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逐“绿”向未来 ——平凉全域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行稳致远

来源/ 平凉日报 作者/ 时间/2024-01-25 12:08:03

□本报记者 刘英娜 文姚志强 图

以绿色发展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3年1月,市委制定印发了《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平凉的决定》,提出全域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统筹谋划、全盘考量、系统推进。

举旗定向,谋篇布局。全域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开启了平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进程。

这是市委、市政府基于平凉处于黄河中上游泾渭河流域核心区、陇东陇中地区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生态位置的慎重考量,是对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清醒认识,对协同推进全市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重要意义的正确决策。

一张蓝图绘到底,绿色发展贯穿始终。

基于富集的煤炭资源优势,平凉加快构建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链引领,装备制造、绿色建材、生物医药、新能源等特色产业梯次跟进的“1+N”现代产业体系。建成20万吨聚丙烯、碳素复合材料等一批生态环保项目,全省首家绿色建材研发创新基地建成运行,聚丙烯高值化产业园、全生物可降解塑料制品、陕西量维医药原料绿色制造及光伏、风电等项目加快建设。

“黑色煤炭经由煤制甲醇装置加工后,就得到了无色透明的甲醇溶液,再由甲醇制丙烯装置进一步深加工,便能得到白色聚丙烯粉末及颗粒,实现煤炭分质转化。”华亭华煤清能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温彦博介绍,从黑到白,从煤到化,煤炭的附加值进一步提升,煤炭高效清洁利用能力进一步增加。

从工业到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体系正在搭建完善;从生产到服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已然根植于心。

目前,平凉以国家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市试点和农业精品培育示范区建设为牵引,实施“万千百十”养牛工程,开展苹果产业“十大转型提质”行动,推进“三品一标”体系建设,已基本形成牛果菜、薯药林的生态农业产业格局。以构建现代农业文化体验、花卉观赏避暑度假、山地苹果景观休闲采摘三大乡村游片区为主导,推出精品旅游线路,打造民俗文化和生态观光景点,建设生态旅游康养综合业态,生态旅游落地开花。

平凉已经找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的道路,十大生态产业不断助力平凉实现“绿色蝶变”:2023年,全市十大生态产业预计可实现增加值117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4.4%。深入实施林草生态保护、水生态修复治理、污染治理、山塬田生态修复治理、矿山治理等五大工程,谋划重点项目66项,计划完成投资74.1亿元,新培育规上企业8户,实现增加值170亿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今后发展的高歌猛进。”

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平凉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初步实现了生态与工业、农业、文化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互促共进,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发展的新路子。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绿水青山

鹭鸟翩跹,碧水蓝天,葫芦河畔生态宜人的景象令人欣慰。

然而10年前,自然灾害、水土流失、污染排放等还在侵袭着葫芦河,水量减少、水质恶劣、河床裸露等问题让两岸群众苦不堪言。

改善葫芦河流域水生态环境迫在眉睫。强关污染源、修建围堤、清理河道、修复立体植被、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影响葫芦河健康的突出问题一个个被解决,一年比一年好,葫芦河静宁段出境断面水质由2015年以前的劣V类提高到2019至2022年连续四年全年综合评价为地表水Ⅲ类标准,2023年更是首次实现单月全部达标。

欢欣鼓舞,“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生态治理目标有效实现,寄托着美好乡愁的“母亲河”成为两岸群众幸福生活的见证。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平凉始终坚持目标导向,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2023年平凉中心城区PM10和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58微克/立方米和2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7%和3.6%。全市13个地表水国控、省控断面水质综合评价结果全部达标,水质优良率100%。全市14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69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市6个地下水水质考核点位水质达标率100%。全市废旧农膜回收、尾菜处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84.57%、53.7%和83.84%,累计新(改)建卫生厕所27.3万座,创建清洁村庄852个。

政之所要,在乎民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凉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集中力量攻克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显著增进了民生福祉,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平凉海螺1#/2#生产线实施超低排放改造项目,每年最大可减排氮氧化物约2300吨。平凉市管道天然气工程和平凉、华亭、灵台城区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工程建成,城区燃煤供暖锅炉基本“清零”。全市7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或扩容改造,出水水质稳定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平凉、华亭、静宁3个省级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全面建成投运,全市36个重点乡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已全部建成。率先推行全域垃圾闭环处理,形成了以崆峒区、庄浪县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为中心,辐射全域的城乡垃圾焚烧处置体系。

……

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平凉在建设“绿水青山”的同时,也让广大群众享有更多的生态红利。靠山吃山的多元性生态种养殖,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蔬果采摘、民俗体验、乡村主题游等农业新业态发展迅速,成功获得消费者的青睐;看得见星空、望得见青山、闻得见花香,优美的环境成为人民生活品质的增长点。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把生态环境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把发展成果转化为生活品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更是老百姓的幸福靠山。在感受平凉风景如画和人民幸福感提升的同时,一个宜游、宜居、宜业、宜商的美丽平凉正展现在人们面前。

以生态安全屏障构建推动美丽平凉建设

平凉矿产资源丰富,矿山开采历史悠久,矿山资源为全市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但也造成了高陡边坡、塌陷沉降、水土流失、地貌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

针对这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平凉市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已实施矿山生态修复治理301处6.61平方公里,积累形成了一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集废弃矿山复垦、水土保持、植被恢复、污染防治为一体的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和工作模式,覆土增绿使废弃矿山重新焕发了生机。特别是一次性完成太统山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为全市矿山生态修复树立了典型。

2023年5月,平凉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成功通过国家竞争性评审,3年将获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3亿元。“项目实施后,可实现平凉区域内水源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大幅度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良性循环、人居环境和生态系统显著改善的建设目标,全市废弃矿山治理率由30%提高到70%以上。”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使生态系统服务良性循环,让人居环境更加宜人,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的美好愿景,而这一愿景,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为现实。

新年将近,平凉入选“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城市典范案例的消息传来,所有的参与者都为之振奋,这说明平凉坚持“海绵+”的理念,积极探索的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海绵城市建设路径是正确的,也是被实践所检验认可的。

活力公园、体育运动公园、天源路,街道、居民小区、学校医院、机关单位,小微湿地、植草沟、透水砖……一块块“大海绵”,一个个“小系统”,一批能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的“海绵体”,一场融入城市建设全过程、各环节的“城市海绵”行动,构筑了平凉全新的绿色空间和更为开放共享的生态格局。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在这场添绿增绿、美丽平凉建设的接力赛中,造林绿化的主力军作用毋庸置疑。2023年,平凉完成城镇绿化452亩,乡村绿化20.31万亩,创建生态园林式单位、小区120个,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59平方米,创建省级森林小镇19个、省级乡村绿化示范村7个,完成造林封育22万亩,造林封育面积占到了省上下达任务的120.55%,在全省第一个完成造林落地上图,进一步巩固提升了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

久久为功,方可善作善成。平凉始终把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作为底线性任务,推动突出问题即知即改、整改到位。至目前,两轮中央督察涉及的42项整改任务、两轮省级督察反馈的75项整改任务全部完成整改,交办的564件信访问题全部办复。2021年、2022年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警示片反馈的4个问题全部整改销号。

所有的努力,只为擦靓绿水青山美丽底色,凸显生态发展鲜明特色,建设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美丽平凉,提升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持续获得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平凉市将紧紧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力争创“两山基地”,全域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努力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广大群众享有更多的生态文明建设红利。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