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来之不易的“绿色答卷”——平凉市水土保持工作纪实

来源/ 平凉日报 作者/ 时间/2024-02-04 08:31:04

□本报记者 柳娜

近日,水利部公布2023年度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名单,庄浪县获评“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近年来,平凉水土保持工作连续上榜国家级名单,平凉市荣获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泾川县被授予“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静宁县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泾川县田家沟、庄浪县榆林沟被命名为“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每一项水土保持治理成果的取得,不仅体现了各级党委政府对水土保持工作的关心重视,也凝聚着水土保持工作者们的心血和付出。

青山为证,绿水为凭。近年来,平凉水土保持工作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跳出水保干水保”为总基调,树立“大水保”理念,乘着高质量发展的强劲东风,一体推进山水林田湖草塬系统治理,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373.8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73.6%,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从“浊水荒山”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嬗变,夺取了水土流失治理的阶段性胜利,交出了一份美丽平凉建设的绿色答卷。

进则全胜 不进则退

  ——蹚出一条绿富共赢之路

绿,是平凉给世界最美好最明丽的色彩。

若把时间坐标拉长,你会看到另一个平凉:大风起时黄沙飞扬、暴雨过后满目沧桑,诉说着黄土地的苍凉悲歌。上世纪80年代,平凉水土流失面积9859.6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高达88.3%,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水土流失严重,土地产出低下,生态环境脆弱……面对严酷的自然条件,全市上下戮力同心,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丰富“政府主导、水利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水土流失治理“平凉经验”内涵。

1954年,平凉率先在纸坊沟开展淤地坝建设试验,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形成了纸坊沟、田家沟、庙龙沟等比较完整的坝系,逐步走出了一条以沟道坝系为控制性工程、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成功之路。今天,130多座淤地坝,筑起了流域治理的灵魂,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平凉大地的沟沟壑壑,以坝代路、防洪控沙、淤地造田,滋润在群众的心间,守护着一方安澜。

1964年,庄浪县郑河上寨一声炮响,拉开了大规模梯田建设的序幕。庄浪县成为第一个“中国梯田化模范县”,层层叠叠的梯田,是庄浪人雕刻在大地上的田野杰作。不仅是庄浪,如今,在平凉大地,从黄土高坡到沟壑山峁,随处可见高低错落、如斧雕刀刻般的壮观梯田,它让曾经的荒山旱地,变成了物阜民丰的人间乐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平凉成功探索出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沟梁峁坡综合治理的水土保持治理新途径。示范建成了泾川田家沟、茜家沟,庄浪堡子沟、榆林沟等一大批能在全省打响叫好的精品小流域典型,旧貌换新颜,荒沟变景观,成为群众心中的“后花园”和网红“打卡地”。世行贷款二期项目、英国赠款项目先后落地实施,平凉水保赢得世界关注,治理理念不断创新。

2003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水保工程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平凉水保步入了全新发展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塬面保护工程、新一轮淤地坝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以奖代补”试点、淤地坝“四变”改革先后启动,水保领域不断拓宽,先进技术系统升级,水保措施和产业发展结合更加紧密,生态文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水土保持率纳入美丽中国评估体系,一场绿色革命在这片土地上轰轰烈烈展开。围绕“静宁苹果”“平凉红牛”“问道崆峒·养生平凉”等地域品牌和优势,推动发展“梯田+产业”模式,让贫瘠田变成金土地;探索开展“淤地坝+供水”模式,为农村饮水、高效节水和养殖发展“解渴”;打造了平凉浚涵谷、崆峒东沟、泾川党原丁寨、灵台干槐树、崇信九龙沟、华亭大南峪、庄浪上寨、静宁界石铺等一大批流域治理新典型,灵台尝试邵寨煤矿、高速公路弃渣和水保综合治理“弃用双赢”新模式,社会办水保有了新突破,“小流域+”发展模式取得丰硕成果,描绘出一幅幅山清水秀的崭新画卷。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兴修梯田3004.34平方公里,营造水保林3962.98平方公里,种草434.56平方公里,封禁治理600.94平方公里,建成淤地坝132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8373.8平方公里。

水土保住了,环境变好了,综合效益显著提升。平凉水保在从黄到绿、从绿到美、从美到富的路上阔步前进,平凉模式为全省、全国水土流失治理保护提供了可鉴之策。

持之以恒 久久为功

  ——追求一种高质量的治理

逐绿而行,因绿而兴。

从水土流失治理转向治理与保护并重,提升到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高度,迈向“绿富共赢”的新境界,平凉从来没有停留在“一朝一夕”,而是致力于开创规模化、产业化、生态化治理的新局面。

上下联动,强化保障。市政府成立了平凉市水土保持委员会,采取政府抓总、部门会商、联合督导、统一考核的办法,积极探索实践“1+N”建管新模式,水土保持融入市县总体规划和乡村振兴统筹安排,水土保持工程与其他涉农项目融合对接,水保投资撬动民间资本投入,水保与相关部门联合执法督查,同向发力,同促共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工作格局。

统筹规划,科学谋篇。将山水林田湖草塬系统治理纳入绿色平凉建设的主要内容,编制印发全市《“十四五”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水土保持区划》《淤地坝建设专项规划》《平凉市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山水林田湖草塬系统治理规划纲要》等,以构筑关山生态屏障和平凉水塔为目标,加快构建“一山两河七区多点”空间格局。

严格标准,规范管理。建立了领导包抓县(市、区)工程责任制,周调度,月通报,勤督导。制定印发了全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建设管理、质量管理、档案管理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等4个实施细则,推动水保工程建设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保卫水土,铁面督战。采取暗访督查、专项检查、约谈函询、通报整改、“承诺+信用+清单”等措施,持续加大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全市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率、落实率、验收率连续10年达到90%以上,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2.5亿元。常态化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406起,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秩序根本好转,涌现出了彭大高速公路、赤城煤矿建设项目、天平铁路等一批先进示范工程。2015年市水保总站被水利部黄委会评为“黄河流域(片)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先进集体”,2021年被水利部黄委会评为“全国黄河流域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专项整治行动先进集体”。

点滴汇聚,促成山川巨变,千沟万壑,早已绿意盎然。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平凉将坚决扛牢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乘势而上,担当作为,奋力谱写新时代平凉水保新篇章,再创幸福美好平凉新辉煌。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