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有财
王韶(1030年~1081年),字子纯,江州德安(今江西省德安县)人。王韶祖父辈都是“璞玉韬光,良才避用”的开明乡绅,其“家学渊源,庭训有素”。王韶生而颖异,形气不凡,从小景仰古代英烈,崇敬他们的高风亮节。他年轻时苦读儒家经典同时,十分注重经世治邦的学问,特别是针对北宋王朝边患频仍、对外屡战屡败的情势,为了学以致用,他潜心钻研古代的兵家军事理论著作,以实现为国捍边的雄心壮志。
宋嘉祐二年(1057年),27岁的王韶考取进士及第,先授将仕郎,后调任新安县主簿、建昌军司理参军。不甘平庸的王韶并不满足在地方吏位上碌碌一生,遂入京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制科考试,却名落孙山。于是干脆“客游陕西,访采边事”,为实现自己多年为国捍边的远大抱负作准备。
西夏是北宋时期西北少数民族党项族拓跋部所建立的一个割据政权。西夏建国后,与北宋时战时和,但总体上北宋败多胜少,特别是在三川口、好水川和定川寨战役中,北宋军被打得狼狈不堪,几乎全军覆没。至宋仁宗末年,双方战线对峙在今甘肃环县、庆阳和陕西志丹等地。王韶利用三年的时间,孤身一人出入宋夏边境两侧,对当地的山脉、河流、关隘、气候、物产、人口、村镇、风俗等进行详细的勘探侦察,进而形成了一整套对付西夏的战略构想。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宋治平四年(1067年),20岁的宋神宗继位。神宗继位之时,北宋王朝建立将近百年,北宋初期制定的许多政策,已经渐渐显露弊端,官场腐败盛行,财政危机日趋严重,百姓生活困苦,辽、西夏在边境又虎视眈眈。面对这种情形,神宗认为变法是缓解危机的唯一办法。次年四月,神宗召王安石探讨富国强兵之策。宋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次年底,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于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变法改革运动逐步展开。
历史的风云际会也将王韶推上了前台。宋熙宁元年(1068年),王韶诣阙上《平戎策》三篇,向神宗提出平取西夏必先收复河湟(今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和青海省东部地区),而收复河湟的关键在于以恩信安抚这一地区散布的大小不一的蕃、羌部落,其中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开展历史上行之有效的茶马互市,其理由是西羌“颇以善马至边,所嗜唯茶,乞茶与市”。而西夏对这一地区垂涎已久,一旦占据这一地区,便可顺势攻破北宋秦州(今甘肃天水),沿渭水直逼关中腹地,向南威胁富庶的陇、蜀地区。因此,宋朝应当抢先兼并、招抚河湟蕃、羌各部,“纠合宗党,制其部族,习用汉法”,组织蕃兵,实行茶马互市,这样既砍断了西夏的右臂,又丰满了宋朝的羽翼,同时形成对西夏夹攻的态势,有一举三得之功。
由于《平戎策》既正确分析了熙河地区吐蕃势力的状况,更提出了解决北宋统治者最急迫的西夏问题的策略,其目的同宋神宗、王安石变法派“改易更革”的政治主张相一致,因此得到北宋朝廷的高度重视和采纳,王韶被任命为秦凤路经略司机宜文字(相当于今机要秘书)之职,主持开拓熙河之事务,担负起了收复河湟的任务。此时王安石对军事制度的改革也初见成效,北宋初期将帅无权、兵将互不相知和士兵常年流动、疲惫缺训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为王韶建功边陲做好了组织和军事上的准备。
