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台县在巩固、拓展、衔接上下功夫、见实效,铺展乡村振兴新画卷
有奔头 有看头 有劲头 有甜头
本报记者 段 海 黄 鑫
一条条水泥路蜿蜒向前、一栋栋新居错落有致、一个个富民产业势如破竹、一张张幸福笑脸灿烂绽放……近年来,高台县干群一心,着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巩固、拓展、衔接上下功夫、见实效,在广阔的乡村沃野唱响奋斗逐梦的欢歌。
兴业:产业更有奔头
隆冬时节,走进高台县奇峰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工人们分工协作,麻利地分拣、装袋,一派繁忙景象。“我们种了1000亩种薯,为确保种子质量,工人正在进行分选,准备发往湖北、山东、陕西等地。”合作社负责人许国健介绍。近年来,该合作社通过流转农户土地、吸纳群众就近务工、以折股量化资金入股的形式向脱贫户分红,带动农户数量从最初的38户发展到目前的520户,辐射带动周边9个村的328户农户种植马铃薯3000多亩,每年提供零星就业岗位100多个,带动200多人季节性务工,发放劳务工资150多万元。“一天能挣200多元,有时候还多一些。”正在分拣马铃薯的新坝镇曙光村村民殷国荣说。
走进南华镇永进村,远远就听到牛犊欢快的叫声。村民杨茂荣一如既往起了个大早,开始一天的“工作”,打扫牛棚卫生,给牛栏消毒、添草、加水……
近年来,该县积极申请对接“富民贷”项目,新增发放“富民贷”143户2160万元,安排政策奖补,鼓励动员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发展以特色养殖为主的庭院经济农户达495户,畜禽饲养总量达299万头(只)。如今,全县像杨茂荣一样的“牛倌”们“牛”势崛起,“顶起”致富新天地。
牛产业牛气冲天,蔬菜产业一路高歌猛进。
新坝镇茂雄集团供港蔬菜基地、太安村供港蔬菜基地、巷道镇设施精品西瓜基地、康翠蔬菜专业合作社草莓基地,鲜甜的瓜果、新鲜的蔬菜,不断吸引周边群众前来“打卡”,在享受采摘乐趣的同时,大家纷纷用抖音、快手在朋友圈记录分享美好生活,让家乡的土特产与好风景乘“网”出圈。
该县依托农业优先型县功能定位,安排联农带农产业发展项目25个3876万元,联带受益农户3469户。发放小额贴息贷款107户524万元,创新扩大产业贷发放范围,为1790户农户提供贴息贷款3.3亿元。持续壮大蔬菜、制种、草畜等特色主导产业,全县蔬菜总产量达86.9万吨,农村居民人均增加制种收入1400元左右,实现产业带动乡村振兴,让群众吃上“产业饭”,走上小康路。
亮景:农村更有看头
走进宣化镇上庄村乡村振兴示范点,一排排新建的农房依次排开,与远处的崇文楼交相辉映。在村民盛金霞家里,崭新的家具、宽敞的房间让人眼前一亮。“房子宽敞,地暖也热,儿子儿媳来了也能住下。”盛金霞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
近年来,该县创新实施“三联四保”融资模式和乡村产业振兴创业担保贷款试点工作,累计发放乡村振兴房屋改造贷款4.06亿元,新建房屋5058户,改建房屋8470户,拆除空置房3370户。纵深推进“三大革命”“六大行动”,实现村庄面貌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转变。
罗城镇红山村按照“先点后面、点面结合、示范带动、全面提升”的思路,新建20户连片乡村振兴示范点,配套建设水电、道路、污水收集等基础设施。部分村民在新居开起农家乐,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拓宽增收渠道。“一套我自己住,一套搞餐饮,每天至少都有4至5桌,客流量稳定。”村民管学生说。
该县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农旅融合为重点,打造出新坝镇西大村、罗城镇张墩村、南华镇南岔村等多个集循环农业、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吸引不少外来游客,让群众吃上“旅游饭”,挣上“旅游钱”。
扶持:农民更有劲头
“我今年种了26棚人参果,每棚收入均在4万元以上,不仅走俏本地市场,还被外地客商早早预订了。”宣化镇台子寺村党支部书记赵小花乐呵呵地说。
在金康脱水蔬菜有限公司位于城郊的乡村就业工厂,30多名工人忙着分拣、挑选已脱水的辣椒。该公司不仅吸纳脱贫户在工厂务工,还对脱贫人口在蔬菜种植收购上给予优惠,并进行化肥、地膜、种子等物资帮扶,从多方面帮助脱贫人口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我们厂常年有订单,工人需求量大。有30名固定工人,其中脱贫户有12人,大部分人每月工资在3000元以上。”该公司乡村就业工厂负责人张建华介绍。
近年来,该县坚持把就业帮扶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按照“保增量、提质量、扩增量”的原则,全县输转脱贫劳动力1844名,实现劳务收入4007万元,发放外出务工一次性交通补助566人27.26万元。6家乡村就业工厂和就业帮扶车间吸纳农村劳动力760名,新增公益性岗位10个,有劳动能力的易地搬迁户实现至少1人稳定就业。2023年,全县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2年的18775元增加到21718元,增长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