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滴水藏海】民谣里的腊月风情

来源/ 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时间/2024-02-02 09:16:07

原标题:【滴水藏海】

民谣里的腊月风情

□ 纪习尚

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在农业社会,此时粮食已经归仓,人们在一年的劳作之后,迎来了难得的安闲时光;因为紧随其后就是正月,人们要为即将到来的春节作各种准备,充满了喜庆的气氛。因此,腊月是个特殊的月份,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民谣中,少不了它的身影,从中,我们也能体会到浓浓的年味。

腊月,开始为春节准备美食,称为“忙年”。老北京有首流传很广的民谣《老太太你别馋》,通过对话的方式,道出了忙年的过程:“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尘日;二十五,炸了烙炸炸豆腐;二十六,调了猪肉调羊肉;二十七,杀了公鸡宰母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粘糖瓜儿、炸烙炸(绿豆面做成的一种煎饼)、宰公鸡、发面蒸馒头……北方味道十分浓郁。

各地都忙年,但内容不尽相同。在武汉,“二十一,买支笔;二十二,写对子;二十三,做鱼氽;二十四,又打扬尘又做事;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插红烛;二十七,事办毕;二十八,把鸡杀。”只有腊月二十四扫尘和腊月二十五做豆腐的风俗与北京是相同的。流行于浙江的时令民谣说:“十二月,家家磨粉做年糕。”又说:“十二月年,家家门口煮油糍,煮得油糍过年笑嘻嘻。”江南盛产稻米,糯米年糕不能少。稍北的江苏,则是“十二月,裹糖菌糖元宝”,这里的“糖菌”“糖元宝”是用麦芽熬制的糖稀做成的糖果,形状上一种像雨伞,一种像元宝。

腊月农闲,很多人选择在此时娶亲嫁女,江苏等地在制作喜果时,会特意选用龙眼和荔枝这两种名字喜庆的果品,“十二月龙眼荔枝凑成双”,寓意成双成对。

抛开与春节相连的除夕不谈,腊月有两个重要节日:腊八和祭灶。有首民谣说:“腊八,祭灶,新年快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妈子吃着桂花糕,老头子戴着新毡帽。”腊八是春节模式的开启,河北有民谣:“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盼。再过十几天,就是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笑,再过六七天,新年就来到。”把儿童盼望新年的急切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也是灶王爷回天庭汇报工作的日子。这一天,每家每户会准备糖瓜之类的供品,希望灶王爷嘴甜些,说好话。有首山东民谣说:“灶王爷,本姓张,摇摇摆摆下了乡。白天吃的油盐饭,晚上喝的烂面汤。岁末上天言好事,年初下界降吉祥。”反映的正是人们的这种心理。

过去,腊月是一个经济年度的结束,人们选择在这时结清账款。腊月里怎么要账都不为过,一到正月,就要互相留个面子,不能再提钱的事。江苏无锡《一年的经过》,描述了年底的要债和躲债场景:“十一月半,前门讨债后门畔。”债主从前门来,欠账人躲到了后门。“十二月半,拔了镬子,剩个破汤罐,让你们看。”可见欠账人实在无钱还债,只好把饭锅掀掉,留个破汤罐给债主,以示“清白”。

过去,就算是放牛郎,也会在腊月里向爹爹讨个辛苦钱,买点花炮、糕点之类的玩具和吃食犒劳自己。浙江义乌的《看牛歌》说:“十二月里快过年,牛郎向爹讨铜钿。买来几百小火炮,油枣麻饼香又甜。”

腊月民谣,说的是年俗,本身又何尝不是年俗的一部分呢。

  (摘自《中国文化报》2024年1月24日)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