宋熙宁四年(1071年)八月,朝廷设置洮河安抚司,命王韶领其事,于是王韶开始实施其《平戎策》中提出的战略主张。王韶对河湟蕃、羌各部采用“剿抚并用,以抚为主”的策略,当时俞龙珂是青唐(今青海西宁)蕃部中势力最大的一族,是西夏企图控制的主要对象。诸将都认为应当先行讨伐,王韶则力排众议,亲自到蕃境侦察,并率数骑直抵俞龙珂营寨,向其晓以利害,劝其归附宋朝。当晚,王韶就宿在俞龙珂营中,鼾睡达旦,俞龙珂终于被王韶的说辞和诚信打动,率所部12万人内附北宋,当地蕃、羌豪绅也随王韶东归。此举宋朝收复青海东部方圆1200余里土地,招附人口30余万。接到王韶旗开得胜的捷报后,宋神宗大喜,赐名俞龙珂为包顺,并颁褒奖敕通令嘉奖王韶:“不烦大举之兵,靡事称饷之役,以戎拓地,震慑遐荒,开信示恩,辑绥怀附”。
实施《平戎策》初见成效,进一步坚定了宋神宗收复河陇的决心。宋熙宁五年(1072年)五月,宋军筑古渭城为通远军(今甘肃陇西),以王韶为知军(军是宋代所设的一级行政区划,与府、州、监同隶属于路)。对始终不肯归附的羌人部落,王韶决定采用武力征讨。八月,王韶引兵筑城渭源堡(今甘肃渭源县境内),率兵攻破洮河东面的羌人蒙罗角族,又筑城乞神平,又破抹耳水巴族。洮西大震,吐蕃首领木征渡洮河来援,羌人余众复集。王韶命别将在竹牛岭虚张声势,而自己则潜师越武胜(今甘肃临洮),伏击木征部将瞎药主力,大破之,降其部落2万余人,瞎药降宋,赐姓名为包约,遂筑城武胜,宋神宗改武胜军为镇洮军。十月,又改镇洮军为熙州(今甘肃临洮县),并以熙州、河州(今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洮州(今甘肃临潭县)、岷州(今甘肃岷县)及通远军(今甘肃陇西)置熙河路,以王韶为经略安抚使、熙州知州。宋熙宁六年(1073年)二月,王韶发兵攻打河州,与部将景思立先后攻克香子城(今和政县教场村南侧)、诃诺城(今广河县城南侧),进发河州,木征部千余人被杀,并俘获木征妻子,收复河州(今甘肃临夏)。三月,降羌复叛,王韶回军攻击,双方在香子城一带激战,木征趁机夺回河州。王韶回军熙州,采取步步为营战术,边挺进,边经营,先后攻占了康乐城、刘家川、诃诺城,香子城,穿露骨山(今太子山),南入洮州(今甘肃临潭县)境。由于道路狭隘陡峭,王韶率军释马步行,有时一天只走六七里。木征闻听王韶困于崇山峻岭间,遂留其一部守河州,自率主力追击王韶军。王韶采取“反客为主”的计谋,以逸待劳,张好口袋等木征来钻。木征长途急行军,已疲惫不堪,突遭埋伏,被打得大败。王韶密派景思立攻河州,守军以为是木征返回,大开城门,河州复平,木征被迫投降。
占领河州后,王韶以河州为根据地,又进攻宕州(今甘肃宕昌),拔之,打通了洮州路。岷州(今甘肃岷县)首领摩琳沁闻讯,遂献城投降,王韶入据岷州。于是叠州(今甘肃迭部)、洮州(今甘肃临潭)二州羌族首领皆相继到军中投诚。
这次作战,王韶率部在连绵起伏的山峦间与吐蕃、羌军周旋,连续行军54日,跋涉1800里,收复河州(今甘肃临夏)、宕州(今甘肃宕昌)、岷州(今甘肃岷县)、叠州(今甘肃迭部县)、洮州(今甘肃临潭县)5州,形成了包围西夏之势,斩吐蕃、羌首级数千,获牛、羊、马以万计。当王韶在艰苦转战时,朝廷传言王韶已全军覆没,等到王韶捷报到来,宋神宗大喜,晋升王韶为左谏议大夫、端明殿学士。宋神宗将王韶占领的诃诺城改名为定羌城,香子城改名为宁河寨,刘家川堡改名为当川堡,并隶河州。
宋熙宁七年(1074年)二月,趁王韶入朝述职之际,木征邀结青塘的董毡部将鬼章进犯河州,河州知州景思立轻敌冒进,率5000人出击,在踏白城(现积石山县癿藏)陷入吐蕃2万大军的重围,景思立战死,鬼章遂率部围攻河州。三月,木征侵犯岷州,被包顺击退。这时北宋朝国内正遭受着严重的旱灾,朝议多主张放弃熙河路建制,神宗为此宵衣旰食,拿不定主意,只是要求王韶谨慎行事,持重勿出。四月,王韶日夜兼程赶回熙州,熙州官民正固城准备防守,王韶命全部撤除,挑选精兵2万出战。诸将欲进攻河州,王韶说:“贼所以围城者,恃有外援也。今知救至,必设伏待我。且新胜气锐,未可与争,当出其不意以攻其所恃,所谓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也。”随后派部直扑洮西重要据点定羌城,破吐蕃结河川族,断羌人与西夏国的通路,进临宁河(今和政县),分偏军入终南山。木征知北宋大军至,遂撤河州之围,屯扎踏白城。王韶还熙州,派兵循西山,绕踏白城后,乘势进攻木征部,焚木征部8000帐,斩首70余级。木征走投无路,只好率酋长80余人到王韶军门投降,王韶将其献俘京师,被宋神宗封为爱州团练使,赐姓名为赵思忠。
