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龙行陇上,穿越千年!
寻找甘肃各地博物馆里的“龙”文物
龙腾虎跃、龙马精神、龙吟虎啸、生龙活虎、龙飞凤舞、龙凤呈祥……
2024农历甲辰龙年说到就到。
龙,在中国传统十二生肖中,拥有许多美好的寓意。龙,是中国生命力最强、影响最深远的文化图腾之一。千百年来,龙的艺术形象,作为展示中华文化的代表性元素,渗入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些藏在博物馆的“龙”身影,证明中国对龙的崇拜早已传承数千年。它们是历史,是文化,亦是文明的一角。
甘肃,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多姿多彩的自然地理类型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浩如烟海。齐家文化的凸堆龙纹红陶罐,五代骨架清瘦的模印龙砖,沙井文化躯体蜿蜒的龙纹铜镜,棱角分明的战国谷纹玉龙……
龙年新春来临之际,奔流新闻携手甘肃省多家博物馆共同开启“龙年寻龙”贺岁活动,这些藏在各个博物馆的“龙”文物,彰显着陇原人民与“龙”的悠远情结。
凸堆龙纹红陶罐齐家文化 甘肃省博物馆藏
出土于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采用凸堆手法雕塑而成。高15.7厘米、腹径17.2厘米。龙纹蜿蜒起伏,横陈于陶罐腹部。龙身刻有鲜明的箭矢状鳞纹,一足而三爪趾,头部如蛇。这是一种较为原始的龙的造型,其体态特征尚可看出由蛇形演化而出的踪迹。
西周卷体夔纹青铜簋西周 兰州市博物馆
器物保存完整,纹饰十分讲究,造型图案十分精美,为国家一级文物。通高14.6厘米,口径19厘米,底径14.3厘米。铸造工艺在西周时期属于较为上乘之作。夔纹是图腾纹饰,《说文》中云:“夔如龙而一足。”簋的两边为耳,呈环状。上部各有一变形的龙首,显得十分庄重、大气。整个器物周身布满绿锈,脱锈之处露出青铜光泽,透出历史的厚重之美。
绿釉浮雕龙虎纹器物座汉代 张掖市博物馆
半球形体,中部开一圆孔,用以插配器物,座面浮雕有青龙、白虎相争的图案,可见龙虎二瑞兽在云气间首尾相衔,腾挪戏斗的情景,形象生动。底部宽边平沿,内凹,中间是一锥形筒管与座面圆孔相连通。器表施以绿釉,仍现光亮,整器纹饰华美,制作精巧。
五代模印龙砖五代 敦煌市博物馆
1981年出土于敦煌三危山老君堂遗址,为国家一级文物。长52.5厘米,宽26.5厘米,厚9厘米。龙纹图案为模印,凸起呈高浮雕状。
砖面上龙的形象棱角分明,骨架清瘦。龙身前屈后伸,起伏转折,龙首高昂,张口吟啸。前肢呈登腾状,后肢做行进状。鬣鬃飞扬,扬爪搅尾,四爪如鸷,整条龙动态十足,形象逼真,为五代时期模印花砖中的精品。
沙井文化·龙纹铜镜春秋战国 金昌市博物馆
1981年出土于金川三角城遗址西岗墓群,为国家一级文物。直径5厘米,镜面上模铸三条躯体蜿蜒的对称龙纹,三龙首尾相接,环绕镜钮一周,展现了春秋战国时期金昌先民杰出的青铜铸造工艺以及非凡想象力,现为金昌市博物馆馆标。该文物是沙井文化青铜器的杰出代表,洋溢着浓郁的草原青铜文化特色,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典型物证。
青龙砖魏晋 金昌市博物馆
国家二级文物。长38.7厘米,宽18.6厘米。白粉涂底,周围环绕云气纹,有随云彩而飞动之感,象征祥瑞。现藏于金昌市博物馆。
五神伏龙陶模宋代 庄浪县博物馆
1990年出土于庄浪县水洛镇寺坪塬遗址。高11.7厘米,宽7.9厘米,厚1.5厘米,呈椭圆形。泥质红陶,背面平素。画面表现的是某神话故事,正面饰浅浮雕纹饰,正中为一巨龙张牙舞爪、怒目圆睁、奋力腾空,一女神左手紧抓龙角,右手持剑欲砍龙首;龙颈部有一女神拿绳索套缚,另一女神在龙胸部作拔剑状;一力士则用力拽龙尾,凸目张嘴,声色惊恐万分;在龙的后肢旁还有一女神右手握剑砍杀。五神皆神态各异,造型逼真,生动表现了五神伏龙时惊心动魄的场景。
变形龙凤纹铜壶战国 陇南市博物馆
