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守正创新担使命 奋楫扬帆谱新篇 ——静宁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综述

来源/ 平凉日报 作者/ 时间/2024-01-25 12:08:03

□王丽媛 王宝军

时代孕育思想,思想指引航程。

近年来,静宁县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县域高质量发展主方向、主战略、主定位,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进一步凝聚起全县上下砥砺奋进新征程的决心和毅力,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静宁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厚重文化底气。

与时代同频,与发展共振。我们在行进中盘点过去、回眸来路,宣传思想文化的力量,如静水流深,浸润心田……

强化理论武装 夯实思想根基

一方庭院,几张板凳,围坐一起,听理论宣讲,谈惠民政策,聊乡村发展……静宁县细巷镇把村社农户家中作为“大课堂”,村党支部书记化身“宣讲员”,把理论宣讲搬到群众身边,让党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惠民政策宣传更接地气、更加走心。

——示范带动,以学铸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不断创新学习载体、学习形式,坚持把集体学习、个人自学的“关门学”与现场参观、讲解授课的“开放学”相结合,身边榜样“对照学”与研讨交流“体会学”相结合,“课堂学”与“基层学”相结合,为全县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树立了“风向标”、当好了“排头兵”。

——“宣”出特色,“声”入人心。着眼让党的“好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组建了各类特色宣讲团,深入学校课堂、田间地头、农家院落,用通俗易懂的家常话、大白话、实在话,给群众讲解党的好理论、好政策。高标准高质量组织开展了“党史学习教育”“贯彻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主题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创新推出“板凳课堂”“流动党课”等基层宣讲“名片”,打造基层理论宣讲品牌矩阵,从不同维度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述学立说,建言献策。紧跟时代步伐,聚焦战略性、前瞻性和现实问题做好理论研讨交流、研究宣传和咨政建言,组织撰写《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强县域”着力点》等高质量理论文章,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充分挖掘本土特色文化资源,跟进推动重点题材挖掘和重点作品创作,录制播出大型人文访谈节目《人文静宁》,出版发行《红军长征在静宁》等学术出版物,创办《李氏文化研究》等内部刊物,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

加强宣传引导 擂响奋进鼓点

新时代的画卷,人心若是底色,舆论就是画笔。

静宁县宣传思想战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统筹网上网下、内宣外宣、文化文明,创新方式方法,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讲好一个个静宁故事,不断传播静宁好声音。

——借“势”发力,出新出彩。2023年2月3日,静宁县农民工朱彦军在央视“2023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上一路乘风破浪,以优异成绩勇夺亚军。自此,关于朱彦军、关于静宁的宣传报道“铺天盖地”而来,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达82.4万人(次),抖音相关话题播放量达374.5万人(次)。静宁借势借力、创新宣传思路,在央视、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广泛报道,充分展示了静宁县书香文化、文明家风、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显著成效。

——主题宣传,浓墨重彩。聚焦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的二十大召开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矩阵传播,强力发出好声音、传递正能量。新闻工作者将笔触、话筒和镜头对准基层,用最朴实的语言、最真实的情感、最鲜活的案例,讲好项目建设、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等一线故事,诠释重大主题。《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等重大主题报道浓墨重彩,利用新华社“现场云”开展视频和图文直播专题活动100余场(次),浏览量达525.9万人次。

——对外宣传,融合创新。借助苹果节、梨花节、村BA等盛大节会,邀请中省媒体开展专题宣传,深入挖掘新闻亮点,提炼报道选题,稿件数量质量大幅提升。《一颗苹果如何串起产业链上161家企业?》荣登央视新闻新媒体全国影响力前10名,央视《大美中国 丰收图景之静宁苹果》《寻百强,看中国》、央视频《乘着大巴看中国》、瞭望杂志《一颗苹果里的静宁故事》、甘肃卫视《乡村新事记》等新闻作品阅读量超过百万,有力提升了静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媒体融合,有行有效。顺应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巨变的时代浪潮,加快媒体融合步伐,媒体内部体制机制进一步调整改革,打造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舆论阵地。建成“媒体+政务+服务”全媒体矩阵传播模式,形成各终端分众传播、分类覆盖格局,入驻央视新闻客户端、新甘肃等中央和省级新媒体传播平台,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每年在中省媒体刊发稿件3000多篇,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持续提升、不断扩大。

