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璐
盛夏,绿水逶迤,青山相向;寒冬,候鸟迁徙,繁衍生息……
近年来,崆峒区全面深化河湖长制工作,持续推进河湖系统治理,河长制从“有名有实”向“有能有效”转变,“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美丽崆峒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如今,人们行走在泾河岸边,水波荡漾、栈道蜿蜒,用心感受绿水青山的惬意,用脚步丈量崆峒河湖的美好。
守河有责,“生态客厅”迎客来
夕阳映照,柳湖、泾河会迎来一天最热闹的时光。
顺着游人的手指,透过摄影爱好者的相机,翩飞的白鹭为本就诗意的湖光山色增添了更多灵性。
河有人看,湖有人管。崆峒区境内河流均属黄河流域的泾河水系,主要由泾河干流及其支流颉河、后峡河、大岔河等8条主要河流和20条乡级河流、153条支沟构成,流域面积1800平方公里,河流长度400公里。
如何守护泾河水清岸美?
水域治理是系统工程。问题表象在水里,根源实则在岸上。崆峒区成立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总河长的“双河长”领导制,明确区级河(湖)长7名、乡镇级河长76名、村级河长181名。推行“政府主导+社会协同”“河长+警长”的河(湖)长制网格化管理模式,配备河道警长13名,村级巡河员(网格员)305名、社会监督员40名,参与巡河督查、问题整改、重点任务推进等工作,多元协同加强河湖管护。
“在区级河长的带领下,各级河长在建设‘安全河湖、健康河湖、美丽河湖、幸福河湖’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身份认同感,责任意识得到提升,责任链条全面延长。”崆峒区水务局局长党等明说。
治河有方,“生态优先”破顽疾
治河非一日之功。
“在推进河湖长制实施中,我们以泾河干流为主轴,重点支流为延伸,突出生态优先地位,分区分类进行保护治理,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崆峒区河道养护站站长张默介绍。
崆峒区以推进全域创建美丽幸福河湖为目标,以“清四乱”、黑臭水体治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专项整治行动为突破口,排查整治“四乱”突出问题180个,依法取缔河道原有采砂企业12家,清退围垦种植64亩,疏通阻洪桥涵32处、疏浚河道65公里,清理淤泥2800多立方米,修复河道湿地450亩,确保了河道行洪顺畅、生态安全、整洁美观。
同时,强化水生态空间管控,严格河湖保护范围,全面完成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11条河流管理范围确权登记,进一步明确岸线保护区、保留区、限制开发区和开发利用区范围,做到管理有法、保护有据。严格执行已批复河流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落实“一河一策”年度计划,摸排整改河湖管理范围内耕种、碍洪林木等问题27起,确保了河湖水域面积不缩小、行洪蓄洪能力不降低、生态环境功能不削弱。
护河有力,“逐绿而行”护碧水
夏日清晨,崆峒镇西沟村村级河长朱学沿着潺潺的后峡河,边走边看,仔细检查河面及河道两旁,及时清理发现的垃圾。
“2018年担任村级河长以来,我每天都来巡查一次,农闲时一天巡查两次。”朱学说,“看着河水一天比一天清澈,河畔一天比一天干净,我心里也觉得敞亮。”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条河道,他已经走过无数遍。然而,这仅仅是崆峒区各级河湖长开展巡河工作的一个侧影。
据统计,2023年以来,崆峒区区级河长开展巡查32人次,乡村两级河长开展巡查1.5万人次,协调解决了河湖“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突出问题220件,有力推进了全区河(湖)长制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
河(湖)长制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想要守护好一汪碧水,既要依靠各个“河(湖)长”久久为功、标本兼治的治理,又需要多部门齐抓共管。
从取缔淘汰和升级改造落后产能企业入手,排查整治入河排污口、清理河道河岸垃圾、取缔河道原有采砂企业、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利用农业生产废弃物,泾河水质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
实施颉河、桂井等6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项目,老百姓的“水缸”得到安全保障;
建设乡镇污水处理站及配套管网,17个乡镇镇区污水设施实现了全覆盖;
清退围垦种植,修复河道湿地……
一次次把脉问诊、精准施策,崆峒区河湖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
查河有效,“俯仰之间”交答卷
“柳湖镇,请汇报巡河情况。”
“我是柳湖镇河长办干部林小伟,目前泾河大岔河入河口段水质良好,周边无污染问题。”
这一幕是近期崆峒区“智慧河长”信息平台工作人员通过视频连线乡镇巡河干部,实时掌握巡河情况的场景。
近年来,崆峒区强化科技支撑,探索创新多元管护模式,于2019年6月启动了“智慧河长”信息平台建设,并在2020年对平台进行了扩容提升,安装高清大屏幕12面、布设监控摄像头39处,其中泾河23处、颉河8处、大岔河4处、小芦河3处、南杨涧河1处,对河段进行实时监控。同时配备无人机巡河,通过监控平台现场实时观测、无人机对隐患水域及监控盲区的近距离捕捉,实现了全区重点河道、重点河段的全景式管理,工作人员可随时通过平台监测全区各处河流沟渠情况。
“就在去年9月,泾河平镇桥河段水质稍有波动,为调查清楚原因,我们实施了无人机航飞和现场水质监测分析,最终通过空地结合、立体交叉的巡查模式,及时发现了污染问题。”张默举例道,“如果说‘智慧河长’平台是河湖治理的‘大脑’,那么无人机就是明亮的‘眼睛’。”
俯瞰泾河,一湾清水,宛如一条碧绿的丝带;漫步河畔,苍翠拥抱碧波,野鸭、鸳鸯戏水;驻足山谷,清流缓缓,韵味悠长……如今,随着河(湖)长制工作的深入推进,崆峒区一条条河流经过“洗礼”,正重新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