王韶发动的熙河之役,拓边2000余里,收回被吐蕃占领的二十万平方公里故土,恢复了安史之乱前由中原王朝控制这一地区的局面。熙河之役的胜利,“是北宋王朝在结束了十国割据局面之后,八十年来所取得的一次最大的军事胜利”,对于饱受外患威胁的北宋是极大的鼓舞,使北宋对西夏形成了包围之势,达到了使西夏“有腹背受敌之忧”的战略目标。王韶本人功绩也达到了其政治人生的顶峰,被褒奖有加,先是特拜观文殿学士、礼部侍郎,而这一荣誉过去只有宰相地位的官员才能获得。熙宁七年(1074年)七月,神宗再颁褒奖敕,赞王韶“文韬武略,义勇全才,奋然拓边辟土,屹然当国干城。”对王韶其子也遍加封赏。同年十二月,以王韶为枢密院枢密副使(官职名,为枢密院副长官,正二品。)
王韶收复熙河路后,随着茶马互市的顺利开展,大大促进了唐宋以来的青唐道(从中原经青海西宁通往西域的道路)的繁荣。北宋时期,丝绸之路虽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但陆上丝绸之路仍然畅通,北宋时期丝绸之路东段先后有灵州道、夏州道、泾原道(陇右道)、青唐道四条道路通行。西夏控制河西走廊后,丝绸之路东段的北道完全阻塞,以南道为基础的青唐道因避开了河西走廊而繁盛起来。大食等西域贡使、商人和传教士接踵而至,“往往散行于陕西诸路,久留不归”,北宋通往西域的交通全由此道承担,其他道路都变成西北内部交往的通道,丧失了通外交流的功能。
青唐道指经过青唐地区以达西域的路线,也即青海道。唐末吐蕃王国瓦解后,至宋初时在河湟地区的藏族部落被宋人称之为青唐羌。踞在“黄河之曲,直西成都数千里,占河湟间二千余里”。由于此地的藏族采取联宋抗夏的政策,于阗及以西诸国来宋朝贡,均走青唐道。其东段为传统的关陇道,中道即汉代开的湟中道,青唐城以西可称为西海道,以青唐城为枢纽。关陇道由长安出发,经扶风、岐山、凤翔府治、咸阳、陇州州治,越陇山至秦州清水、陇城、循渭河河谷至渭源,越鸟鼠山以达现在的临洮县城。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王韶开拓熙河,从其行军路线也可得出从古渭寨至渭源城的两条线路:一越鸟鼠山经庆平堡,循东峪沟到临洮城(宋熙州);一经竹牛岭,循抹邦山过会州城至临洮城。过洮西又合为一路,经康乐寨、当川堡(今康乐县流川)至定羌城(甘肃广河县城),往西越南阳城入牛精谷至河州。由河州经北塬至安乡城,由炳灵寺渡过黄河,过宋家城、川城至邈川,循湟水至青唐城。自河西走廊被西夏阻隔,青唐城及其西40里之林金城,河州就成为西来的贡使、商人往来宋朝必经之中转枢纽。据《青唐录》记载:“青唐城有“于阗、四统往来贾贩人数百家”“自青唐城西行40里至林金城,城去青海”。青唐古道除担负着宋代国际大通道的功能外,也随着茶马互市成为著名的茶马古道,沿着这条古道,宋王朝急需的来自藏区的大批马匹源源不断地由河湟等地输入中原,藏族人民所需的茶叶、布匹等生活用品也不断沿此道运抵藏区。
宋熙宁七年(1074年)春,天下大旱,饥民流离失所,群臣诉说免行钱之害,宋神宗欲罢黜变法法令。王安石认为天灾即使尧舜时代也无法避免,派人治理即可。监安上门郑侠反对变法,绘制流民旱灾困苦图献给神宗,并上疏论新法过失,力谏罢王安石相。
王安石罢相后,王韶遭排挤,先后降职为洪州(江西南昌)知州和鄂州知州(湖北武昌),后落职。元丰二年(1079)还其职,复为洪州知州,后晋封太原郡开国侯。元丰四年(1081)六月二十四日,发病生疽,洞见五脏而死,享年五十二岁,赠金紫光禄大夫,谥号襄敏。王韶有十子,以王厚、王寀最为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