厚植道德沃土 构筑文明高地

文明,是社会发展最温暖的底色。

静宁县坚持广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体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大力弘扬社会新风正气,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在全县上下厚植道德沃土、构筑文明高地。

——文明培育,入脑入心。常态化开展“强国复兴有我”等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持续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新时代好少年等先进典型选树活动,成纪大地好儿女正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现有全国道德模范2人、中国好人2人、甘肃省道德模范3人、甘肃好人2人、新时代甘肃好少年1人、“感动平凉”道德模范10人、平凉好人19人、新时代平凉好少年5人……

——文明实践,有声有色。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县乡村三级阵地实现全覆盖。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健全文明实践“1+10+N”志愿服务队伍体系,全县建立志愿服务队1100多支,注册志愿者6万余人。深入开展文明交通、文明餐桌等主题实践活动,让“做文明人、办文明事”成为人们的行动自觉。甘肃德美社会救助基金会、任玲玲被评为学雷锋志愿服务全国“四个100”和甘肃“四个十佳”暨疫情防控先进典型,静宁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获评2022年度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优秀中心。

——文明创建,有为有力。坚持“一流定位”“精致城市”“精细管理”创建理念,持续抓好文明城市创建,针对“公益广告、拆违(危)拆临、杆线整治、交通秩序”等薄弱环节,接续开展专项整治工作。扎实开展“唱响一座城”“果园课堂”“争做文明有礼静宁人”等文明实践活动,全力营造人人参与创建的浓厚氛围。持续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目前,静宁县创建国家级文明单位1个、省级文明单位23个、市级文明单位86个,县级文明单位256个,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融合发展。

坚定文化自信 繁荣文化事业

文化若水,润物无声。

静宁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围绕更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全面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

——文艺创作,百花齐放。立足本土丰厚的文化资源和改革发展的具体实践,各艺术门类齐头并进。近年来,结集出版长篇小说、散文和诗歌等20余部,多部作品获奖,其中,1人获“敦煌文艺奖”、1人获“黄河文学奖”。文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各级各类会员蓬勃发展。2023年,1人入选全省“散文八骏”,1人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戏剧、音乐、舞蹈工作者植根静宁大地,创作、编排和演出《金果人家》《汉关飞将》等不少优秀作品,其中《成纪夯歌》在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播出,荣获第六届崆峒文艺奖音乐舞蹈类二等奖。

——群众文化,惠民暖心。静宁县坚持以文铸魂,一场场文化大戏精彩上演。2023年甘肃省“金徽杯”首届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开幕式上激昂的青春脉动获得广泛赞誉;静宁县全民读书节、晒书节系列活动彰显人文静宁的内涵和魅力,界石铺红军长征毛泽东旧居纪念馆展陈馆开馆暨首届乡村旅游推介大会打造红色圣地的文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大地欢歌庆丰收”等大型文化活动让群众品出“满满”的幸福味道、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形成浩然声势,成为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录制省级非遗项目阿阳民歌音频16首,推荐申报静宁锅盔制作技艺和成纪威风鼓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建成平凉市首家免费对外开放24小时自助图书馆,静宁县图书馆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评定为国家二级馆。

——文旅融合,加速“出圈”。探索红色研学、休闲康养等新业态、新模式,打造苹果文化观光等5条精品旅游线路,大力推进文旅与健康养老、绿色食品等融合发展,努力构建集旅游观光、农事体验、养生养老等为一体的文旅康养产业体系。2023年组织实施了静宁县体育馆等文旅康养重点项目14个,完成投资2.1亿元。建成成纪文化广场、八里镇大路村省级文旅振兴样板村等民心工程。设计开发具有“苹果”文化特色的剪纸、掐丝画、书画等系列文创产品和陶瓷制品……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使命在肩再谱新篇。新征程上,静宁县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学细悟笃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首要政治任务,坚持守正创新,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搏击风浪的斗志、勇立潮头的追求,切实增强思想引领力、舆论引导力、价值凝聚力、文化支撑力,助力静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航船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