1986年出土于甘肃省陇南市两水镇,为战国时期盛酒器,国家一级文物,也是陇南市博物馆镇馆之宝。大铜壶为拱状圆顶环状千龙鸟纹盖系,其下有牙子盖,壶体平口唇,长颈,圆鼓腹,高圈足,肩部有两铺首饰环,其一丢失。唇带无饰,颈、肩、腹部全施菱形交叉组合之反复相间的变形龙凤纹的主体图案。肩部有兽面衔环耳,可以清晰看到怪兽的眼睛。其空间坠饰以花叶云气勾连纹饰。近底部有一圈宽圈带纹。高圆足部有两道带纹。大铜壶通体纹饰复杂,以凤纹为主,表明铜壶等级较高,保存非常完好。
青龙画像砖汉 天水市博物馆
长29.4厘米,宽31厘米,厚3厘米,重4250克。此砖为青灰色,正方形,砖面正中模印一青龙,做飞翔状,矫健有力,神态生动,砖面下侧印有四朵五瓣花卉。
团龙槛窗木雕明代 天水伏羲庙
天水伏羲庙位于天水市秦州区西关伏羲路,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纪念伏羲氏的明代建筑群,1963年被列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中有一对龙凤槛窗木雕,是明代木雕中天水雕刻技法传世至今的佳作,约有500年历史。当时匠人将多块油松木板拼接成方形,再以透雕技法在框内圈雕圆形,中刻龟背舞凤,外饰祥云蝙蝠,龙凤雀跃,惟妙惟肖,最后用矿物颜料上色点睛。龙凤槛窗木雕将艺术性和功能性完美统一,承载了诸多文化寓意。有学者认为,这组木雕的图案既歌颂了伏羲开创中华文明的丰功伟绩,又体现了对古文化的一脉传承。
战国谷纹玉龙战国 临夏州博物馆
这对战国谷纹玉龙,一个完整,一个略有残缺。春秋战国的龙,龙身很长,蜿蜒曲折,一般成对出现。龙身的装饰,以谷纹或勾云纹为主,造型较多见的有蟠龙、行龙、虬龙、夔龙。战国的龙身形态各异,基本上有个共同特点—“水滴眼”,龙头多为“连云头”,廓线出锋,棱角分明。装饰上多为阴刻和浮雕工艺。
龙首砖西晋 玉门市博物馆
2009年甘肃省玉门市金鸡梁墓群发掘,此龙头砖嵌于墓室照壁上方。用长方形砖雕刻而成,龙头张口獠牙,双目凸显,形象狰狞。
彩绘十二辰陶俑唐代 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
高43厘米,宽44厘米。泥质红陶施彩绘。头部为龙头像,是十二生肖之一。身躯与其他生肖陶俑相同,着对襟长襦,内系裙,足穿便靴,双手拱胸,袖手而立。
龙首饰件唐代 肃南县博物馆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乡二夹皮村出土。长19.3厘米,铜质,鎏金。形状为龙头,颈部中空,龙头部分为独角,龙眼暴睁,上唇卷起,口内含有一圆球。颈部龙发呈条形状。
乾隆赐马蹄寺龙袍清代 肃南县博物馆
为清代乾隆皇帝御赐给马蹄寺的圣物,后由马蹄寺移交。金黄色缎面,圆领,大襟右衽,领、袖口下摆边均为黄色缎面,襟前、胸后用金丝线绣正龙一条,腹部前后用金丝线绣二龙戏珠图案,领衽及袖口、两肩绣大小不同、形态不同的金色游龙,间绣五色祥云、火焰和蝙蝠,袍下摆绣海水江牙图。整件龙袍龙腾蝠舞,祥云瑞气,金碧辉煌,显示出皇家威严华贵的气派。
康熙赐裕固族大头目龙袍清代 肃南县博物馆
龙袍以深蓝色缎面制作,长1.5米,腰围宽1.4米,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前胸、后背各用金丝线盘绣团龙各3条,两肩各绣有1条游龙,襟下内里藏绣1条团龙,全身共绣9龙。其间饰有五色祥云、寿山福海、水波云纹、火焰、瑞蝠、寿桃、花卉等吉祥图案。龙袍的下摆绣有斜向排列的彩色水脚,水脚之上为波涛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矗立着山石宝物,称之为“海水江涯”。
金龙发簪魏晋 高台县博物馆
该发簪是古代贵族妇女的发饰用品。2007年出土于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地埂坡墓葬,国家二级文物。金龙发簪造型取象于应龙,又称“步摇”。整体用焊接工艺,龙口伸出片形合金,意为龙口喷吐之水,行走则摇动,龙身有麟纹,龙尾为簪入发(簪尾缺)。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荆雯
(图片由各博物馆提供)