。当地开展了县乡村社四级干部义务植树、“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绿色清明+”等植绿增绿行动,让一块又一块瘠坡荒地披上“绿装”,也让护绿爱绿的理念深入人心。

“‘十三五’以来,崇信县累计新增造林面积27.98万亩,新建农田林网4.18公顷,实施荒山绿化造林13.55万亩。”崇信县林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李浩霏介绍,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6.64%。

城区绿化是国土绿化行动的“重头戏”。李浩霏说,近几年,崇信县紧紧围绕建设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旅游城市的目标定位,大力实施城区绿化美化提升行动,城区绿化覆盖率达53.11%,人均绿地公园面积达15.85平方米,新建人工河道湿地210万平方米,打造了“满城公园满城花,一城山水半城香”的城市景观。

“在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的同时,崇信县全方位加强林木管护工作,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森林资源保护制度。”崇信县林草局负责人张继珍说,除加强专业、半专业防火和护林员队伍建设外,崇信县还持续开展森林抚育、重点公益林管护、天然林保护、森林防火等工作,筑牢了当地的生态安全屏障。

崇信县在古树名木的保护方面不遗余力。当地为有着3200多年历史的华夏古槐王、佛教圣树娑罗树、形状奇特的三异柏等222棵古树名木建立了档案,全部实行挂牌保护。枝繁叶茂的古树,无声诉说着这座小城的沧桑岁月。

在张继珍看来,从“增绿量”到“增颜值”,从“护根基”到“强保护”,崇信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的成绩单。这也为崇信的绿色发展注入动能。

系统治理 筑牢生态屏障

清晨的龙泽湖畔,波光粼粼,水鸟翱翔。不少崇信市民漫步于人行步道,或锻炼身体、或闲坐聊天、或拍摄水鸟,尽享闲暇时光。谁曾想到,十几年前,这里泥沙沉积、河流不畅,生活垃圾随处可见,水体常年混浊。

崇信县历史文化悠久,县内有汭河、黑河、达溪河3条河流。龙泽湖就位于汭河流域。汭河长38.7公里,流域面积388平方千米,自西向东贯穿崇信全境,是崇信的“母亲河”。

平凉市生态环境局崇信分局副局长袁建新介绍,为有效恢复汭河水生态环境,提高地表水环境质量,近年来,崇信县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政策机遇,将提升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作为关键。崇信县牢牢扛起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着力转思路、建机制、强基础、抓治理,让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我们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建立完善‘一河一策’和‘一河一档’工作机制,部署开展全域无垃圾治理等专项整治行动。”袁建新介绍,当地大力推行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多措并举,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

每天清晨,崇信县锦屏镇枣林村党支部书记、村级河长朱雪峰便带领村组干部,对辖域内的河道沟道清点巡查。当发现河道垃圾等问题后,他们会及时在全村环境卫生整治微信群里告知村民清除。“这几年群众环保意识逐渐增强,文明素质明显提高。我们要持续抓好水生态改善和水资源保护工作,切实做到守河有责、守河有方、守河有效。”朱雪峰说。

在实施一系列的治污举措后,崇信县河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红尾水鸲、黑鹳、黑脸琵鹭等珍稀鸟类翩跹而来。当地成功创建汭河县城段省级幸福美丽河湖,让水清岸绿、飞鸟逐空、鱼翔浅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尽收眼底。

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崇信县先后为当地生态保护工作投入28.1亿元。当地实施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42项,建筑工地严格落实六个“百分百措施”,关停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99台,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连续四年达到91%以上,地表水水质连续五年稳定达到国家Ⅲ类水质标准。

点绿成“金” 生态惠民富民

进入新发展阶段,如何进一步让生态优势成为高质量发展支点?“崇信最大的优势在生态,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发展潜力也在生态。”该县县委书记杨聪说,要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必须要有新理念、新举措。

近几年,崇信县不断盘活生态资源资产,通过改革创新做优做活“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文旅”,全力推进清洁能源、特色文旅、生态养殖、优质果菜“四大产业”。目前,生态相关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5.7%。

曾经,崇信县赵湾村交通不便、村落封闭,是当地出了名的“石头村”。现如今,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村。“乡村变美了,产业发展了,乡亲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村支书朱红顺说。

“唐风槐荫·森林秘境”旅游线路是崇信县“生态+文旅”产业的特色项目。这条线路融合了旅游、观光、康养、乡村民宿等,成为甘肃的一处旅游胜地。这条线路串联省级森林公园唐帽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五龙山、华夏古槐王、赵湾乡村旅游示范点等景区,全方位展示了崇信的自然美、生态美、历史美、生活美。

“中午穿白衬衫,晚上就成黑衬衫”是崇信县新窑矿区曾经的写照。新窑镇镇长杨胜昔说,“唐风槐荫·森林秘境”旅游线路开通后,新窑矿区变身“绿色景区”, 煤尘飞扬不再,只有绿意葱茏。“我们打造的一批乡村旅游项目,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群众端上了‘生态碗’,享受到生态发展的红利。”

小苹果也成为当地群众的“致富果”。2022年以来,崇信县以创建“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的“现代生态果业集约化经营示范县”为目标,以优质苹果产业链为抓手,建立优质苹果产业链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库。当地招引了甘肃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陕西榆林建筑工程等公司,支持4户优质苹果链主企业、18户链员企业做大做强,全面推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崇信县累计建设苹果经济林10余万亩,培育苹果果园万亩乡1个和苹果生产专业村10个,年产果品4万多吨。

不仅如此,崇信县还大力培育光电、风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产业集群,建成分布式光伏发电总容量3000千瓦,年发电量约420万千瓦时,天然气入户6040户,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62%。2022年,崇信县清洁能源产业产值达到30亿元,相比2021年增长20亿元。

  如今的崇信,林果产业、森林旅游、清洁能源蓬勃发展。土地盖上“绿被子”,百姓吃上“生态饭”。生态“好水”成为经济“活水”。当地生态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